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缜与王亮谢朏案:神之间的权谋斗争

范缜与王亮谢朏案:神之间的权谋斗争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缜当即对萧衍擢升谢朏、废掉王亮表示不满,认为谢朏徒有虚名,王亮则颇有治实,范缜对萧衍如此用人表示不可理解。范缜的当庭质疑令萧衍难堪。任昉建议梁武帝免去范缜的官职,并收付廷尉依法治罪。结果,范缜被远徙广州。萧齐时,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可谓荣耀一时。不过,萧衍并未问罪王亮,受禅以后还任命他为侍中、尚书令等职。御史中丞乐蔼奏以大不敬之罪,认为应该对王亮以弃市论刑。

范缜与王亮谢朏案:神之间的权谋斗争

范缜在晋安担任太守,任职四年。萧衍将他征召回京,担任尚书左丞,执掌监察百官,管理中央机构文书章奏。

天监四年,梁武帝在华光殿宴会群臣,希望听闻得失,请众臣献治政之策。范缜当即对萧衍擢升谢朏、废掉王亮表示不满,认为谢朏徒有虚名,王亮则颇有治实,范缜对萧衍如此用人表示不可理解。

范缜的当庭质疑令萧衍难堪。其实,萧衍不喜欢王亮是有原因的,认为他并非忠臣,所以对他不予认可。范缜不识时务,为王亮说话,萧衍只好说:“你还是说点别的事吧。”范缜没有借坡下驴,还是固执己见,据理力争,弄得萧衍龙颜不悦。

这时,御史中丞任昉看不下去了,便奏了范缜一本。在上书中,任昉指证说,范缜从晋安回京师时,曾公开宣称:“我不会拜访什么人,只会拜访王亮;我不会给别人带礼物,只会给王亮送礼物。”

任昉的举报恐怕所言非虚,《梁书·范缜传》就说范缜从晋安回建康时,没给亲戚送赠礼,只关心了王亮。《梁书·王亮传》中记载,任昉指责“缜言不逊,妄陈褒贬,伤济济之风,缺侧席之望”。意思是范缜口出狂言,是非不清,有伤礼敬之和气,有损谦恭之仪度。

范缜和王亮都曾从游于竟陵王的西邸,一起在萧齐政权中做过郎官,两个人私交甚好。梁武帝代齐后,范缜本来希望在服丧时投奔萧衍会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从而进入更高的权力中心,没想到梁武帝并未如其所愿。后来王亮又被废弃在家,两个怏怏不乐的政治失意者便抱团取暖,惺惺相惜。没想到,怨气所结,结出的是更大的恶果。

任昉建议梁武帝免去范缜的官职,并收付廷尉依法治罪。《梁书·王亮传》中载,梁武帝也以玺书诘问,指出王亮“反覆不忠,奸贿彰暴”的诸多事实,不希望范缜“妄相谈述”,而要求“具以状对”,以事实说话。梁武帝诘问的十条,范缜都回答得支离破碎。

结果,范缜被远徙广州。数年之后,范缜才回建康担任京官,任命为中书郎、国子博士,最后在任上辞世。

小专题 5

谢朏与王亮

,出身于南朝赫赫有名的陈郡谢氏家族,其六祖谢万为谢安之弟、谢石之兄。谢自小长于诗文,号称神童,在刘宋时一直迁至侍中。

萧道成逼宋帝禅位那天,谢作为侍中本当解下宋帝御玺授予萧道成,他却佯装不知,竟穿着朝服径直回家了。萧道成之所以没有因此杀掉谢,是因为不想成就他的声名,于是废之于家。直到永明元年,谢才被起用,先后任侍中、中书令及外出为太守等职。南齐末,谢为求自保,试图远离政治,屡次抗表不应召。梁武帝代齐,谢诣阙自陈,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这引起了范缜的不满。(www.xing528.com)

而王亮,则出自更为显赫的琅琊王氏家族,其七世祖为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王导。名门之后的王亮在刘宋末迎娶了公主,拜为驸马都尉。萧齐时,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可谓荣耀一时。不过,王亮在萧齐末谄事江,与梅虫儿、茹法珍等人,弄得政坛乌烟瘴气,为南齐灭亡埋下了隐患。

萧衍义师抵达新林时,朝廷百官都夹道欢迎,只有王亮未表诚款。建康城平,萧衍对王亮说:“朝廷快倾覆了,你身居高位却不力挽狂澜,要你这样的宰相干什么呢?”不过,萧衍并未问罪王亮,受禅以后还任命他为侍中、尚书令等职。

天监二年,梁武帝朝会万国,王亮称病不朝,还另设筵席,谈笑自若。梁武帝派人前去探视,发现王亮一点也不像生病的样子。御史中丞乐蔼奏以大不敬之罪,认为应该对王亮以弃市论刑。萧衍下诏,削其爵位,废为庶人。

小专题 6

顺阳范氏家族的谔谔之言

范缜的直性子,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在。

范缜六世祖范汪不惧桓温,在桓温北伐时因失期被免为庶人。后来,范汪到姑孰进见桓温,当时桓温正在启用不被重视的官僚来扩张势力,以为范汪此来意在有求于己,便问袁宏:“范公此番前来,让他担任太常合适吗?”范汪落座后,桓温便感谢他远道而来的诚意。没想到,范汪担心自己被误会名声受损,赶紧说:“亡儿坟茔在这里,所以过来看看。”弄得桓温大跌眼镜。

范汪之子范宁也颇有乃父之风,“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晋书·范宁传》)

范宁子范泰,“不拘小节,通率任心,虽在公坐,不异私室”。范泰即便在朝廷官署,也像在家里一样通达直率,心里所想都写在脸上,吐于口外。对于皇上也是如此:“少帝在位,多诸愆失,上封事极谏。”(《宋书·范泰传》)

范缜的四世祖范弘之继承了范氏尊儒的传统,“雅正好学,以儒术该明,为太学博士”。范弘之在朝廷上也表现出儒家的本色,谢石辞世后,礼官须论议他的谥号,范弘之既看到了谢石事功突出的一面,又看到了他聚敛无度的奢靡一面,于是根据谥法断定:“因事有功曰‘襄’,贪以败官曰‘墨’,宜谥曰襄墨公。”范弘之还认为应该为殷浩加以赠谥,在上书中有不少词句指斥桓温移鼎弄权的形迹。而当时,“谢族方显,桓宗犹盛”,谢氏和桓氏家族的势力还很强大,梁弘之却不惧最为显赫的这两大氏族,仗义执言,自然会遭到谢氏和桓氏心腹的报复,被贬为余杭令,而终于任上。

看来,范缜要求明君贤相“不惮谔谔之言”,恰恰是因为,顺阳范氏家族多有发谔谔之言的性格,多有倡“乐闻讥谏”的风骨。这一切,以遗传的方式,深入了范缜的血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