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汉书》第75卷: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45章

《白话汉书》第75卷: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45章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侯始昌,鲁国人。此后,夏侯胜担任长信宫少府,受赐爵关内侯。夏侯胜参与废黜昌邑王刘贺,拥立宣帝即位,安定宗庙,享受食邑一千户。本始四年夏天,崤山以东四十九个郡国,在同一天发生地震,有些地方山崩地裂,毁坏城郭及房屋,死了六千多人。宣帝穿着素服,避开正殿,派使者慰问吏民,赐予死者丧葬费。而后大赦天下,夏侯胜出狱,担任谏议大夫,兼给事中,黄霸担任扬州刺史。

《白话汉书》第75卷: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45章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人。年少时,眭弘喜欢行侠仗义,喜欢斗鸡走马,长大后,眭弘改变此前的行为,跟随嬴公学习春秋》,以熟读经书在朝中担任议郎,升任符节令。

孝昭帝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县山南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似乎有几千人在呼喊,当地民众前去观看,只见一块大石头耸立起来,高一丈五尺,有四十八围粗,入地深达八尺,被三块石头支撑,矗立在那里。在石头旁边,有数千只白乌鸦聚集。当时,昌邑国有一根枯死的社庙木头倒卧在地,重新发芽;在上林苑,有一棵大柳树僵卧在地,自动站立,发芽复活,虫子吃了树上的叶子,留下“公孙病已立”的字样,眭孟推演《春秋》,认为:“石头、柳树属于阴,为下民之象;泰山,是岱宗,为五岳之首,帝王改朝换代,要在泰山举行祭告。现在有大石头自动矗立,僵死的柳树死而复活,这绝非人力可为,预示着民间将会有平民进宫,即位为天子。枯树发芽复活,意味被废黜的公孙氏(戾太子)还会复兴。”眭孟说,他不知道这位平民在哪里,但是又说:“董仲舒老师讲过,即使有继体守文之君,也不会影响圣人再次受命。汉室是尧帝后裔,有传国运兆。当今皇上应该派人巡视天下,访求贤者,禅让帝位,而后退身享受百里封地,犹如殷室、周室的后裔接受封爵,以顺应天命。”眭孟通过友人内官长赐向朝廷上书。当时,昭帝还是少年,大将军霍光在朝中执政,看到眭孟的上书,大怒,将眭孟交予廷尉审理,判决赐、眭孟妖言惑众,大逆不道,将他们收捕,杀头示众。又过了五年,孝宣帝从民间即位,即位后,宣帝征召眭孟的儿子,任命为郎官。

夏侯始昌,鲁国人。夏侯始昌通晓《五经》,教授《齐诗经》《尚书》。自从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又得到夏侯始昌,很信任。夏侯始昌懂得阴阳,曾预言柏梁台要发生火灾,到了这一天,果然有火灾。当时,昌邑王刘髆是武帝的小儿子,受到宠爱,武帝为昌邑王刘髆选择老师,任命夏侯始昌为太傅,夏侯始昌年纪老了,在任上去世。夏侯始昌族中子弟夏侯胜以儒学闻名。

夏侯胜,字长公。当初,鲁恭王刘馀将鲁国西边的宁乡划出来,封给儿子刘恬为节侯,属于大河县,大河县后来更名东平县,夏侯胜也称自己是东平人。夏侯胜从小失去父母,是位孤儿,喜欢学习,跟随夏侯始昌学习《尚书》《洪范五行传》,预言灾异,后来又跟随蕳卿学习,跟随欧阳氏学习。各种学问,夏侯胜烂熟于胸,学问源于各种学派,对礼服研究颇深,受朝廷征召,担任博士,升任光禄大夫。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即位,即位不久,刘贺多次离开宫廷出外游玩。夏侯胜在昌邑王的乘舆前劝谏昌邑王:“天久阴不雨,昭示朝中有大臣对陛下有预谋,陛下还敢出去?”昌邑王闻言大怒,说夏侯胜妖言惑众,将夏侯胜绑缚,交予属吏惩办。属吏向大将军霍光报告,霍光将此事压了下来。霍光正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密谋废黜昌邑王,为此事,霍光责备张安世泄密,张安世什么也没有说。霍光召来夏侯胜诘问,夏侯胜回答:“《洪范五行传》讲:‘皇之不极,其罚常阴,在此时,有下人伐上。’因为忌讳,不敢明说,才说朝中有大臣怀有预谋。”霍光、张安世听了夏侯胜的解释,大惊失色,从此特别相信术士的话。又过了十余日,霍光与张安世向太后奏报,废黜昌邑王,拥立宣帝即位。霍光认为,群臣在东宫要向太后奏报,太后在听政时,应该了解一些经术,推荐夏侯胜教授太后《尚书》。此后,夏侯胜担任长信宫少府,受赐爵关内侯。夏侯胜参与废黜昌邑王刘贺,拥立宣帝即位,安定宗庙,享受食邑一千户。

宣帝即位初,欲褒扬先帝,诏问丞相、御史大夫:“朕以微眇之身,蒙受先帝遗德,得以继承圣业,奉祀宗庙,心中常感念:孝武帝躬身仁义,创下威武事业,北上征讨匈奴,迫使单于远遁;南下平定羌氐、昆明、瓯越、骆越;东进扫荡薉、貊、朝鲜,开疆拓土,建立郡县,百蛮归附,扣关前来贡献,贡献的珍物陈列在祖庙;孝武帝制定音律,编写乐歌祭祀上帝,封禅泰山,建立明堂,改变正朔,改易服色;孝武帝开疆拓土,尊贤敬儒,兴灭国,继绝世,褒赏周室后裔;完善天地祭祀,鼓励学术交流。上天祝福,祥瑞臻至,宝鼎出现,擒获白麟,海鱼踊跃,神人显现,山呼万岁,孝武帝功德茂盛,难以尽言。但是,祭祀武帝的庙乐还没有表现这些功德,朕内心不安。列侯、二千石官员、博士就此事廷议,提出谏言。”朝廷大臣在廷议时都说:“应该按照诏书说的办。”长信宫少府夏侯胜却说:“武帝征伐四夷,开疆拓土,设置郡县,但在世时,战争频繁,大量士兵战死在疆场,国家耗尽财力;还有,武帝奢侈无度,天下百姓匮乏,流离失所,人口大量减少。在当时,蝗虫成灾,赤地千里,有人相食,国家储备至今还未恢复。武帝的功德,没有为百姓带来利益,不应该为武帝设立庙乐。”朝中公卿与夏侯胜辩论:“这是皇帝的诏书。”夏侯胜说:“诏书也有不可用之时。身为朝廷大臣,应该直言,坚持正论,而不是阿谀奉承。话已出口,虽死无悔。”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不道德,丞相府长史黄霸附议夏侯胜,没有驳斥,同时被捕。有关官员奏请,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在祭祀时演奏庙乐《盛德》《文始》《五行》乐曲,天下祠庙世世贡献,以彰显武帝盛德。武帝巡幸过的郡国,共有四十九个,都要建立祠庙,世宗庙与高祖庙、太宗庙同样供奉。

夏侯胜、黄霸在狱中关了很长时间,黄霸欲向夏侯胜学习经书,夏侯胜推辞,说人都快要死了。黄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被黄霸的真诚所感动,教授黄霸经书。二人在监狱关押了两个冬天,讲授一直没有停止。

本始四年夏天,崤山以东四十九个郡国,在同一天发生地震,有些地方山崩地裂,毁坏城郭及房屋,死了六千多人。宣帝穿着素服,避开正殿,派使者慰问吏民,赐予死者丧葬费。宣帝下诏:“人们常讲,发生灾异,是天地发出的警告。朕继承宏业,托位在士人百姓之上,没有让百姓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此前,北海郡、琅琊郡发生地震,毁坏祖宗祠庙,朕深感惊恐。诏请列侯、中二千石官员及有学问的术士,提出应对措施,以补正朕的过失,不要有所隐瞒。”而后大赦天下,夏侯胜出狱,担任谏议大夫,兼给事中,黄霸担任扬州刺史。

夏侯胜为人质朴,刚正不阿,处世简易,待人处事不会显出盛气凌人的样子。在皇上面前,夏侯胜直呼皇上为君,有时面对皇上,夏侯胜竟然喊出皇上的名字,宣帝反而感觉亲切,也更加信任夏侯胜。有一次,夏侯胜在与人谈话时,将宣帝与自己谈话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宣帝知道后,责备夏侯胜,夏侯胜说:“陛下所讲的话非常好,臣要将它传颂出去。尧帝的话传遍天下,至今为人们所颂扬。臣认为这些话值得颂扬,所以才讲出去。”每当有大臣廷议,宣帝知道夏侯胜性情耿直,就对夏侯胜讲:“先生有话直说,不要因为此前受过责罚而畏惧。”

夏侯胜再次担任长信宫少府,升任太子太傅。受诏为《尚书》《论语》撰写注释。宣帝赐予夏侯胜黄金百斤。夏侯胜享寿九十岁,在任上去世,宣帝赏赐夏侯胜,墓冢选在平陵县。太后赐钱二百万,为夏侯胜穿戴素服五日,以答谢师傅教导之恩,儒生以此为荣。

当初,夏侯胜讲学授徒,常对学生讲:“士人最忌讳不懂经术,经术一旦贯通,在朝中摭取三公(青紫绶带),犹如在地上拾取草芥。学经不通,不如回家种田。”

夏侯胜堂伯父的儿子叫夏侯建,字长卿,跟随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兼收并蓄,又从研究《五经》的儒生那里探究与《尚书》有出入的地方,将其排为章句,按照章句解释。夏侯胜知道后,批评夏侯建:“夏侯建只注重章句小处,将儒学搞得支离破碎。”夏侯建对夏侯胜的学问也提出异议,认为夏侯胜的学问疏略,难以应对各种疑问。夏侯建终于自成一家,后来担任博士议郎,升任太子少傅。夏侯胜的儿子夏侯兼担任左曹太中大夫,孙子夏侯尧担任长信宫少府、大司农、大鸿胪,曾孙夏侯蕃担任郡太守、州牧、长乐宫少府。夏侯胜同父异母弟的儿子夏侯赏担任梁国内史,夏侯赏的儿子夏侯定国担任豫章郡太守。夏侯建的儿子夏侯千秋曾担任少府、太子少傅等职。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县人。研究《易经》,跟随梁国人焦延寿学习。焦延寿,字赣,出身贫贱,因为好学受到梁王重视,梁王为焦延寿出资,供焦延寿专心研究学问,学成后,担任郡府掾史,通过举荐,补为小黄县令。因为焦延寿能预知作案的奸邪,盗贼在县里不敢轻举妄动。焦延寿在任上爱护百姓,向百姓推行教化,有政绩,受到举荐、升迁,县里的三老、官员上书,极力挽留。皇上下诏,以增加俸禄为奖励,焦延寿留任小黄县令,在任上去世。焦延寿生前常讲:“能够学到我的学问,并因此而死者,一定是京房。”焦延寿的学问专注于预测灾变,《易经》分为六十四爻,每一爻主一日,以此预测事物的变化,以风雨寒温为征候,很有效验。京房运用得很熟练。京房喜欢钟律,懂得音乐。初元四年,京房被举荐为孝廉,在朝中担任郎官。

永光、建昭年间,西羌叛乱,天上出现日食,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阴霾不散。京房多次上书,预言将会有事情发生,近则数月,远则一年,所预言的事情很灵验。元帝对此颇为惊讶,多次召见,询问灾异。京房回答:“在古时,帝王以功绩举荐贤者,万事获得成功,祥瑞频繁出现,末世帝王以毁誉取人,功业废弛,引来灾祥。因此,朝廷百官应该考核政绩,消除灾异。”元帝下诏,让京房负责官员考功,京房奏报考查官员的具体方法。元帝诏令公卿大臣与京房在温室殿进一步讨论,大臣们均认为,京房设计的考功法太烦琐,让官员相互监督,不妥。元帝还想试一下。当时,各州部刺史到京师汇报,元帝召见刺史,让京房指导他们对官员考功。刺史们也认为,考功法不可行。只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当初认为不可行,后来又赞同。

中书令石显掌握内朝权力,石显的朋友五鹿充宗担任尚书令,五鹿充宗与京房所学相同,得出的结论相左,京房曾经在闲暇时谒见元帝,问元帝:“周代的幽王、厉王为何成为亡国君主?他们重用的都是什么人?”元帝答:“君不明察,用的是佞臣。”京房问:“知道是佞臣,为何还要用?是否不知道是佞臣,以为是贤臣?”元帝答:“肯定认为他们是贤臣。”京房问:“后来的人怎么知道君王用的不是贤臣?”元帝答:“因为后来发生了祸殃,才意识到这一点。”京房问:“既然如此,君王重用贤臣,才能治理好国家;重用不肖,国家就会遭受祸殃,这是必然之理。幽王、厉王为何不觉悟,访求贤臣,却偏偏要重用佞臣,导致国家衰亡?”元帝答:“只有在祸乱当头时,君王才会想到贤臣,如果一开始就意识到,天下还会有亡国的君王?”京房问:“齐桓公、秦二世也曾这样讲,嘲笑亡国之君的愚蠢,可是仍然重用竖貂、赵高,最终,国家陷于混乱,贼寇满山,他们为何不借鉴幽王、厉王的教训?”元帝答:“有道的君王才能从过往的教训,警惕此后的危险。”京房听到这里,摘下帽子,趴在地上叩头,说:“《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发生的灾异,以此来警示后世君王。自从陛下即位,日月无光,星辰逆行,山崩地裂,地震频仍,夏霜冬雷,春枯秋荣,严霜不杀,水旱螟虫,百姓饥疫,盗贼纵横,罪人满市,《春秋》记载的灾异,如今都有了。陛下认为当今天下,是大治,还是大乱?”元帝说:“是极乱。这还用说!”京房问:“当今朝中重用的是谁?”元帝说:“现在的情况甚至超过历史,也有人认为,原因不在这几人身上。”京房说:“古时的君王也这样认为。臣担心,后世人在看待今天时,也会像今天看待古时的君王。”元帝沉思良久,说:“导致灾乱的人是谁呢?”京房说:“明主心里应该清楚。”元帝说:“我心里真的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还会重用?”京房说:“皇上最信任,与他一起在帷幄商量朝中大事,选用天下士人,此人是谁?”京房指的是石显,元帝也知道京房指的是谁,回答京房:“我知道了。”

京房出宫,元帝让京房推荐弟子中学习考功法有成就者,打算试用几个人。京房推荐了中郎任良、姚平,京房说:“愿陛下任命他们为刺史,让他们试一下考功法,臣愿意在朝中为他们奏事,以防止下情壅塞。”石显、五鹿充宗忌惮京房,欲将京房调出京师,于是向元帝谏言,让京房试着担任郡太守。元帝任命京房为魏郡太守,俸禄为八百石,让京房在郡中试一下考功法,考查一下吏治。京房奏请,不要被刺史所干扰,自己可以在其他郡挑选人,协助自己考查郡中千石以下的官吏,一年结束,乘坐传车到京师向元帝奏报。元帝答应京房的请求。

京房心中清楚,自己多次向元帝谏言,已经引起大臣们不满,在宫中,自己又与石显、五鹿充宗有了矛盾,因此不想远离元帝,担心走后会受到佞臣的谮毁,及至担任太守,京房内心愈发恐惧。建昭二年二月初一,京房接受任命,遂密封上奏:“辛酉以来,雾霾散去,太阳出来,臣心中很高兴,认为陛下将要做出决定。然而臣的卦象显示,阴力依然强大。臣怀疑,陛下有改变的想法,但还未下定决心,臣暗自担心。臣欲见阳平侯王凤,没有见到,到了己卯,臣受拜为太守,卦象表明,陛下虽然英明,佞臣依然活跃,蒙蔽陛下。臣离开京师,担心佞臣会乘机谮毁臣,致使臣身死而难以功成,愿一年将尽,陛下允许臣乘坐传车到京师,亲自向皇上奏事,臣恳请陛下恩准。到了辛巳日,雾霾又在卦象上出现,太阳被霾遮蔽,这是上大夫在蒙蔽陛下,陛下又有了迟疑。在己卯、庚辰之间,一定有人欲阻断臣与皇上联系,不让臣乘坐传车,到京师向皇上奏事。”

京房还没有出发,元帝让阳平侯王凤制诏书,告诉京房,让京房不要再乘坐传车,到京师奏事。京房心中恐慌,到了新丰县,京房又通过驿站,向元帝呈递一封密封奏书:“臣六月在解释《遁卦》时,没有效应,卦象讲:‘有道之人要走了,天气寒冷,地下将要涌出泉水,形成灾害。’到了七月,果然有泉水涌出。臣的弟子姚平对臣讲:‘京房你懂得道术,但未必相信道术。你所说的灾异,没有不灵验的,现在泉水又涌出了,懂得道术的人被逐出京师,就要死了,你还有什么话讲?’臣答:‘陛下仁慈,对臣非常宽厚,即使死,臣也要讲话。’姚平又对臣讲:‘京房你只是小忠,还不算大忠。在以往,秦朝的赵高在宫中掌权,有个叫正先的人非议赵高,被杀,赵高的威风从此树立起来,秦朝的崩溃,可以说从正先开始。’现在,臣就要离开长安,到魏郡做太守,努力检验考功的效验,如果没有效,被治罪。愿陛下不要把臣用来堵塞泉水,像当年正先被杀,被姚平等人所耻笑。”

京房到了陕县,又向元帝密封上奏:“丙戌下了小雨,丁亥阴霾散去,但是少阴仍然在用力,蒙蔽陛下,在戊子时,更加旺盛,到了五十分,阴霾又再起。陛下此时一定要坚定信念,杂卦在抗争,阳气不能抵御,强弱安危不可不察。在己丑夜,刮起暴风,到了辛卯才停止,太阳已经被遮蔽,到了癸巳,日月相侵,这是阴在用力,太阳产生怀疑。臣此前讲过,九年不改变,星星在夜晚一定会消失。臣愿意让任良代替臣,到下面考功,臣留在宫中,这样星星消失的异象就会消除。朝中议政者认为,这对他们不利,臣内心清楚。他们说,让臣的弟子任良去,不如让老师(我)亲自去。臣以为,如果臣做了刺史,还可以奏事,他们又说,既然担心刺史不能与太守同心,那么就干脆让臣做太守,他们千方百计把臣与陛下隔开。陛下不知道他们的真实用心,采纳他们的建议,这就是阴霾不散的原因,也是太阳暗弱无光的原因。臣离开朝堂越远,太阳受到蒙蔽就越厉害,愿陛下不要阻止臣返回,悖逆天意。邪说可以蒙蔽人,天仍然会发出警示。人可欺,天不可欺,愿陛下省察。”京房走后一个月,被捕入狱。

当初,淮阳宪王刘钦的舅舅张博跟随京房学习,把女儿嫁给京房。京房与张博结为亲戚,每次上朝回来,京房就会和张博交谈与天子谈话的内容,认为皇上欲采纳他的谏言。朝中大臣痛恨考功法,排斥京房。张博说:“淮阳王是皇上的弟弟,聪明,热心政事,愿为国家做些事情。可以让淮阳王上书,请求入朝觐见皇帝,借机会帮助你。”京房说:“这样做不太好吧?”张博说:“此前楚王(刘嚣)也向朝廷推荐过士人,有什么不行?”京房说:“中书令石显、尚书令五鹿充宗,此二人在朝中狼狈为奸,是奸佞小人,他们在皇上身边已经有十几年,至于丞相韦玄成,只是尸位素餐,对百姓毫无恩惠可言,没有什么功绩,他们都不愿施行考功法。淮阳王如果能进宫朝见皇上,劝皇上重视考功法,事情顺利,当然好;不顺利,只要向皇上奏明,丞相、中书令在朝中任事,长久不作为,谏言皇上罢免丞相,让御史大夫郑弘代替,罢免中书令,安排其他职务,让钩盾令徐立代替。如此一来,我京房的考功法就可以在朝中推行。”张博记下京房所谈论的灾异,让京房为淮阳王刘钦代写请求朝见的奏章,一起交予淮阳王。石显暗中收集他们的活动,由于京房在皇上身边受到信任,没有讲出来。及至京房出京,担任太守,石显遂告发京房与张博合谋,诽谤朝廷,将罪过归咎于天子,还牵连进诸侯王,详情记载在《淮阳宪王传》。当初,京房在元帝面前谈到周幽王、周厉王,出宫后就将此事告诉御史大夫郑弘。京房、张博被杀头示众,郑弘受到牵连,被贬为庶人。京房本来姓李,推算卦爻,此后将姓氏改为京,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翼奉,字少君,东海郡下邳县人。翼奉研究《齐诗经》,与萧望之、匡衡向同一位老师学习。三人的经学都很好,匡衡是后起之秀,萧望之学而优则仕,翼奉一心钻研学问,不问仕途,喜欢钻研律历阴阳卜筮。元帝即位初,有几位儒生推荐翼奉,翼奉受到征召,来到宦者署,被元帝多次召见,谈论学问,元帝很敬重翼奉。

当时,平昌侯王临以宣帝外戚担任侍中,奉元帝诏命,欲向翼奉学习经术。翼奉不肯教授,向元帝密封上奏:“臣听说,作为老师,治学最要紧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品行。学生走的是正道,笨一点儿也没有关系;如果学生心存邪念,知识学得越多越有害。了解学生,从六情十二律出发。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贪狼,申子主之。东方之情,怒也,怒行阴贼,亥卯主之。贪狼必待阴贼而后动,二阴并行,因此,君王忌讳子、卯(出现的情况)。《礼经》回避,《春秋》忌讳。南方之情,恶也;恶行廉洁、贞节,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宽大,己酉主之。二阳并行,因此,君王崇敬午、酉(出现的情况)。《诗经》讲:‘吉日庚午。’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奸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辰未属阴,戌丑属阳,万物各有其归属。陛下圣明、恬静,重视物象变化,政务虽然繁忙,各种情况了然于胸,更何况十二律,陛下可用以驾御六情!了解六情,与十二律相互参照。了解十二律有很多好处,这是万无一失的学问,是自然法则。在正月的癸未日申时(正月二十二日),有暴风从西南方向吹来,不知道主何奸邪,申主贪狼,风是大阴,抵达皇宫,表明此人在皇上身边,有邪臣之气。平昌侯再三求见臣,都是在辰时加上邪时。辰为客,时为主。通过十二律推知人情,是君王了解人的秘密用器,愚臣不敢把此话告诉邪人(指平昌侯王临)。”

元帝任命翼奉为中郎,召见翼奉,问:“来者是善日邪时,还是邪日善时?二者相比较,哪个更重要?”翼奉答:“老师传授的方法,用辰时不用日时。辰时为客,日时为主,与明主相见,侍者为主,辰正而时邪,则见者正,侍者邪;辰邪而时正,则见者邪,侍者正。忠正之人相见,侍者虽然为邪,辰时为正;但如果大邪来见,侍者尽管是正,辰时仍然是邪。即使知道侍者是邪,而时邪辰正,来见者反而为邪;即使知道侍者是正,而时正辰邪,来见者反而为正。辰为常事,时为一时。辰疏而时精,则功效相同,要通过五行观察才能知道,因此说,观察由来,考察进退,加上六合五行,就可以了解人性,洞察人情。不能从外面观察,要从里面把握,诗作为学问,发乎情、性,产生作品。五性不相害,六情更替、兴废。观察性要看经历,观察情要看十二律,君王亲自把握,不可与人交流。因此讲:‘显示仁德,内藏机密。’如果暴露,就不灵验;独自把握,则会从容应对,臣翼奉可以把握,学是很难学会的。”

这一年(初元元年),崤山以东郡国发生水灾,郡国有十分之一的民众陷入饥困,疫病流行。元帝下诏,把由少府征缴租税的江海湖陂园池交予贫民,无须缴纳租税;减省膳食费,减少乐府员额,减省苑马,不常去的宫馆不再修缮;太仆、少府掌管的马匹,减少饲喂的粮食,属于水衡都尉管辖的上林苑,减少饲喂禽兽的肉食。第二年(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发生地震。当年夏天,齐郡有人相食。七月己酉再次地震。元帝说:“人们常讲,贤圣的君王在位,阴阳调和,风调雨顺,日月有光,星辰安位,黎民百姓安康,老年人享受天寿。而今,朕继承祖宗宏业,托位在公卿王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不断出现,连年不断。二月戊午这一天,陇西郡大地震,震毁太上皇祠庙殿壁木饰,震毁豲道的城郭、官衙及民居,很多人被压死,山崩地裂,泉水涌出。一年内两次发生地震,天降灾异,朕想到这些,心惊胆战。朕治理国家有失,原因在哪里?朕夙兴夜寐,战战兢兢,想不出理由,内心哀痛,不知该如何是好。粮食连年歉收,百姓生活困苦,忍饥受寒,有些人违法犯罪,朕甚为同情,心中难过。已诏令官吏打开粮仓,开仓救济贫民。朝廷官员要谨慎,警惕上天的警告,有可蠲除减省的地方,只要对百姓有利,条奏上来。对朕的过失要提出来,不要怕避讳。”元帝大赦天下,诏令郡国举荐直言、极谏士人。翼奉密封上奏:

臣听老师讲,天地预设方位,日月高悬,星辰密布,分出阴阳,设定四时,列出五行,圣人称之为“道”。圣人懂得“道”,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封诸侯,建立律历,以阴阳演示祸福。贤者称之为“经”,贤者懂得经术,就知道如何行事,《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礼经》《乐经》就是这样写成。《易经》关乎阴阳,《诗经》有卯、酉、午、戌、亥五际,《春秋》记载二百年间的各种灾异,究其原因,分析得失,考察天人间的关系,以此推演王道安危。在秦朝,始皇不喜欢经术,强调法治,大道不通,遭致灭亡。而今,陛下圣明,知道奉行大道的要义,施仁政与四方,布恩惠与万民,没有遗漏。撤销不急用的宫馆,赈济贫苦百姓,施舍医药,赐予丧葬钱,恩德深厚。还鼓励直臣谏言,检讨施政中的过失,圣德纯厚,天下幸甚。

臣学习《齐诗经》,认为,五际之要,在《诗经·十月之交》,从这首诗,圣君可以了解日食及地震的原因,就好像巢居的鸟知道风向,穴居的兽懂得避雨,无须掌握太多,关键在应用。臣听说,气在人的体内流动,通过气的流动,感知天地寒温。观察天象变化,从星云日食观察;观察地象变化,从物体移动、地震观察。因此,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好像人有五脏六腑,五脏似天,六腑似地。脏器有病,从脸上的气色观察,六腑有病,从身体的活动观察。今年,太阴在甲戌,按照律历,在庚寅初活动,按照历法,甲午是春分。历在甲、庚,律得三阳,性中仁义,表现为公正廉洁,这是百年之精岁。天正以精岁,岁首在王位,太阳在午时,按照律历,此时发生地震,接下来几个月就会有阴天。陛下诏令开仓赈济灾民,仍不能解决问题,这是阴气太盛。在古时,朝廷有宗室的人辅佐,担任要职,表明帝王对宗室信任,异姓大臣作为辅弼,表明帝王重视贤德,圣王治理天下,须重点掌握。皇室宗亲容易沟通,异姓大臣难以交心,因此,有一位同姓大臣与五位异姓大臣才能平衡。现在,皇上身边的大臣没有皇室宗亲,只有外戚舅舅,他们是太后的家族,在朝中担任要职,这是连异姓大臣也被疏远。二位太后的外戚占据朝堂,权倾朝野,而且僭越制度,奢侈淫靡,吕氏、霍氏、上官氏的教训很深刻,这绝非爱护外戚,也没有为后世君王树立榜样。阴气太盛,不宜这样!

臣听说,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有许多宫女,把她们幽禁在宫里,不能嫁人。留在杜陵(宣帝的陵寝)寝园的宫女,被先帝宠幸过的,臣不敢讲,这些事由太皇太后掌握。诸侯王的陵寝庙园及诸侯王的后宫,朝廷要规定宫女员额,超出者就应该释放,这是减少阴气,制止邪恶蔓延。而今异象频现,没有措施,灾害还会降临。大水发生,这是极阴,随后就会有极阳,有大旱,再严重就是火灾,在春秋,宋国的伯姬夫人就是例子。愿陛下深思。

第二年(初元三年)夏天四月十一日,孝武帝陵寝园的白鹤馆发生火灾。翼奉认为自己的预言有验证,又向元帝上疏:“臣此前预言地震及五际的话,是说极阴就会生阳,担心还会有火灾。这些话不符合皇上的心意,宫中没有反应,臣当时还不太自信,而今,白鹤馆在四月十一日卯时月夜发生火灾,与此前的地震一样。臣翼奉看得很清楚,臣预言的事情可信。不胜拳拳忠心,愿陛下抽出时间听臣解释。”

元帝召见翼奉,询问得失,翼奉认为,应该在云阳县汾河岸边祭祀天地,皇室的陵寝没有按照制度迭毁,每年国库耗费巨大,也违背礼制。还有宫室苑囿,浪费现象严重,国家的财政难以负担,国库空虚,民众困苦,耗用多年的积蓄。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了,再不下决心改变,将难以维系,翼奉上疏:(www.xing528.com)

臣听说,在古时,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殷室振兴,为后世圣人所赞颂。臣还听说,汉朝仁德隆盛,在文帝朝,文帝躬行俭朴,减轻徭役,当时,还没有甘泉宫、建章宫,也没有上林苑的离宫别馆,未央宫也没有高大的阙门,也没有武台、麒麟阁、凤凰台、白虎堂、玉堂、金华殿,只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殿、温室殿、承明台。文帝欲建造一座露台,计算费用,需要花费一百金子,文帝考虑到百姓生活艰难,遂放弃想法,只是堆起一个土台基,现在还保存在那里,临终前,文帝留下遗诏,不要起山陵,以示节俭,在文帝朝,天下祥和,百姓富足,文帝的功德影响后世皇帝。

放在今天,以现在的制度行事,一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天道有常,王道无常,以无常的王道回应有常的天道,只有非常之君才能建立非常之功。臣奏请,陛下将国都迁至成周的洛阳,洛阳西边靠近成皋,东边临近渑池,前边有高耸的嵩山,后边有奔腾的黄河,迁都以后,加固荥阳城,洛阳紧邻河东郡,南北广阔千余里,有险关要塞,敖仓存有大量粮食;有八九个上百里宽广的地域。物产富饶,足以满足皇家需要;向东可以镇压反叛的诸侯,向西远离羌胡匈奴的威胁,陛下可以稳坐朝堂,无为而治,在成周的洛阳定都,兼有盘庚的德政,陛下去世后,庙号定为高宗。汉家祭祀天地,祭祀寝庙的祭礼,大多不符合古制,臣翼奉谏言,这些很难改变,奏请陛下决心迁都,以正本清源。重新制定制度,不必修缮那些不急用的宫馆,每年可以节省大量费用。

臣还听说,在古时,夏商周三代的先祖,都是通过积德行善多少代才最终称王,王朝也只经历数百年,最终还是亡国。周代在成王时,成王有圣贤的素质,继承文、武奠定的基业,还有周公、召公的辅佐,朝中官员恪尽职守,在位官员没有不称职者。周代的天下刚刚传承二代,周公就开始用诗歌告诫成王,担心成王不能保持警惕,失去天下。《尚书》讲:“王不可以像纣王那样。”《诗经》也有记载:“殷室在没有失去民心之前,也尊奉天命;要借鉴殷室的教训,创业艰难。”汉夺取天下,高祖在丰沛起兵,东征西讨,最终建立汉朝。还没有推行教化,后世皇帝就开始奢侈,国家耗费数代人的积累,不仅耗费钱财,而且荒废人才。在武帝朝,朝廷征伐四夷,百姓尸骨暴露于荒野,难以胜计。汉拥有天下时间不长,到陛下只有八世,九位君王,陛下虽然有成王的贤圣,但没有周公、召公那样的辅佐。而今,崤山以东连年遭灾,百姓饥馑,加上瘟疫流行,民众困乏,面露菜色,甚至有人相食。地震频发,天色昏暗,日光浑浊。从这些看,治理国家的君王,岂能不心怀警惕,常怀有恐惧之心!臣奏请陛下,借灾异的提醒,尽早下决心迁都,此所谓与天下更始。天道终而复始,穷则返本,以至于无穷。现在汉室国祚还没有完结,陛下重新开始,让国祚持续绵延,这不是好事吗?如果从丙子孟夏算起,明年四月,顺着太阴的方向东行,在此后七年的明岁,还有五年时间,到那时,建立各项礼仪,重新恢复像周代一样的兴盛,这些完全可以做到。愿陛下留意,定下万世之策。

上书呈上,元帝看了,很惊讶,问翼奉:“翼奉,先帝的陵寝庙园有七处在长安,你说要迁都洛阳,这些陵寝庙园怎么办?”翼奉答:“在古时,周成王在洛阳建造成周,盘庚将商都迁至殷,他们当时的决策,所下的决心,陛下也清楚。不是圣明君王,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臣翼奉愚蠢狂妄,奏请陛下早做裁定。”

再后来,贡禹也提出谏言,奏请制定宗庙迭毁制度,元帝批准此项奏议。匡衡担任丞相,奏请在南北郊举行祭祀,这些奏议也来自翼奉。

翼奉以中郎担任博士,升任谏议大夫,因为年老,翼奉在任上去世。翼奉的儿子及孙子研究儒学,以学问担任官职。

李寻,字子长,平陵县人。李寻研究《尚书》,与张孺、郑宽中是同一个老师,郑宽中等谨奉老师的教导,教授《尚书》。李寻又学习《洪范五行传》有关灾异及星象历法、阴阳,在丞相府任职,丞相翟方进精通星象历法,提拔李寻,李寻多次与翟方进探讨星象、阴阳。成帝的舅舅曲阳侯王根担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很信任李寻。在当时,灾异多次显现,王根辅政,虚心向李寻请教。李寻看到汉家有衰败的迹象,还会有洪水,李寻对王根讲:

《尚书》讲:“上天聪明。”一般来讲,紫宫(北宫)北极星对应帝纪;太微(南宫)四门对应大道,通过五经六纬,崇尚大道,尊重术士;翼星、张星分布,光芒照耀四海;少微星对应士大夫,辅佐朝廷;帝廷的一侧,女宫星对应后宫。圣人奉天承运,尊贤重士,取法于天,轻视女色。天宫的相星、将星对应太微帝廷,职务及责任重大,关键在于得人。得人的结果决定事业的成败,不可不察。春秋时,秦穆公信任谄谀的佞臣,重用耀武扬威的将军,结果蒙受屈辱,社稷几乎倾覆。后来,穆公悔过,重新思考两位白发老臣的谏言,重用百里奚,此后,穆公在西部称霸,将圣德归于王道。一前一后,祸福对比,不能不谨慎!

贤者士大夫是国家重宝,是帝王获取成功的基石。将军家族有九人受封为列侯,二十人在朝中担任要职,汉建国以来,是外戚中最尊贵者,没有哪一个家族能与将军相比。人们常讲物极必反,这是自然法则,只有贤友辅佐,才可以保全禄位性命,保全子孙,保全家国。

《尚书》讲:“历法日月星辰。”意思是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日月运行,考察星辰位序,思考山川变动,了解民风民俗,制定制度,考察祸福。举措一旦失当,就会招致失败,这些征兆,上天昭示。明君看到这些心怀恐惧,力求补救,还要向身边大臣咨询,转祸为福;不能补救者也要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社稷无忧。

据臣观察,此前,黄雾漫天,地气蒸腾,这是动土疲惫百姓的效应,是天下扰动的征兆。彗星出现,象征民间将有枭雄、盗寇出没,相互感应。长安谣传要发大水,民众逃到城墙上,朝廷为此而惊恐,小女孩儿闯入宫廷,尽管都是偶发事件,在此期间,宫阙旁涌出泉水。月亮、太白金星闯入东井宿,侵犯积水星,从天渊星旁扫过。太阳多日浑浊无光。这些天象都显示,宫中大臣盛气凌主。天上起风,出现积云,伴随山崩地裂,河水改道,冬季打雷闪电,这是潜龙作孽。陨星坠落,彗星显现,维星、填星显现,日食出现,高下易位,这是洪水征兆。如果不思悔改,洪水将肆虐成灾,荡涤世间的万物;及早改弦更张,还有机会挽救。一旦觉悟,就要采取行动,要罢黜佞臣,等待日月再显光明,风调雨顺,祈求皇天保佑,汉室国祚绵长,何况是改过之人!

当务之急,要访求贤士,重用懂得天道的士人,委以重任。那些谄佞小人,尸位素餐,只知道嫉贤妒能,这样的人只会妨害贤良,毁弃天文,败坏地理,朝中奸邪活跃,蒙蔽太阳,替君主结怨百姓,应该及早斥退,不要让佞臣占据显位。做到这些,凶灾就会消除,福瑞还会到来。政治与阴阳的关系密切,犹如铁水在炭火上冶炼,见效很快。把泉水引开,灌溉农田,将其化为水利。整修堤防,减少湖沼税,这些有助于减少邪阴。考察以往的事情,需要变革则变革,并非难事。传播讹言的效应,很快就会显现,请征用韩放、周敞、王望,他们可以做这些事。

王根推荐李寻。哀帝即位,召李寻在黄门任待诏,派侍中卫尉傅喜询问:“这段时间,不断有泉水涌出,地震频发,出现日食,星辰运行失序,灾异多次显现,就君所知,请畅所欲言,不要隐瞒。”李寻答问:

陛下有圣德,尊天敬地,敬畏天命,重视民生,对灾异心存恐惧,不嫌弃臣学问浅陋,派使臣诏问,愚臣愧对陛下。臣看到,陛下即位以来,心胸宽广,志向远大,不避忌讳,招贤纳士,鼓励谏言。臣李寻位卑学浅,跟随诸贤士在黄门任待诏,享受太官供应,身着官服,玷污宫廷台阶,多次得到皇上召见,没有提出过忠言嘉谋。此次皇上又派使臣诏问,臣自以为遇到明主,愿意竭尽忠诚,报效陛下,不敢隐瞒,只要有万分之一得到采用,就是臣莫大的荣幸。请陛下拿出些许时间,留心臣的谏言,看是否合乎道理。对照《五经》,揆度圣意,参照上天旨意,之所以有灾异,都有相应的征兆,臣只阐述知道的。

《易经》讲:“天上最明亮者,不过日月。”太阳是所有光的来源,太阳照射,万物显出影子,太阳象征人君。太阳一出,清风徐徐,群阴回避,君王临朝,不受女阴牵制。太阳升起,光芒四射,君王临朝,佞臣回避,君王重视忠臣,不会受到蒙蔽。日中炎阳,象征君德盛明,大臣克己奉公。太阳落山,君王此时收敛精神,返回卧房,起居有常。君王不能勤修德政,太阳就会失去光辉,光芒暗昧,云遮雾障。太阳从东方升起,初升时,有阴云邪气笼罩,象征受到女色牵制,有所畏惧;日出之后,佞臣祸乱朝纲;太阳移至头顶,朝中佞臣欺瞒;太阳落山,君王被妻妾包围。近来阳光不正,阳光的颜色受到侵夺,邪气云蒸雾霭。原本从早晨日出到黄昏日落,日出之后与日在当中这其间的差别很大。小臣不了解宫中的事情,只是观察陛下的志向,比即位初差了许多。这其中,有守正直言的大臣不幸罹祸,受到惩治,这个危害不浅,不能不慎重对待。愿陛下乾纲独断,站稳立场,不要听信后宫及佞臣的谗言,不要被乳母的甜言蜜语所干扰,要坚决果断,坚守正义,不为邪佞所动,如果不得已,可以赐予外戚钱财,不能授予职务,在宫中一定要杜绝这些。太阳失去光辉,星辰失序,太阳不能遏制太阴,太阴胡作非为,近来,太白金星在经天运行。臣奏请陛下小心谨慎,不要让宫中的不轨之臣肆虐。

臣听说,月亮是众阴之首,月亮盈缺,百里相同,千里月影显现,万里月光明亮,月亮象征后妃,象征朝中大臣,还有诸侯封君。初一至十五,为一个终始,月弦作为法度,月望看作德行,春夏时在南边,秋冬时在北边。在此期间,月亮在春夏运行,与太阳在黄道相会,运行至轩辕星,接受气息,进入太微帝廷星,发出光辉,侵犯上将星与近臣,其他列星改变颜色,星光微弱,显示母后在后宫干预朝政,阴阳遭受侵害,双方都会招来危害。外臣不了解内廷之事,只是从天文星象揆度,宫中近臣不足以信赖,难以担负重任。愿陛下重视贤士,不要让邪佞小人横行朝堂,以社稷为重,加强朝纲。

臣听说,金木水火土五星,是五行的精华,是五帝的司命星,五星接受君命,受君王节制。岁星负责一年,是五星首领,岁星发号施令,而今,岁星妄行,这表明君王欲有所为,但时辰未到。土星不回避金星,这表明,帝王执政,受到帝太后干扰,滞留在奎宿、娄宿之间,君王要当机立断。荧惑星往来无常,在紫微、太微两宫间游弋,行动诡异,进入天门,登上明堂,扰乱宫廷。太白金星(金星)冲犯天库,象征兵灾。金星穿过轩辕星,进入太微帝廷星,迎门而出,随着荧惑星进入天门,到了房宿又分开,欲与荧惑星作乱,不能阻挡明堂星。这表明,陛下神威,邪臣还不能得逞。荧惑星摇动,这是邪臣在勾结,谗言毁誉,蒙蔽皇上。太白星从端门出来,这表明,朝中有不守德之人。火星入室,金星登堂,不及时化解,会有凶兆。土星、木星相守,这表明,宫中有内乱。要注意萧墙之内,不要疏远亲人间的关系,坚决斥退邪臣,防止祸乱,荡涤污秽,消除积怨,不要让邪恶蔓延。辰星主四季,在每季的第二月,有所反映;四季一旦失序,辰星就会有异象。而今,在岁首的正月出现,这是上天告诫陛下。政令严苛,早出,政令舒缓,晚出,不出政令,辰星就会隐蔽。彗星出现,在每季的第一个月出现,这是要更换王命;四季都出现,星家最忌讳。现在只是一个季度,在第一个月出现,这是皇天在护佑陛下,要特别警惕。

治国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尚书》讲:“三年一次考绩,三次考绩,决定升降、去留。”朝廷发出政令,没有顺应四季,既往不咎,这是后事之师。最近,在春季的三月惩治犯人,此时的阴气太重,担心今年的收成会受影响;若在夏季启动干戈,会使得寒气过重,担心还会有霜雹灾害;在秋季实施封赏、授爵,会使得土壤湿润,担心会有冰雹灾害。人的情绪左右喜怒,对臣下妄加赏罚,不顾忌四季禁忌,即使有尧、舜的慈悲,也不能使国家安宁。了解上天的变化,对人事会有帮助。如果农夫在冬天种田,挥汗如雨,精耕细作,仍然长不出庄稼,不是人的努力不够、心不诚,是季节不对。《易经》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大道光明。”《尚书》讲:“敬授民时。”因此,上古时的帝王敬重天地,重视阴阳,谨奉四时,严守月令。顺之则政事顺利,犹如鼓槌与鼓声。而今,朝廷忽视季节时令,宫中尚书、侍中,朝廷大臣,应该让他们了解一些时令节气,按照时令处理政务。如果陛下的诏令与时令相违背,应及时纠正,顺应时令。

臣听说,五行以水为本,对应的星座是玄武婺女星,天地的规律有始有终。可以用水观察平衡,朝政公正修明,百川流动,经脉疏通;朝中有朋党为奸,河堤会溃决,水患成灾。《尚书》讲:“水润则下。”阴动,地势卑下,不失天道。天下有道,河出图,洛出书,黄河、洛河一旦溃决,危害最大。现在,汝河、颍河暴涨,波涛汹涌,加上暴雨,已经成为水害,这是《诗经》讲的“烨烨雷电,光耀夺目,百川沸腾”。其原因在于后宫女宠。愿陛下留意诗人的暗示,对外戚大臣要严加限制。

臣听说,土地柔静,是阴之常理。土地有上中下之位,上位震动,对应后宫嫔妃不顺,中位对应朝廷大臣作乱,下位对应庶民叛离。地震位于国中,是国君的责任。四方中央连州跨郡,一起震动,灾祸最大。此前,崤山以东有几处地震,五星异动,还没有大的变故,在此时,应该崇阳抑阴,防止问题蔓延;坚定志向,树立权威,杜绝以权谋私者,提拔忠臣良士,斥退不胜任的官僚,整饬朝纲。君王只有朝纲独断,才能伸张正气,朝廷委靡,就会招来祸殃,为邪臣所左右。在前朝,听说淮南王刘安欲谋反,最担心的是大臣汲黯,认为公孙弘等不足挂虑。公孙弘是前代名相,这样的名相今天还没有,已经被淮南王轻视,现在还能找到这样的名相吗?因此,朝廷无人,就会被乱臣贼子所轻视,道理相通。现在的朝堂,还没有听说陛下身边有良臣、能臣。有人讲,怎么知道朝廷衰弱?人人自以为是贤者,却不能引荐贤士,朝廷就会衰弱。

马不吃好料,不能远行;朝廷不豢养士人,在危难时,就没有人为国家承担责任。《诗经》讲:“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不是一句空话。陛下拥有四海,缺少维护国家的栋梁之才,视野还不开阔,取士不明,招揽士人不诚。古人讲:“土壤肥沃,才能让禾苗长得茁壮;君主贤明,才能蓄养士人。”中人就可以成为君子。陛下应该颁发诏书,招贤纳士,宽宥小过,对士人不要求全责备,这样才能汇聚英俊贤士。譬如近世的贡禹,以谏言忠诚获享殊荣,在当时,士人相互激励,立功扬名的人很多。贡禹死后,这样的士人日渐稀少。京兆尹王章因为谏言被杀头,聪明的人就学会管住嘴巴,致使朝中奸邪丛生,外戚专权,忠臣的言路被堵塞,成帝因此断了子嗣,以至于后宫作乱。这是行事失败,可悲可叹。

根本原因,在于皇上宠幸外戚及母后家族,这种恶果绝非一朝一夕,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先帝圣明,洞察天意,让陛下继承大统。陛下应该纠正前朝的过失。对外戚的权力加以限制,认真选择朝中的辅弼大臣,挑选有德的通晓经术的贤士,让贤士辅佐皇上,永保帝位,延续大宗。下边的郎吏侍中没有特别才能又不通一门经学者,博士没有文德者,要腾出位置,回家种田,向天下昭示,朝廷选贤,要加强朝廷的权威,为国家长远谋划,消除灾异,这些都是要做的事情。臣自知所言会危及自身,但仍然不避斧钺,愿陛下留意,思考愚臣所讲的话。

当时,哀帝刚即位,成帝的外戚王氏还没有被罢黜,哀帝的外戚丁氏、傅氏在朝中受到重用,祖母傅太后日益骄横,欲让哀帝加封尊号。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在朝中秉政,提出反对意见。过了一段时间,哀帝迫于傅太后的压力,罢免孔光、师丹,为傅太后加封尊号。详情记载在《师丹传》。哀帝虽然没有采纳李寻的谏言,然而对李寻提出的阴阳颇感兴趣,每当遇到非常之事,就会咨询李寻,李寻的答问也会受到重视。后来,李寻升任黄门侍郎,因为预言有水灾,哀帝又拜李寻为骑都尉,负责河堤防务。

此前,在成帝朝,齐郡人甘忠可伪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预言:“汉家遭遇天地终结的历数,还会再次受命于天,天帝让真人赤精子下凡告诉我这些。”甘忠可将这些话告诉重平县人夏贺良、容丘县人丁广世、东郡人郭昌等,中垒校尉刘向上奏朝廷,说甘忠可假借鬼神名义妖言惑众,朝廷将甘忠可逮捕下狱,等待审判,还没有判决,死在狱中。夏贺良等是甘忠可的学生,以大不敬治罪。夏贺良等曾经在私下里议论此事,哀帝即位,司隶校尉解光通晓经书,懂得灾异,受到重用,向哀帝奏报夏贺良等与甘忠可议论之事,事情交予奉车都尉刘歆审理。刘歆认为,甘忠可编造的书不符合《五经》,不能认可。但是李寻相信这些书。解光说:“此前,刘歆的父亲刘向上奏朝廷,将甘忠可逮捕入狱,刘歆怎么会接受这些?”当时,郭昌担任长安令,劝李寻帮助夏贺良等。李寻奏报哀帝,让夏贺良等在黄门任待诏,几次受到哀帝召见,夏贺良上奏:“汉朝将在中间经历一次衰败,重新接受天命,成帝不能顺应天命,结果没有子嗣。现在,陛下久病未愈,灾异多次显现,这是上天在告诫世人。应该改变纪元,还可以延年益寿,只要生出皇子,灾异就会消退。知道这些,如果还不采取行动,就会遭受祸殃,走向灭亡,不久还会有洪水,还会有火灾,人民将陷于水火。”

哀帝久病不愈,希望这样做会有所裨益,遂按照夏贺良等人的建议,制诏书予丞相、御史大夫:“《尚书》讲:‘五福以后,寿终正寝。’意思是大运终结,改变天的纪元和人的纪元。考察文献,按照典籍推断,确定纪元,按照甲子推出新纪元。朕以微眇之身,继承太祖宏业,奉天承运,率领百官,抚育万民,没有看到治理的效果,即位三年,灾异不断显现,日月无光,星辰失序,山崩地裂,大灾频仍,盗贼蜂起。朕甚为恐惧,常战战兢兢,唯恐祖业不保。汉建国已有二百余年,经过历次改元,皇天授命于我,由于不才,难以担负大任。汉将要再次获得接受天命的符瑞,朕德能不够,怎敢不遵奉天命?天下更新,大赦天下,将建平二年改为太初元年,纪元年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一百二十度为准。布告天下,让民众知道。”过了一个月,哀帝的病情愈发沉重。夏贺良等人又想改变政事,大臣在朝中争论,认为不应该再继续改下去。夏贺良等人上奏哀帝,说大臣不懂得天命,应该斥退丞相、御史大夫,让解光、李寻辅政。哀帝意识到,他们的话不可能有效果,遂将夏贺良等人斥退,哀帝下诏:“朕获保奉祀宗庙,德能不够,灾异多次显现,恐惧不安,不知道原因何在。待诏夏贺良等谏言改变纪元,增加时间漏刻,认为这样做,可以保证国家平安。朕对他们的话坚信不移,误听误信,希望为百姓带来福祉。最终没有效应,仍然是久旱为灾。问夏贺良等,回答竟然是继续修改制度。所有这些,违背经义,悖逆祖制。知错不改,就是错上加错。六月甲子的诏书,不是大赦令,一律废除。夏贺良等违背道义,妖言惑众,奸形毕露。”哀帝将夏贺良等全部逮捕入狱,光禄勋平当、光禄大夫毛莫如及御史中丞、廷尉联合审案,判处夏贺良等为旁门左道,颠覆国家,扰乱朝纲,欺君罔上,犯下大逆罪,夏贺良等被杀头。李寻和解光减死罪一等,被流放至敦煌郡。

赞辞如下:能够通晓神明、解释天道者,莫不写进《易经》《春秋》。子贡讲:“夫子的文章,可以从书中学习,夫子谈论性和天道的言论,从未听说过。”汉建国,鼓吹阴阳、谈论灾异的人,在武帝朝,有董仲舒、夏侯始昌;在昭帝、宣帝朝,有眭孟、夏侯胜;在元帝、成帝朝,有京房、翼奉、刘向、谷永;在哀帝、平帝朝,有李寻、田终术。君王采纳他们的部分言论,在当时,这些人很有名气。考察他们的言论,大同小异,都是假借经书,伪托道义,穿凿附会,有时也能“猜中几次”。董仲舒被投入监狱,夏侯胜被囚禁,眭孟被杀头,李寻被流放,做学问的人,要以此为戒。京房身份微贱,不度量深浅,危言耸听,结果与宫中权臣结下怨恨,转瞬间,招来杀身之祸。这些都为行为不检点者,留作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