首页 理论教育 滦南-评剧的发源地,滦南古今概览

滦南-评剧的发源地,滦南古今概览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原因滦南县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乡,是评剧的发源地。任何一个剧种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必然有形成条件和土壤,评剧是在滦南乃至冀东这一特定的多种戏曲成分相互融合、渗透、影响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评剧在故乡滦南俗称落子,原始的莲花落是一种说唱艺术,其所唱内容虽因地而异,但目的在于乞食则是一致的。这些莲花落世家代代传承,后均成为评剧形成的奠基人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拆除剧目可以认定的有71个。

滦南-评剧的发源地,滦南古今概览

评剧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是近代兴起全国的四大剧种之一。它孕育于千年沧桑的文化底蕴,塑成于百年前贤的创业艰辛,扎根于亿万民众的沃土息壤。本固枝荣,精深博大,成为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评剧,诞辰仅百年,很快成为全国“京、评、豫、越”四大剧种之一,并位居第二。它曾经有过打开“永平禁地”,唱红京津,北上关东,南下上海,流布全国的光荣历史,更有流派纷呈、繁花似锦、故乡春暖的今天,当载入史册,以激励后人。

形成原因 滦南县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乡,是评剧的发源地。任何一个剧种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必然有形成条件和土壤,评剧是在滦南乃至冀东这一特定的多种戏曲成分相互融合、渗透、影响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

评剧在故乡滦南俗称落子,原始的莲花落是一种说唱艺术,其所唱内容虽因地而异,但目的在于乞食则是一致的。冀东莲花落是评剧形成的母体。莲花落大约在18世纪初叶传到冀东,逐渐与民间艺术秧歌、民歌、十不闲、滦州皮影、乐亭大鼓以及传到冀东的山陕梆子、昆曲弋腔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冀东莲花落。

19世纪末,人们生活困苦,部分天性好乐的人,以唱莲花落的形式到外地乞讨谋生。滦州西南部一些村子涌现出许多莲花落世家:如以绳家庄成兆才为代表的成家,包括成国祯、成宗瑞、成宗珍、成瑞珍等;胡家坡村以任连会为代表的任家,包括他的四个儿子任善庆、任善丰、任善年、任善成;兰坨里以张化文为代表的张家,包括其弟张化龙、张化雨;西一六村以张玉琛和其子张贵学、张乐宾为代表的张家。这些莲花落世家代代传承,后均成为评剧形成的奠基人群体。

萌芽时期 莲花落最初的形式是单口莲花落,亦称单板莲花落。由一人持竹板和结子伴奏自唱,演唱节目以冀东民歌小曲为主,内容有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或见景生情,随编随演。这些单口说唱,形式灵活,语言通俗生动,多有俏皮动作。早年,刘春生和叔叔刘德仁、任连会父子、成兆才、杜知义、夏文元、张化文等老艺人都经历过边打竹板,边唱歌词小调,向人乞讨糊口的单口演唱过程。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对口莲花落。即一旦一丑的“彩唱莲花落”,亦称“两小戏”,有说、有唱、有舞蹈。由于有简单的化妆,故又称“对口彩唱”。这一时期,已形成固定的套路,一般先唱民歌小调,然后唱单口莲花落,最后以对口彩唱莲花落压轴。在对口彩唱的基础上,又向对口彩扮发展,即由“两小戏”向“三小戏”发展,在旦、丑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生。对口阶段是叙事、代言相间,以叙事为主;彩扮阶段以代言为主,叙事为辅。对口时期就一个板式“二六”板,用竹子板控制节拍,没弦没鼓,用喇叭牌子时吹喇叭。

冀东莲花落发展到“彩扮”阶段,备受群众欢迎,这激励着艺人们积极探索,向戏曲靠拢,即在“彩扮”的基础上向拆出过渡。拆出,即把叙事、代言相间运用的对口、彩扮莲花落,拆成完全以第一人称表演故事的形式。进入拆出阶段后,冀东莲花落的剧本结构、声腔音乐、表演形式、服饰化妆、伴奏和演出方式等多方面向大剧种学习借鉴。乐器方面用上了大弦、横笛、喇叭、大梆子、小锣、铙、钹,形成了过门。板式上形成了一板三眼,有二六慢板、楼上楼等。

拆出时期的剧本多由乡土文人创作,滦南县胡家坡村的张秀才(张大全)、胡秀才(胡孟雄)和任连会贡献最大,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商讨剧本,一起改编、创作了《补汗衫》《借褟褟》《阴功报》《青州府》《后娘打孩子》《王大妈看病》等拆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拆除剧目可以认定的有71个。拆出剧目多出自任连会、成兆才之手,其中三分之二又被成兆才改编成评剧剧目。

形成时期 19世纪80年代,莲花落随着拆出的出现,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呈方兴未艾之势,以滦州西南部(现滦南县)为中心的地区集聚了大批莲花落艺人,如金开福、任连会、金菊花、成兆才、张玉琛、张化文、张有泰、张志广、邱贼、刘珠、夏文元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观众的增多,组建大的班社,集中人才、扩大阵容、改编剧势在必行。艺人推举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出头组建班社,从1880年至1905年,冀东便出现了众多的莲花落班社。如任连会、夏文元、卢一根为首建立的滦州永合班,1880年金开福发起建立的二合班(成兆才曾参与此班),乐亭崔佑文创建的双发合班,1895年丰润赵寿臣建立的宝庆堂班,1901年迁安孙恩组建的永乐班,1902年迁安杨继起建立的金鸽子班,丰润魏凤鸣建立的魏家班,1905年成兆才于唐山建立的吉庆班等等。

1901年,冀东莲花落班社首次进入北方最大的商埠天津,但统治阶级把莲花落视为“鄙俗技艺”,禁止演出,艺人们只好把戏班带到三不管的侯家后以及一些小型茶园、小书馆或郊区演出。从1901至1904年莲花落班社几次进入天津,受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烈欢迎,继之他们又演出于澳租界东天仙,日租界下天仙,法租界天福楼、晏春楼等茶馆,被称为下里巴人的莲花落终于由农村的粪堆、场地、庙台进入了大都市,并敲开了津门。

与此同时,莲花落艺人纷纷出关到东北演出。1902年,滦南莲花落艺人金菊花、夏天雷等出关北上,由辽宁进入黑龙江,首次把拆出戏介绍给哈尔滨观众。1906年7月,成兆才率领吉庆班一部,包括康永盛、孙凤龄、倪俊生等莲花落艺人应李子祥共和班之邀,到营口红楼演出了《老妈开唠》《王二姐思夫》等戏,在营口引起轰动,演出达半年之余。1907年初,成兆才率领赴营口队,与另两队在天津会合。直隶当局又重申“永干力禁”禁令,将在津演出的庆顺、义顺、二和、义和、吉庆等八个班社全部逐出津门,成兆才率领的吉庆队就地解散,本人被迫回家种地。

任连会、成兆才、张化文、张玉琛等进行了深刻反思,成兆才凭借其聪明才智及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带领老一代艺术家对莲花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后更加受到群众欢迎,新戏使官员们刮目相看,终于使官府取消禁演令。1914年,成兆才等老艺人重组庆春班,由成兆才领班。他们在唐山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姊妹艺术的新剧种——唐山落子。第二次改革是在唐山边演出边进行的,改革后的大戏轰动了唐山,唐山落子由此得名。

发展时期 第二次改革所形成的新剧种,虽没有冠以评剧名称,但一个新剧种已在唐山分娩。1914年和1915年庆春班在天津宴春茶园演出的戏报均以“平腔梆子戏”称谓,这说明“平腔梆子戏”已逐步成熟,但在评戏的故乡滦南、唐山,观众仍称为“落子”。

庆春班的改革成功,一个新剧种的诞生,为广大莲花落班社树立了一杆大旗。其他班社,如南孙班、北孙班、金鸽子班纷纷取经效仿。唐山的于茂秀班、魏子衡班、筱兰英班、刘桂森班、张会班均加入这一行列,形成了一股落子热,自此东西路融合在一起,加强了唐山落子的总体实力。

1914年至1917年,庆春班主要往返于唐山和天津之间演出,并大获成功,在唐津及冀东各县掀起了一股落子热。1918年,永盛合班到山海关演出,在乡绅奎旭东的倡议下改名为“警世戏社”,挂出了“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牌子,历史上称其为第一个评剧班社,标志着这一剧种进入成熟时期,成兆才评剧创始人的地位已经确立。

1922年警世戏社二班在唐山成立,1923年警世戏社三班在天津成立,随之相继开入东北。二、三班成立后,人们习惯把成兆才率领的班社称为警世戏社头班(首班或一班)。头班有名可查的54人,滦南县就占25人,且均为主要演员,这说明滦南县是评剧的发源地名不虚传。

警世戏社头班从它的前身庆春班组建算起,到1928年止,整整活动了20年,足迹遍布冀东、天津、东三省广大城乡,经历了评剧的产生、发展、成熟的全过程,被戏剧史称为评剧第一个班社。以成兆才为主的老一代创始群体为评剧的形成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使评剧这支艺术奇葩枝繁果硕。头班肩扛领路大旗,成为其他班社的先锋,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大多出自头班,由成兆才编写,头班首演。他们所规范、创新的唱腔和板式,奠定了评剧音乐的基础,成为后继者的典范,也对其他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1921年前后,各班社均招收了女演员,之后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评剧女伶,代表人物有:李金顺、花莲舫、碧莲花、筱麻红、金灵芝、王金香、喜彩春等,其中李金顺、碧莲花是由男旦向女旦过渡的开创者。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令君他们在吸取前辈唱腔艺术的基础上,特别是月明珠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智,经过不断地艰辛探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评剧唱腔艺术。后人称“李刘白爱”为评剧四大流派,她们被冠以评剧“四大皇后”的美誉。

成熟时期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点燃了侵华的战火,侵占了沈阳。1932年扶持清废帝溥仪成立了满洲国,东三省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评剧艺人们不堪忍受日伪军的铁蹄践踏,纷纷逃回关内谋生,他们陆续进入津、京、沪和西南、西北的大城市演出,遂把评剧传播到祖国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使评剧一度繁荣。

1933年,曹金顺带领金顺戏社由山东济南到陕西西安,在西安一直唱到1935年,因日寇轰炸西安,戏社转至汉口、上海,后由青岛返回唐山。两年后再次到西安,将评剧的种子播撒在古都西安。1934年,白玉霜带华北剧社进京,演出于广德楼,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从1935年开始,大批的评剧艺团纷纷涌入上海。如双霞社、华北剧社、钰灵芝班、爱莲社、阳春社、复盛戏社等。这些剧团的主角联袂演出,在上海轰动一时,直到1932年,日本侵占上海为止。1936年,张相臣、白牡丹组织戏班,由张家口经山西大同进入新疆。同年张润时带一戏班由汉口进入陕西,后转道进入甘肃兰州,大西北也有了评剧的足迹。1937年,钰灵芝、赛灵芝、张彩兰带班离开上海到南京,后到武汉演出,震动了武汉三镇。之后她们经沙市、宜昌,进入重庆,后又带班到成都、贵阳演出。

警世戏社出关后,哺育评剧这一新兴剧种的唐山故土,除源源不断地向天津、北京及东三省输送大批骨干演员外,随着新兴城市唐山的发展,市区及周边各县戏院双有了增加,出现了大批年轻演员,评剧在故乡得以壮大、发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东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评剧这一宣传武器同敌人展开了斗争。组建了很多剧社,创作了很多新作品,这些新作起到了瓦解打击敌人,团结鼓舞人民士气的作用,他们为评剧史增了光、添了彩。

繁荣时期 解放初期,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评剧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国大多数地方组建了评剧艺术团体,评剧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涌现出大批评剧名家。

20世纪50年代,创作人员本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原则,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一些传统剧目重现舞台,如《花为媒》《茶瓶记》《杨二舍化缘》《回杯记》《打狗劝夫》《杜十娘》《马寡妇开店》《秦香莲》等。

20世纪60年代,新创作的现代戏近300出,新编历史剧也有百余出。这一时期,在评剧创作队伍中,涌现出胡沙、安西、高琛、薛恩厚、王亚平、何孝先、徐汲平、曹克英、杨紫江、刘文卿等一批优秀剧作家。众多专职评剧作家的出现,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不但拓宽了评剧的表演领域,而且促进了评剧声腔的改革出新,为评剧行当唱腔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评剧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受到了严重摧残。各剧团停演,主演、编剧、导演、作曲及各级领导被打成“反动权威”“黑线人物”“修正主义苗子”“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横遭批斗,戏曲资料被焚烧,多年成果毁于一旦。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艺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消除了极“左”路线影响,评剧艺术又获得到新生。(www.xing528.com)

故土辉煌 滦南县评剧团成立40年来,为普及推广评剧作出了很大贡献,上演了《刘巧儿》等几十部作品。1997年,自编自演的现代评剧《踏海人》,在唐山市专业戏曲观摩交流演出中,获编剧、导演、音乐设计、伴奏、舞美、演出6项大奖。

2000年,成兆才评剧团由谷景峰编剧、张洪导演的《冤家亲家》参加第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获剧本优秀编剧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

2001年,由谷顺祥编剧、李顺祥导演的《大棚缘》参加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该剧获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孙秀艳、马奎芬、赵广义获优秀表演奖;翟进友、王玉萍、毕恩亮获表演奖。

2002年,由谷景峰编剧、张洪导演的《哑女》参加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该剧获优秀演出奖;孙秀艳、翟进友获优秀表演奖;王玉萍、赵广义、马奎芬、郭建国、刘爱英获表演奖。魏振祥、谷景峰获艺术节特别贡献奖;孙秀艳、赵广义、翟进友、王玉萍荣获艺术节贡献奖。

2004年,由谷景峰编剧、张洪导演的《柳树湾的村官》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获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孙秀艳、翟进友获优秀表演奖;赵广义、王玉萍获表演奖。

2007年,由谷景峰编剧、郭学文导演的《曹妃甸传奇》参加第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该剧荣获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孙秀艳获优秀表演奖;翟进友、赵广义获表演奖。

同年,《曹妃甸传奇》被译成法文,成兆才评剧团代表国家去法国参加了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在巴黎阿迪亚尔剧场演出。成兆才评剧团荣获最佳创意奖;孙秀艳获最佳青年演员奖。

2009年,由杨海光编剧、李维鲁导演的《凤凰坨》参加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该剧获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孙秀艳获优秀表演奖。

2011年,由刘兴会、杨海光编剧,马海燕、徐萌导演的《三进门》参加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荣获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孙秀艳获优秀表演奖。

艺术节结束后,现代农村题材评剧《三进门》在省会石家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副省长宋恩华作出批示,随后,到全省11个设区市巡回演出。2011年3月23日,在梅兰芳大戏院演出,轰动京城,受到了首都各界群众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2014年,由谷景峰编剧、郭秀文导演的《杨三姐告状之后》参加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成兆才评剧团创排的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之后》获参演剧目奖,该团青年演员周艳蕊获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

2016年11月4日晚,由谷景峰编剧、郭秀文导演的现代评剧《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亮相第十届中国评剧艺术节。11月8日中午,央视《新闻直播间》以较大篇幅对该剧作了重点报道。

2018年9月13日晚,由成兆才评剧团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大型现代评剧《爱洒夕阳》,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成兆才评剧团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评剧《爱洒夕阳》弘扬了潘秀荣同志尊老敬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优良作风,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剧情跌宕感人,演员表演朴实真切,现场观众几次含泪热烈鼓掌。

演出结束,有关部门领导与剧组演创人员进行了剧评研讨,对这部戏给予充分肯定,并就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评剧同其他戏曲一样陷入了低谷。但最近几年,戏圣故里业余评剧团和戏迷俱乐部又再度兴起,这些评剧票友、戏迷仍在为普及评剧辛勤耕耘着。滦南县戏剧票友协会成立以来,已与有关部门合作举办了4次评剧票友大赛。2002年唐山电视台举办的“陈氏超市评剧票友电视大奖赛”,滦南县评剧票友贾凤娟获得第一名,张淑欣并列第三名,刘文权获第四名。

从2012年1月到2018年9月,戏剧票友协会屡获殊荣。

2012年1月,评剧折子戏《刘云打母》《题诗》获全国5省市民营剧团交流演出最佳表演奖;2012年5月,自编自演的评剧小品《舍不得你走》荣获河北省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颁发的“第十届燕赵群星奖”。

2013年2月,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授予“河北省基层文化之星”称号;同年3月,在中央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获优秀表演奖;同年11月,在中央11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评剧小品《高拐子行贿》获最佳表演奖。

2014年12月,自编自演的大型现代评戏《在桃花盛开的村庄》,在中共河北省组织部全省党员电视观摩交流演出中,被评为二等奖;

2015年5月,《在桃花盛开的村庄》荣获由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影视家协会、河北影视艺术奔马奖组委会联合颁发的“第20届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文化专题二等奖。同年12月,获河北农民广播第三届“京津冀”戏迷大赛最佳组织奖。

2016年5月,评剧折子戏《欢笑一堂》《报花名》荣获世界大舞台、全国中老年文化艺术协会,走进港澳——暨香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金奖。

2017年11月,王丽珍演出的乐亭大鼓《鞭打芦花》荣获世界大舞台,全国中青年文化艺术协会,走进泰国国际文化交流大赛活动金奖。

2018年9月,自编自演的扶贫小戏《春暖花开》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民间班社折子戏交流演出,获得荣誉证书。

往昔星星之火,今已燎原。我们相信,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扬老一辈呕心沥血、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就一定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评剧一定能再铸辉煌。

(赵宝峰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