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之间:沈约与神灭论,范缜的成果

神之间:沈约与神灭论,范缜的成果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约指出,既然形神相即,人的形体有多少器官,就应该有相应的“神”来对应。沈约说,感应到佛法,需要缘分。佛教东渐以来,在三教论争中逐渐出现“三教一致”论,沈约是该观点的接续人物之一。

神之间:沈约与神灭论,范缜的成果

范缜的《神灭论》出炉后,朝野喧哗。萧子良召集众僧驳难范缜之论,竟无人折其锋锐。此时,西邸八友中的大文豪沈约,受此刺激,站出来挑战范缜,写下了《难范缜神灭论》一文。

沈约,字休文,孤贫好学,手不释卷,博通群籍,善属文章。宋时任安西外兵参军、征西记室等职。齐初任征虏记室,带襄阳令。奉文惠太子,素被亲遇,为步兵校尉,迁太子家令。后为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后加入竟陵文学集团,和萧子良相善,沈约和竟陵王一样崇信佛教,故加入了讨伐范缜的行列。

沈约和范缜的从弟范云,为萧衍建立梁政权厥功至伟,《南史·沈约传》载梁武帝说“成帝业者乃卿二人也”。入梁后,沈约做过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尚书仆射、丹阳尹、侍中、右光禄大夫、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等职。沈约撰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文章志》《文集》等书,还撰有《四声谱》,是四声说的灵魂人物。《南史·沈约传》论其文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

沈约的《难范缜神灭论》,主要驳难的是范缜提出的核心命题“形即是神,神即是形”和“人体是一,故神不得二”。

沈约指出,既然形神相即,人的形体有多少器官,就应该有相应的“神”来对应。人的形体有四肢、五官的不同,这些形形色色的器官又各有其独特的感知能力,且各有其对应的名称。而唯独“神”只有一个称谓,既然形神相即,为什么形的名多,神的名少呢?至于范缜提出的“形质神用”,即全部器官的形质属于形的范畴,全部器官的功用属于神的范畴,而事实上各种器官各有其形,如眼有眼形,耳有耳形,那么,也应该有相应的眼神、耳神,那就意味着有多神了,怎会出现范缜所说的统一的形神呢?

沈约又举偏枯之体为例子,患有半身不遂的人,患病的部分,势如木石,半神已灭,半体犹存。这为范缜的形神相即提供了一个反例:偏瘫的部分,神灭而形存。

小专题 9

沈约与佛三论

沈约是儒、佛、道在论争中走向交融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写了大量和佛教有关的文章。关于形神问题,以及三教关系,除了《难范缜神灭论》之外,还有重要的三篇文章,即《形神论》《神不灭论》和《均圣论》。

一、《形神论》

在《形神论》中,沈约说:“凡人一念,圣人则无念。”凡人之念,神游万里时,忘掉了自己的七尺之躯,忘掉了眼睛的可视,忘掉了双腿的可步。在出神的时候,人处于忘形的状态,即神与形离的状态。而人从恍惚中醒过来的时候,神又与形相合了。这说明神是独立于形的,与形可分可合,而不是范缜说的“形神相即”。沈约说:“一念而暂忘,则是凡品。万念而都忘,则是大圣。”在圣人这里,已彻底处于忘形的状态,形之无,恒久远,言下之意,唯独有圣人之神,出神入化。以此说明,形是暂时的,神是不灭的。(www.xing528.com)

二、《神不灭论》

在《神不灭》中,沈约从“含生之类,识鉴相悬”,生物有等级之差,人有贤愚之别,进一步言,人的感官也各有所司,不能相兼,如眼睛的注意力集中时耳朵就没那么专注了。人心因为执着于有,也无法相兼,便念念相继,无休无止,这是浅陋和魅惑造成的结果。如果能做到“兼忘”,就能走出浅惑,归于正觉,反而能兼照一切。

此外,生物的生命有长有短,短的朝生夕殒,既然有夭寿,便必然有长寿,善于养形,便长生不老。“形既可养,神宁独异?”既然身体可养,精神岂可例外?于是,逻辑结果是:“养形可至不朽,养神安得有穷?”在沈约看来,形可养,可长寿,神亦可养,可不灭。由此,神不灭得以成立。

三、《均圣论》

在《均圣论》中,沈约提出了自己关于佛教东传的看法。沈约说,感应到佛法,需要缘分。如果因缘未到,即便与佛相遇也感受不到。“唐、虞三代,不容未有;事独西限,道未东流。”在沈约看来,在尧舜禹时代,佛就可能已经出现了,只是葱岭西隔,缘应未启,佛法宜隐的缘故而没流布到中土而已。

到了炎帝和太昊时代,还没有以火煮食,人们食肉衣皮,还没能产生恻隐好生之心。即便大圣想救那些被吃掉的禽兽,但苦于人们必须靠食肉为生,“理难顿夺,实宜导之以渐,稍启其源。故燧人火化,变腥为熟,腥熟既变,盖佛教之萌兆也”。佛没有以激进的方式改变人们杀生果腹的生活习惯,而是采取渐进的方式。于是,燧人氏发现了火,将人们吃生食的习惯改变为吃熟食,这就是佛教东渐的开始。到了神农氏时代,人们打井取水,开荒播种,开始种植时代,极大地减少了杀生吃肉的现象。

“周、孔二圣,宗条稍广。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到了周公孔子的时代,人们对生命更加尊重了,斧斤以时入山林怀孕野兽不捕猎,不竭泽而渔,钓鱼而不网鱼,不射杀已归宿的小鸟,注重对生灵的保护。可见,佛开示世人,是循序善进、依次而行的。

对于佛教和儒家的关系,沈约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内圣外圣,义均理一。”内圣,指释迦牟尼;外圣,指周公孔子和道家老子等佛教外的圣人。在沈约看来,佛法与儒家、道家,义理是相通的,都能起到导人向善、敦风厚俗的作用。佛教东渐以来,在三教论争中逐渐出现“三教一致”论,沈约是该观点的接续人物之一。

沈约的《均圣论》曾被当时隐居茅山道教大师陶弘景问难,对于陶弘景的《难均圣论》,沈约又写下《答陶弘景难均圣论》,以为回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