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美学思想下的美学要素表现形式

武术美学思想下的美学要素表现形式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武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美学因素在武术中得以体现,并作用和丰富于美学,如神韵、飘逸、气韵、情趣、意境等。武术的造型,或定势,或亮相,是姿势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拳谱习惯将人体的这种结构称为“五体”“五骨”“五筋”。武术的动作和姿势形形色色,但始终不离“五体”的变化。(四)神韵美武术的神韵之美是集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内容美、意蕴美为一身的由内而外所体现出的一种美学特征。

武术美学思想下的美学要素表现形式

武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美学因素在武术中得以体现,并作用和丰富于美学,如神韵、飘逸、气韵、情趣意境等。由此带来的表现形式就更多了,下面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五种。

(一)姿势美

姿态、架势、功架、造型都属于姿势美的范畴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含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的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的含义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范,姿势优美。拳谱中讲“五体称”,四肢与躯干五条线充满骨力,这五条线就像写字一样,结构要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或屈伸回折,无一处松软,并呈现出健美之势。武术拳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姿态迥异。

武术的造型,或定势,或亮相,是姿势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造型又可分为动与静两种,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连续不断变化。就整体上看,动静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造型的起势与收势都可以看作静态造型,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推窗望月、青狮托球”等,这些都是在相对静止条件下的造型。而五体,“乃可谓之形备”,是指人体由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外在形体所构成;两上肢和两下肢以躯干为纵轴左右对称,这种解剖结构的对称表明了人体的匀称、和谐和端庄。拳谱习惯将人体的这种结构称为“五体”“五骨”“五筋”。武术的动作和姿势形形色色,但始终不离“五体”的变化。“燕子抄水、大蟒翻身、乌龙绞柱、鲤鱼打挺”等可视为动态下的造型。这种造型是富有攻防意义的。

(二)劲力美

劲法、力度等属于劲力美的范畴。劲法是武术中各种运用劲力的方法和技巧的总称。按照劲法的基本运动形式可分为蓄劲、发劲;按照劲力的强度可分为刚劲、柔劲;按照劲力的外部表现可分为明劲、暗劲、化劲;按照劲力的运动方向可分为直劲、横劲、竖劲、斜劲、圆劲。无论什么劲力,都是从“发劲”和招式着眼的。例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于“寸劲”。许多拳种讲究发劲刚猛而纯透,有力而不僵。再如,南拳的特点是步稳势猛,套路中多短拳,擅长标手,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健有力,很能表现演练者的力量素质,富有一种“阳刚之美”。而通背拳和部分象形拳除了具备外形生动逼真以外,其发力体现在冷弹劲、鞭打劲、伸缩劲等,以灵动的变化捕捉击打的目标。又如,别有一番情趣的太极推手,它是一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双人对抗,被人称为“画圈子”运动。它是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方法,双方沾粘连随,通过肌肉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其中缠丝劲、螺旋筋、崩撼劲、翻扯辗转劲等经常使用,并借劲发力而将对方推出,达到失去平衡或倒地的目的,以决胜负。按照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所说的“移情作用”,就会在推手时出现“筋肉感”。太极拳名家中所表现的劲力常会使人们产生此感。

劲力美或健力美用在散打项目上更有说服力。散打被称为体力技术抗衡、智力意志较量之“勇敢者运动”。无论是早期的“散打王”,还是今日的“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以及各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武林风》等,都展示了我国散打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它的美学特征和观赏价值也在稳步提升,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赤膊上阵,人体之美;角逐激烈,激动人心;张扬个性,展示技艺;战局莫测,引人入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奋力拼搏,意志顽强。散打比赛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的抗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硬打硬冲是一大忌。所谓的“刚对刚,必有伤”,就是要求对抗双方有运用多变战术的方案:制造假象,巧与周旋,避实击虚,以智取胜;声东击西,取上打下,“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疾制慢”等战术。

(三)节奏美

快慢、高低、刚柔、动静、虚实、轻重、开合、转折等对立统一的变化都属于节奏美的范畴。只有对立,才能产生节奏;只有统一,才能体现完整。武术节奏鲜明,富于变化,拳师们很早就总结出了“十二型”变化规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加以分析,如“旋风脚接劈叉”这个组合动作就是典型的反映高与低的时空变化。那腾空纵起的一瞬间,似若龙卷风直冲云天,在空中快速完成旋转击拍以后,紧接着低姿势造型,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这种瞬息之间的时空变化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在快与慢的变化中,快者犹如海浪般激荡,滔滔不绝,使人精神为之振奋;慢者动作犹如微风细雨,缠意绵绵,又如山涧涓涓溪水,潺潺缓流,把人带进大自然那秀美如画的田间风光之中。要掌握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分寸,要形成互为补充、互为衬托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与节奏美。

再从一套拳的表现来看,除了具备鲜明的节奏外,还必须符合它的完整性和技击性,如蛇拳,以蛇的“曲仰自如之态,左顾右盼之意”等动态特点创编而成。从青蛇惊醒、出洞、游行、觅食到“神蛇练月”“风蛇绕树”“玄蛇磐石”“螣蛇起雾”“白蛇吐信”等数十个动作一气呵成,其刚柔相济、快慢有别、动静兼顾,再加上蛇拳的手法、拳法,配合各种步型、掌型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眼神,其演练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多年来,竞技武术倡导集体项目,由于可以配乐,更增加了演练的节奏感。无论是徒手还是各类器械的表演,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而单练、时而对练,时而组合、时而集体,动作整齐划一,难度高潮迭起,内容编排推陈出新,主题紧扣观众心弦,令人拍手叫绝。

(四)神韵美(www.xing528.com)

武术的神韵之美是集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内容美、意蕴美为一身的由内而外所体现出的一种美学特征。所谓神韵,即精神韵致。神是指生命的象征,如神采奕奕、神采飞扬,若体现在武术方面将是“意发于心,神传于眼”,意气不断,富于韵味。韵是指和谐的生命节奏,如气韵有声、神韵有致等,体现在武术方面应为“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灵活多变,富于节奏。

武术的神韵美是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述的状态,可谓“不可言喻之妙”,但它又实实在在体现在套路的演练之中。根据多年从事武术教学和训练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感受,可以将武术的“神韵美”概括为眼神变化、意境悠长、富于节奏。

眼神变化。第一步要求:眼随手动,神聚于眼。长拳技法要求达到“拳如流星,眼似电”,表明拳法敏捷快速,眼法机智敏锐,并从敏锐的目光中彰显灵动的神态。形意拳有“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八卦掌的“心是帅,眼为锋”,强调的都是手动眼随,手眼配合协调一致。第二步要求:心动形随,眼随势变。除了眼随手动以外,还应该随着动作和势式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前观后眸、远眺近睽、正睹旁睐”等眼法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眼观六路”,体现了眼法的多变性。第三步要求:目随势注,神传于眼。主要是指静止性动作其延伸向前凝视的状态,目光中显现出“伺机而动”、静中含动的意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体现的是“注目”和“凝视”。外国人与中国人习武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眼神的不同,其眼神中渗透着观念、思维、价值、性格、习俗和审美的区别,实质就是文化的差别。“眼无神,拳无魂”便是也。

意境悠长。意境是一种美的境界,是情景交融、以实生虚的状态,能引起联想,耐人寻味。古老的中国“有美而无学”,由此出现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状况,无论如何,美的意境是久远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关于越女论剑一段记述有“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一句。其中的“意”便是指“意境”。套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和演练者、创编者的情感、精神融合一致,在似像非像中达到情景交融、神形交融。著名武术大师蔡龙云认为,好的套路演练时要将自己“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才会气韵生动,气势如虹,气质贯一,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再现战斗的艺术意境,既是恢宏的又是蕴藉的,既是飞动的又是沉实的。套路的出现使武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意蕴,并具有了更多的艺术元素。

富于节奏。具体体现在套路演练中的对立统一变化规律。谈武术的神韵美,必然涉及武术的艺术化与艺术性现象。随着武术功能的相对转换,武术的艺术化倾向也在加剧,若从武术发展历史来看,不同时期的“武舞”是含有相对的艺术化因素的,其中追求美感、助兴、娱乐、玩味等都属于这个范畴。但自春秋战国以后,武术更多的是它的战争实用性,到了宋朝以后出现了“花法”等套子,可谓“中看不中用”“左右周旋,满地开花”的形式,并受到明朝将领的严厉批评。戚继光在上呈皇帝“论蓟门练兵”的奏折中说:“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何良臣也在《阵纪》中指出:“花刀、花枪、套棍、滚杈之类,诚无济于实用,虽为美看,抑何益于技哉?是以为军中之切忌者,在套子武艺”“虚花武艺,一些用不得在阵头上”。然而,也正是这些花法,填补了武术实用价值的艺术化缺憾。由于现代武术实行“打练分离”的发展模式,套路追求“高、新、难、美”的目标,其艺术化倾向自然相伴而来。

可以这样表述:武术的发展应去艺术化倾向,保留其技术性。武术的艺术性是对武术表演的整体包装,武术的攻防技击含义不变。例如,已有十几届《春节联欢晚会》都有武术类节目,并大受好评。其原因就是灯光、音响、背景、服装、情景、主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由此也带动了舞台表演市场的日趋成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武术表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少林寺之武僧传奇”舞台剧演出近300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中的武术表演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五)名称美

名称美主要是指以象形的命名而确立武术动作之美。自假托宋太祖“赵匡胤三十六式长拳”出现以来,就有为其套路动作冠以美妙的名称,当初只不过是方便记忆的符号,随着套路的成熟和数量的增加,名称的寓意更加生动形象,使习武者一边持械修炼,一边品味美妙的寓意。根据笔者初步调查,武术的名称主要分为直呼和形容两种。例如,直呼“提膝穿掌”,而形容为“金鸡独立”;直呼“弓步前指”,而形容为“仙人指路”;等等。粗略统计,武术的名称可分为四类:一是仿生类,以象形拳所立的名称都具有这一特点,如白猿出洞、猛虎下山、白蛇吐信、黑虎掏心、金蝉脱壳、鹞子翻身青龙探海、犀牛望月、百鸟齐鸣等;二是典故类,如苏秦背剑、霸王举鼎、哪吒探海、武松脱铐、秦王卸甲、仙人扑榻、玉女穿梭、女燕穿林、二郎担山、羿射九日等;三是宗教类,如达摩禅杖、十八罗汉金刚捣锥、小夜叉棍、少林佛珠、少林装裳、童子拜佛、道长捋须、三丰抱剑、丹凤朝阳、仙人指路、一柱擎天、二龙戏珠等;四是描述类,如双峰贯耳、钩挂连环、拦拿扎枪、弧步绞枪、扫棍旋子、坐盘抱棍、左右劈刀、虚步藏刀、左右撩剑、弓步崩剑等。这些名称更偏重于意会、偏重于形容,托物取喻,借物发挥,集中而浓缩了“朦胧、抽象、情趣、回味”的美学因素。

再具体分析,例如大鹏展翅、苍鹰扑食等,给人一种威猛雄健之感,体现了雄鹰气吞千里、力负千钧的雄伟气魄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再如群猴攀枝、白猿献果等,则体现闪展腾挪和巧妙轻灵,给人以机敏灵活、轻松活泼的乐趣;又如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等,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自得的情态,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再比如力劈华山、崩断昆仑等,好像擎天巨人拔剑出鞘,气势磅礴,威风八面。这种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行云流水的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或奔放的进行曲,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品味淳厚的武术文化。

综上所述,武术美学思想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主线,派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均深植于中国大文化系统之中,不同程度地渗透着民族风俗、习惯、心理、情感、艺术、文学等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