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末异端思想家姚安知府李贽:风雨中诞生的豪杰

明末异端思想家姚安知府李贽:风雨中诞生的豪杰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观之,只有在风雨之中才能生产豪杰。同时,在李贽看来,狂狷未必是豪杰,但豪杰必是一个狂狷之人。但是要注意的是李贽对经典的解释所遵循的原则乃是“不执一说”、“不定死法”[22],这本身也体现了李贽豪杰人格的特性。豪杰不仅是狂狷者,更是个“大人”。[32]其实,李贽所谓豪杰就是能治国平天下的圣贤,而不是只知“袖手空谈”的无用的善人,更不是好高骛远或无德无才之人。

明末异端思想家姚安知府李贽:风雨中诞生的豪杰

传统的儒与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无非是真与善,但无论儒家的圣贤还是老庄的圣人,都是一种内敛型的人格,佛家以“空”为追求就更不用说了。但李贽的追求与传统的儒、佛、道都不同,却要做个出头之鸟、秀林之木、非常之人,这就是豪杰。一言以蔽之,“豪杰”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一个“方”字,即一个有棱有角的人,有个性、有担当的“大人”。

李贽生长于大海之滨,大风大浪的动荡年代,因此他的理想人格或圣贤观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的豪杰观就是这个地域与时代特征的反映。李贽说:

人犹水也,豪杰犹巨鱼也。欲求巨鱼,必须异水;欲求豪杰,必须异人。此的然之理也。[18]

大海是无所不容、无所不纳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巨鱼。以人观之,只有在风雨之中才能生产豪杰。换句话说,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豪杰,也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在风浪之中游刃有余。反之,在风平浪静的井中,是不可能产出什么巨鱼的,不要说是巨鱼,就是三寸长的小鱼亦难寻觅。故曰:“以井不生鱼也。欲求三寸之鱼,亦了不可得矣。”[19]同样,在无风无浪的安逸环境中,是不可能有豪杰出现的,只能产生平庸之辈。

在思想层面也是如此。一个豪杰不仅要有大风大浪的社会阅历,更要有大风大浪的心路历程。李贽说:

盖(海)能活人,亦能杀人;能富人,亦能贫人。其不可恃之以为安,倚之以为常也明矣。然而鲲鹏化焉,蛟龙藏焉,万宝之都,而吞舟之鱼所乐而游遨也。[20]

人们通常认为,为了让下一代健康成长,首先要营造一个清洁、安全的思想环境,一如井水一般,清洁、甘美而安全。但是李贽告诉我们,这种单一的、清洁的、安全的思想环境对人的成长是绝对无益的。在这种思想环境中,即便有人才产生,也只能是“三寸之鱼”的平庸之辈,绝对不会产生豪杰。李贽认为,这种所谓“清洁”、“安全”、“健康”的思想环境,实际是最不健康的、最为有害的,理由就在于它的单一性,所以他说“执一便是害道”[21]

实际上,李贽的观念就是要把人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之中成长,去经风雨、见世面,在风浪中历练,在沉浮中体悟,在混杂中抉择,在现实中成长。而清洁的环境则一如单一的菜谱,无论这种菜有多好,于健康的成长那都是有害而无益的,因为再好的菜也不可能包含身心成长所需要的所有营养。

同时,在李贽看来,狂狷未必是豪杰,但豪杰必是一个狂狷之人。所谓“狂狷”,《论语·子路》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但是要注意的是李贽对经典的解释所遵循的原则乃是“不执一说”、“不定死法”[22],这本身也体现了李贽豪杰人格的特性。在李贽看来,已有刊本的定说、成说,只不过是“迹”而已,若以此为不可改变,那么就是执一定之说,而这便是害道而非弘道。[23]换句话说,李贽对经典的解释绝不是“我注六经”式,而是“六经注我”式即“六经皆我注脚”,亦即李贽所说的“借他人题目,发自己心事”[24]。所以李贽的这种诠释,我们便称之为“新解”,或者是“心解”。

因为是“新解”或“心解”,所以李贽对狂狷的解释也是独具一格的。他说:

凡人之生,负阴而抱阳。阳轻清而直上,故得之则为狂;阴坚凝而执固,故得之则为狷。虽或多寡不同,参差难一,未能纯乎其纯,然大概如是而已。惟彼纯阳之健,纯阴之顺,则其人难得见,故夫子思之。自今观之,圣人者,中行之狂狷者。[25]

此谓能依中庸之道者少之又少,故难得而求之,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于是取其次者,其次者即狂狷者。狂者得自于“轻清而直上”的阳气,故如天、如乾,在于一个“健”字,乃是不受一切故旧之拘束而有开之必先者,故说“狂者不轨于道”[26]、“不蹈故袭,不践往迹”是“高而不实”[27];狷者出之于“坚凝而执固”的阴气,故如地、如坤,在于一个“顺”字,但他所说的“顺”是指“固执”,因固执而有所不为,故说“狷者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定而不虚”[28]

既然人生来无非阴阳二气,而阳即狂,阴即狷,那么李贽便自然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得阳之多者即为狂,得阴之多者即为狷,而其中之纯者便为豪杰之士。要么是“高而不实”,要么是“定而不虚”,那种既“实”又“虚”的“中行”之人只不过是“理想”而已。所以李贽下了这么一个结论:“故学道而非此辈,终不可以得道,传道而非此辈,终不可以悟道。有狂狷而不闻道者有之,未有非狂狷而能闻道者也。”[29]所谓“此辈”即狂狷之人,就是说,只有狂狷者才可能闻道、悟道、得道、传道。一言以蔽之,只有狂狷者才能成圣,圣者非狂即狷。故李贽便以或狂或狷来评价、定格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著名人物: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曾点父子,到唐代李白、杜甫,再到宋代苏轼苏辙兄弟。[30]仔细的读者自然会发现一个问题,李贽忽略了另一种情形,即得阴阳之气一样多的人。是的,李贽认为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太少了,几乎没有,所以忽略不计。

李贽这种有意的忽略,确实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一个人有心地忽略一个选择或可能,这正是他独特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所谓独特价值观念也就是一个人喜欢什么,偏好什么;所谓独特思维模式则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它。李贽舍中道而取两端,这就体现了他喜欢极端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对立的思维模式。这样一分析,李贽的思想与行为及其人生的结局也就可以理解了。

豪杰不仅是狂狷者,更是个“大人”。什么是“大人”呢?李贽说:“大人者,庇人者也;小人者,庇于人者也。”[31]那么,什么是“庇人”,什么是“庇于人”呢?李贽说,现在的人都受他人的保护与庇荫,而不自知。“居家则庇荫于父母,居官则庇荫于官长,立朝则求庇荫于宰臣,为边帅则求庇荫于中官,为圣贤则求庇荫于孔、孟,为文章则求庇荫于班、马。”而遗憾的是,这些人都自以为是男儿,而其实是孩子而不自知。最后,李贽下了个结论:是庇人还是庇于人,就是大人与小人的不同,也是豪杰与凡民的根本区别。[32]

其实,李贽所谓豪杰就是能治国平天下的圣贤,而不是只知“袖手空谈”的无用的善人,更不是好高骛远或无德无才之人。故他说:“凡出世处世,治国治家,以至于平治天下,总不能舍此矣。”“此”即是“识”、“才”、“胆”三者。[33]可见,李贽心中的理想人格——与其说是“无为”,不如说是“有为”,其所谓“无为”就是率性而为,顺心而为,任情而为,其本质却是“有为”,是“大有为”。李贽的朋友,曾任河漕总督的庶吉士刘东星曾评价说“虽弃发盖有为也”[34]。此语可谓一针见血。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庇人的“大人”呢?这就要做到“识”、“才”、“胆”俱全。李贽说,《论语》所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是说此三者。智即识,仁即才,勇即胆。只有三者俱全,方成圣人、豪杰。[35]

然而事实上李贽又把识、才、胆三者归结为“见识”与“骨力”。故他说:“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于此,李贽解释道:“无见识则是非莫晓,贤否不分,黑漆漆之人耳,欲往何适,大类贫儿,非贫而何?”就是说一个没有见识的人自然是非不分,贤愚不辨,不知自己身处何方,更不知出路何在。见识如同人生旅途中的一盏灯,它点燃理想,照亮历史,指引前路。这是成为“大人”、“豪杰”的前提。

“无骨力则待人而行,倚势乃立,东西恃赖耳,依门傍户,真同仆妾,非贱而何?”可见,“有骨力”实指自由、独立之人格。一个有骨力的人不会人云亦云,不愿随波逐流,不屑依门傍户。[36]在李贽眼里,真正的豪杰是“生来便不肯依人脚迹,作辕下之驹”[37]。就是说,豪杰绝对不是他人或社会可以驾驭的马,生来就不是一个受任何羁笼的人,更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故说是“不肯依人脚迹”者。换句话说,豪杰乃是不遵循旧制、不守先例、不受束缚的人。总之,若不把社会、思想搞个天翻地覆,那么就不是豪杰。

综上所述,李贽所谓的“大人”、“豪杰”乃是一个有大见识的人,一个大不同的人,一个大有为的人,一个自由、独立而勇敢的人,一个敢作敢为而有担当的人。一如鲁迅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自我主宰、慷慨赴死都是豪杰应有之义。李贽狱中自刎正是以生命诠释了“豪杰”之精神。

【注释】

[1]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2]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3]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4]参见许苏民:《李贽评传》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5]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6]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7]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8]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9]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www.xing528.com)

[10]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11]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十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2]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13]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页。

[14]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十四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15]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十五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6]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17]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8]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9]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20]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21]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6页。

[22]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6页。

[23]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6页。

[24]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25]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7页。

[26]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8页。

[27]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28]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29]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30]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7~469页

[31]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32]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33]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34]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十四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35]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36]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37]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