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模式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目标定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确立科学的、与时代同步的培养目标是构建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重点。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学校自身培养能力,设定各层级教师培养目标。由此,我们将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结构的、能够胜任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之专业艺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掌握范围涵盖更加广泛。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模式

(一)目标定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确立科学的、与时代同步的培养目标是构建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重点。如果没有培养目标的指导,培养模式的构建就容易偏离方向、失去重心。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学校自身培养能力,设定各层级教师培养目标。同时应瞄准农村和城市学校艺术教育,培养具有教书育人的艺术专业技能、良好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特征的艺术教师。各级艺术教师的需求应该在全国和各地都有一个预测,各校目标设置应该根据预测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注重目标设置的对象化,以满足不同层级教师需求为设置原则。谨防不负责任毫无目的生产地运用艺术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并非是可以模式化任意套用的,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是基础教育中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的人才,因此所有与教师培养的设想息息相关的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的内容,应该紧扣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特点和基础艺术教育的目标来提出。由此,我们将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结构的、能够胜任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技能、才能、智能为依托的素质能力定位

明确了培养目标之后,我们还有必要从微观的角度谈一谈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在探讨之前,我们应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从教师的职业特点看,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能力应能符合当前艺术课程改革要求,能积极推动基础艺术教育发展。第二,从培养对象的身份看,培养高校艺术人才其实就是指职前的艺术师范教育,因此,关注到培养对象的大学生身份,也就是说培养的艺术教师应该具备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云南省高校特色优势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特聘教授、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点特邀首席导师金光老师在《艺术与管理》的课程中曾系统地对艺术人才的评价标准做出详尽的梳理。他认为,通常艺术领域中的人,不外乎从三个角度或三个层面展示着自己的水平:第一个层面是技能,第二个层面是才能,第三个层面是智能。[5]人们评判某个人艺术水准的高低,其实也是有意无意地以这三个层面和角度为标准。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同样在艺术领域范畴之内,同样受艺术人才“三能”评价体系的考量。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和解决,所以在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定位方面,归纳如下三点。

1.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技能通常指在艺术领域中,熟练和准确表达某种事物、某种门类的能力,这是一种外在的技术表现形式。而对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师范性”的突出特点要求着艺术人才需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一,专业技能。培养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同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要求具有实质性的区别。较之专业艺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掌握范围涵盖更加广泛。但就单纯专业性的艺术造诣而言,对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要求则是熟练掌握的程度,而非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艺术家式的精准。因为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在掌握自身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接受戏剧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常识性、理论性和技术性的能力培养,力求具备从艺术史学、艺术欣赏、艺术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以及艺术相关文化等角度来完善对艺术的学习和了解的能力。

第二,理论储备。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在理论知识的储备需求上可分为三方面:艺术专业学科理论储备、教育理论知识储备和普通文化知识储备。对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而言,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艺术专业知识是未来教学的核心,文化知识是艺术教育得以充实和提升的保障。缺乏教育理论知识指导的教学活动必然违背教育规律,教学成果自然不尽人意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艺术学科知识储备匮乏,艺术教育变成了无源之水、闭门造车,何谈艺术教学?而普通文化知识是人成长过程中知识系统累积的过程,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多维度的完善和补充,对于文化知识储备的不重视便会让艺术教育最终成为教育上哗众取宠。因此,理论知识储备不是单一的、刻板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多方知识维度统一构架起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核心能力锻造。

2.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教学才能培养

艺术才能是指领悟和创造艺术魅力的能力。而作为承载艺术教育使命的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教学才能的锻造更是日后教学活动中的核心能力。

第一,道德修养。授业解惑乃是教师天职,对于教师道德修养的要求则更高于其他职业和其他人群。这里谈到的教师道德修养其实就是师德,师德是一名人民教师最为重要的基础素质,我们可将其视为是一种职业道德的体现,但其实它更是对于教育事业存在敬仰信念的自我标尺。艺术是人审美、情感、灵魂、人格养成的最好助推,这就要求艺术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正确的审美理念与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引导和指向,也在润物无声中浸润着人的思想。

第二,整合资源。我们这里谈到的整合资源,是将知识笼统地看成是一种资源。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在知识面前要有探索的欲望,对其他专业学科的文化有进一步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和了解一方面扩展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能够寻找到其他学科同艺术学科的交叉点,加以加工整合最终辅助学习。例如,黄金分割律常被数学物理建筑等学科所运用。好似单纯理工科的概念,其实也常会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按照黄金分割律生长的人体比例是最完美的身材比例等等,当然这样的知识点同样适用于艺术教学中,曲式分析、作曲、复调等等专业课程都可寻找到创作上的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作品在结构上才最完美;文学也并不只出现在语文课中,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更加能够帮助艺术人才体现文学艺术的力量,同时在歌词创作、书法绘画等多领域有很大帮助,各学科同艺术交融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培养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对知识的探索整合能力,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自身丰富眼界、开发思维,养成多元学习的学习意识。

3.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学术智能培养

艺术智能则是指认识、理解和概括艺术现象的能力,这是综合了技能和才能,艺术工作者审美能力高度凝练和升华的产物。

第一,综合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行,对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早已颠覆了会教唱歌、能教画画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要求,实则是在着力打造具有整体审美观价值观和对艺术有很强领悟力、表达力的新型艺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体现为,艺术教师能够以整体的艺术理念为基础,立足多种艺术角度、较为全面地认识、体验和评价艺术作品、艺术现象。

第二,科研实践。当下教育部鼓励提倡大学在校师生积极投身于科研活动当中,但有些人会对实践型的艺术门类群体做科研产生费解,其实不然。大学生做科研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而培养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科研能力,实则是在培养艺术人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一名艺术教育的准教师纵然有娴熟的专业技能,纵然有先进的教育方法,但缺乏足够的逻辑、格局和研究意识,很难达到相当的学术水平,也很难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艺术教师。所以培养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科研能力是对理论与实践到理论升华的过程,更是为成为艺术教师后的科研能力做铺垫。

(三)课程设置:抓专业、重人文、求全面(www.xing528.com)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于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在确保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更要拓宽和丰富专业课程教学思路。目前,中国的高等师范艺术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基础教育环节中的艺术教师,也就是针对小学及初高中教育培养艺术人才。因此,对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而言,教学能力甚至较专业能力更为重要,就好比将独唱演员和音乐教师进行比较,独唱演员登台表演,向观众展现完美的声线和技巧,但让演员去为学生授课,虽然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做后盾,但是缺乏教育方法的指导,教学成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而让艺术教师登台表演,在技术技巧和经验等方面自然没有独唱演员娴熟,但艺术教师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所以演出效果也未必不能圆满。

因此,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课程设置应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突出艺术教育课程的安排,不是单纯的纯艺术专业课程,也不是单纯教育理论课程,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教学生怎样教艺术”的课程。

1.专业课程设置

第一,保证专业性。术业有专攻,知识分学科,学科分专业和方向,这是随着人类发展越发精细化的表现。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自然要以专业学习为前提,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的基础。

第二,强化综合性。培养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实质就是要处理好艺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着重艺术性的培养,艺术人才则朝着艺术家的方向“不断迈进”;着重师范性的培养,艺术人才则朝着脱离艺术谈教育的方向“执着而去”。将二者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巧妙综合,才能找到权益二者的平衡点。

第三,整体衔接性。课程需根据当前基础艺术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制定,使高校艺术教育同基础艺术教育无缝对接,有目的、讲方法地进行对口人才培养。

第四,增强多维性。避免课程门类单一,开放多维视角授课,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将理论和实践性课程巧妙结合,有意识地培养人才艺术赏评能力和原创能力,开发音乐、美术、赏析、教学、实践多维课程。

2.人文课程设置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以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为目的,所以人文特性必须在课程设置的考虑范围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样化的需求,将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在教育理念上大胆“混搭”未尝不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第一,强化人文通识类课程。在重视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人文通识类课程更是帮助艺术人才成长为艺术教师的有力盔甲,针对中小学学生特点、课本教程要求、艺术课程标准的设定而又针对性地开设艺术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方法论等课程。人文特色课程。在这个环节中特别需要强调的便是衔接上的无障碍

第二,教育研发东北师范大学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地理人文等特点自主研发人文科学、人文艺术课程,鼓励高校艺术教师编纂适用于地方特色的教材。例如,根据所在地域特色和天然地理优势开设,如XX地区呼麦的演唱特色及成因、XX山歌历史形成及地理作用、方言在XX地方戏剧中对表现方式的影响等等;针对具有特色少数民族的地区,可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开设XX民族音乐特色赏析等等。同时加强同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和沟通,互通有无,使特色人文课程得以快速提升。

第三,形成人文课程体系,扶植精品人文课程。人文通识类课程和人文特色课程的开设,形成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人文课程体系,并创设以艺术为载体的提升艺术素养的人文课程。例如,艺术批评类课程、艺术名家艺术风格研究、经典艺术作品创作剖析、艺术教育动态研讨、中国社会艺术需求现状解读等等具有现实应用意义的课程。在艺术同不同学科的不断交融中,艺术与建筑、艺术与数学、艺术与环境、艺术哲学等等交叉性研究也在慢慢兴起,有取舍和针对地开设相关系列课程更能丰富和拓展艺术人才的艺术视野。

【注释】

[1]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金光.艺术与管理[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