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与艺术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美术与艺术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精英到大众——关于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张昕进入21世纪以来,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教育正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矛盾以如下的形式得以表现:一、以精英化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与以大众化教育为主题的高等教育的矛盾;二、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两种模式之间的矛盾;三、由于以上矛盾而引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问题。

美术与艺术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从精英到大众——关于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张昕

进入21世纪以来,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教育正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矛盾以如下的形式得以表现:一、以精英化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与以大众化教育为主题的高等教育的矛盾;二、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两种模式之间的矛盾;三、由于以上矛盾而引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在多篇文章中的观点认为“精英与大众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而且两个发展方向不完全一致”[1],并提出“大众和精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代替的”[2]

在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教育实施过程中,明确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教育的教育方针与培养模式,宏观上的体系划分和微观上的学科定位,如学科建设、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就业指导等,将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所谓精英高等教育的理念,源自教育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如思辨哲学唯理论、认知主义、形式教育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基础可大致归结为认识论,主旨是高深学问,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对精英高等教育而言,可以用淘汰一万个技术应用人才的高竞争性选拔方式来培养一个徐悲鸿世界一流的学科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精英高等教育的追求。精英高等教育既不是行政设定的,也不是学术权威自封的,没有一流的高深学问,就没有精英高等教育,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

大众高等教育的理念不少源自教育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如实验科学经验论行为主义、实质教育论、科学主义、国家危机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民主理论,哲学基础可大致归结为政治论,主旨是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目的是保障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社会民主平等。对大众高等教育而言,只要社会对高等教育有需求,所培养的高素质的公民可充当艺术实践者、技术操作能手、公共关系专家、中小文化企业的管理者、消闲娱乐的行家等,就有价值。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是大众化艺术高等教育的追求。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大众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学术自由、学术标准、大学法人化、教育产业、教育市场、公平和效率等基本概念,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高等教育的需求者和提供者越来越多,越来越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实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果不标明阐述的视角和应用的范围,我们简直无法理解这些概念。政府官员、高等教育学者和社会关注人士关于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争论,剪不断,理还乱,其症结也就在这里。如果恰当分类,在一定的范围内解释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找到争论各方的诸多一致性。

结合湖北美术学院1985年以来的发展现状及美术学系1995年建系以来的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定位问题上,精英化教育一直是主导性观点,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都遵循精英化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21世纪之前的就业形势较为乐观,各类深层次矛盾均不突出。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扩招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毕业生供求平衡被打破,精英式教育模式遭遇了就业压力,一心升学读研的学生,在被迫进入职业市场竞争时陷入困惑。在精英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面对艺术市场、设计市场和多元的人才需求,他们苦于技能培养不足,知识积累大于技能训练,精英心态难以适应大众化的就业现实。

在操作层面,精英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探索高深学问的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主要管理模式采用横向管理,即学科和学院式管理,在国家或国际水平上运作。而大众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选择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和素质培养。其主要管理模式是纵向管理,即层级管理、创业管理、市场选择,主要在地区水平上运作。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对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做出必要的区分,面对大量的操作性问题,如学生的基础教育学习经历、入学考试和选拔模式、课程和教学形式、学校类型、院校管理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服务的形式与区域等,我们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张冠李戴,我们的教育将变得极不适应社会发展。

特别强调的是,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不是分层,而是没有高低之别的分类。这种分类既是概念的分类,也是操作的分类。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个体系间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着竞争与冲突。第一,高等美术教育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政府责无旁贷。阿尔特巴赫对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是:“精力和资源要聚集在更为现实的和可能更为实用的目标上。”[3]第二,社会意识重学轻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进行事实上的精英教育,通过高度竞争性选拔,使相当一部分大众高等美术受教育者,是从失败者的社会形象开始的,如成人教育实际所扮演的教育角色。反之,诸多大众美术教育现行体制仍然重术轻学,技术主义至上,以现时就业为目标的快餐式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比比皆是。这让我们看到的实际现象是:精英高等美术教育压抑大众美术教育,大众美术教育消解精英高等美术教育的现象同时并存。

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建系之初,培养方案定位于“学术至上”和“非功利主义”的精英教育模式上,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的比重相对很小,实践类课程也不多,“为学术而学术”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师生们一度热衷于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的“纯粹研究”,认为只有传统的人文经典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逐渐的变化,当我们的97级和99级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时,求职大战已经打响。“精英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出象牙塔的狭隘、傲慢、偏执、保守、僵化和自以为是之后,面对激烈的市场选择,显得茫然和自信缺失。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强调“纯粹研究”的精英化培养模式的负面影响也难脱其咎。

21世纪以来,学院领导者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但是,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财政拨款额远远低于教育开支,主要靠学生学费来维持学校日常经费开支的学院,地区经济欠发达,严重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远低于本科毕业生规模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十分严酷的现实。

根据教育学家胡瑞文的研究,从国际比较和财政能力分析,中国“不可能支撑上百所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如果从现实出发,全国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数以30—50所为宜,其他高校都定位为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机构”[4]

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为例,2000级以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能力类型,在制定2000-2001学年教学计划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方针,确立了“大众高等美术学教育应该是与受教育者的能力相适应的教育,而不是与受教育者地位相适应的教育”,这一宗旨,因材施教,重视能力培养,强化能力素质的培养。

在四年本科教育之后,2004届毕业生中,3名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0名分别考入四川大学、华南师大、武汉理工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武汉大学、中国美院和湖北美院等院校攻读硕士学位,一大批毕业生顺利就业。在新闻单位、大众传媒广告公司、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找到了工作。其中不乏著名歌手胡杨林,知名电视策划人熊清震这类有不同类型能力的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

如果说精英高等教育具有一致的目标,一流的学术水平,大众高等教育则只有一个原则性的纲领——满足社会普遍的需要,一个明显的标志——多样化。不仅教人更好地谋生,而且教人更好地享受生活;不仅教人为职业做准备,而且教人为变换职业做准备。也就是说,今天的精英高等教育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今天的大众高等教育也不应该完全是职业教育。大众高等教育中也应该包括理性和人文教育,只不过这种理性教育更多的不是以高难度的学术训练为手段,这种人文教育更多的不是以系统的经典著作为媒介。两类教育应该在彰显差别和特色的前提下相互借鉴。

分立不是二元,精英与大众是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细分,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分工,是总体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功能分化,如同分工对大工业生产一样,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但两类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管是精英高等教育还是大众高等教育,都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作为一个公民,一位家长和一个人所必需的基本的文化知识、共同的伦理价值、平衡的美学观念等。国际比较的经验告诉我们,保护精英高等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大力发展大众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大众高等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没有高水准的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就是无源之流。还没有证据表明,一个精英高等教育体系不健全的国家能够创建有效的大众高等教育体系,一个大众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能够拥有世界一流的精英高等教育水平。放任的竞争和完全的控制,对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都不利。精英高等教育应该享有更大的学术自由,大众高等教育应该享有更大的市场自由。在政府、市场、学术三权角力之下,学术的前沿在哪里,精英高等教育就应该出现在哪里;政府管辖的边界在哪里,大众高等教育就必须延伸到哪里。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分别有适于自己耕耘的广阔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应该是和谐的,不排除局部冲突的整体和谐,不排除现时冲突的长远和谐。

大众高等美术教育应该从精英高等美术教育“拿来”什么?两种极端的情况令人担忧,一是以精英教育的口号来标榜大众教育的高质量,以精英教育的做法作为大众教育的改革新招,诸如此类的现象并不鲜见。二是大众美术教育过于关注入学机会的均等,将自己变成这样一类职业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相连,仅以就业为目标,将社会下层的子弟送往某个低等职业,无法成为促进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却有可能最终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障碍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注释

[1]潘懋元:《试论从精英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载《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2]潘懋元:《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应统筹协调发展》,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3]菲利普.G·阿尔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努力方向》,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6期。

[4]胡瑞文:《高等教育应该坚持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载《中国高等教育》2004第13、1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