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塔胜迹:揭秘鸳鸯池水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金塔胜迹:揭秘鸳鸯池水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回顾鸳鸯池水库的修建历程,则可以发现甘肃近代史中亦有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具有领先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金塔胜迹:揭秘鸳鸯池水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一、鸳鸯池水库,是抗战时期民国中央政府与甘肃省政府为了解决河西走廊重镇酒泉与金塔两县持续十余年的大规模水利纠纷(简称“酒金水案”) 而专门修建的大型现代化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兴建现代化大型工程来解决社会矛盾的宝贵尝试。

二、“酒金水案”持续时间之长、冲突之惨烈、解决过程之复杂曲折,为西北仅见、全国少有,其间颇多传奇故事。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先后有三位出身海外名校的留学生县长黄文中(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周志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赵宗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到金塔任职,在他们的授意与支持下,本地士绅赵积寿带领金塔人民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声索水权之路。其中,黄文中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位带有“隐士”色彩的特殊人物,今日杭州“西湖十景”的著名楹联多出自他手;黄文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他曾翻译《日本民权发达史》 一书,而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出自给这本书的题词。

三、鸳鸯池水库大坝是由中国人运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原理,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土石重力坝,在水利工程学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是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中国高等院校水利教科书中的经典工程案例;鸳鸯池水库大坝在高度、长度、工程、库容等方面,创造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水利工程的诸多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水坝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加高、改建,为全国水利工程罕见,充分证明了原水库工程高水平的工程质量。

鸳鸯池水库

四、鸳鸯池水库建设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依靠银行进行融资,在中国开创了以现代金融手段支持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先河,宋子文等重要金融人物都曾不同程度参与了这个项目。

五、鸳鸯池水库工程从争取立项、勘测施工到后期维护,汇集了当时全国一流的水利、农业专家(清一色“海归”) 直接参与,如中央大学水利系主任原素欣、水利部河西总队队长黄万里、中国银行高级顾问张心一等,可谓群星璀璨;亦获取了政界的特别关注。水库修建期间,蒋介石曾亲自派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乘专机为总工程师原素欣赠予裘皮大衣,以示褒奖;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将军离任前视察的最后一站是鸳鸯池水库,彭德怀元帅在酒泉解放后视察的第一站亦是鸳鸯池水库。

六、鸳鸯池水库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一流水利工程人员。原素欣、黄万里等领军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奋战在一线,参与了三门峡、葛洲坝等工程的论证设计。当时水库工地上的小字辈技术人员顾淦臣、雒鸣岳、江浩、刘月生等,分别在水利部、各大高校与各省水利厅担任主要技术、教学职务与领导职务,其中顾淦臣和刘月生二老尚健在,已近百岁高龄。

七、鸳鸯池水库自1942 年开始勘测,1947 年正式完工,主体工程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完成的。广大技术人员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地方官员、士绅带领人民群众通力配合、排除干扰,依靠人力与铲、锹、牛车等最原始的工具,将当时条件下最先进的工程设计变成现实。

八、鸳鸯池水库至今仍是讨赖河流域最大水库,是金塔全县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保障,是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鸳鸯池水库建成的同时,讨赖河流域形成了新的流域水权机制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当今中国水权体系中的“活化石”,在当今水利体制、水利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九、由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忠静教授、历史系张国刚教授牵头,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水利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张景平主持,地方档案、水务、文化单位共同参与的“讨赖河流域水利史文献抢救性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对鸳鸯池水库相关历史进行了四年的深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搜集史料,编撰完成了总计100 万字的《河西水利史文献类编·讨赖河卷》(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大量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与完整的历史故事经过艰苦挖掘第一次系统呈现,且有一定的图片作为支撑,并涉及蒋介石、宋子文、张治中等诸多民国要人,适合作为纪录片拍摄素材

十、在大多数国人眼中,近代甘肃始终给人以贫穷落后、边远闭塞的印象。然而,回顾鸳鸯池水库的修建历程,则可以发现甘肃近代史中亦有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具有领先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以影视手段全面展现水库建设者的智慧、辛劳与历史责任感,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也是以历史上的鲜活事例宣传“甘肃精神”的一次有益尝试。

(本文摘自《金塔文化遗产研究文集》,作者系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 吴浩军)

鸳鸯池水库赞

这山口镶嵌的

是王母仙扇上的玉坠

龙王三太子的剑锋

引来雪山之魂

碧波荡漾涓流不息

柳花和驼娃的相思(www.xing528.com)

化作鸳鸯

从此永恒

毛凤仪劈峡的镐声

久久回荡

赵积寿跪泣的身影

历历在目

金塔人民屡次建设的足迹

刻印于此

金饭碗”里

盛满了丰收和希翼

鸳鸯湖啊

犹如一位慈母

背靠祁连雪山

眺望金塔大地

用自己甘甜的乳汁

守护着这颗“瀚海明珠”

生命的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