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朝孝子范缜与神灭论

南朝孝子范缜与神灭论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家贫出孝子,《梁书》和《南史》都说范缜“事母孝谨”,服侍母亲一片孝心,恭恭谨谨。在汉代,孝悌者会得到朝廷褒奖,汉惠帝时,孝悌者可免税、免徭役。小专题 1南朝重孝一、两汉以来孝道之流行汉代以来,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魏晋玄学兴起,《孝经》依然得到尊重,《晋书》还载穆帝、孝武帝亲讲《孝经》。

南朝孝子范缜与神灭论

范缜的祖父范璩之只是一个郎官,父亲范濛担任的奉朝请之职,也为虚职,和先祖的华门高位已不可同日而语。更遗憾的是,范濛似乎继承了范缜五世祖范康和七世祖范稚的命运:早卒。这一切,又使得范缜接下了六世祖范汪的命运:少孤贫。

不过,家贫出孝子,《梁书》和《南史》都说范缜“事母孝谨”,服侍母亲一片孝心,恭恭谨谨。孝悌是儒家修身的重要课目,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孔子的学生有若如此理解孝悌的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荀子论礼:“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荀子·王制》)曾子以明孝著称,在《礼记·祭义》中,曾子如此理解:“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在汉代,孝悌者会得到朝廷褒奖,汉惠帝时,孝悌者可免税、免徭役。吕后时,一位孝悌特出者可以得到二千石官员的待遇。汉文帝的一份诏书中奖励“悌者、力田二匹”(《汉书·文帝纪》),孝悌者不仅可得到物质奖励,还可能与力田、三老同为掌教化的乡官,成为定员。此外,举孝廉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之一,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书·武帝纪》),自此举孝廉成为历久不绝的重要选官制度。

魏晋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灯,如曹氏代汉,司马氏代曹,刘裕代晋,萧齐代宋,权臣僭主的现象屡见不鲜,儒家的忠君思想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衣冠南渡,“王与马共天下”,王氏、殷氏、庾氏、桓氏、谢氏等士族豪门,先后成为南朝政权的实际执掌者。士族政治进而催生了对家族实力的重视,而孝道显然是维系家族凝聚力的不二之选,于是,忠君思想让位于孝道思想,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孝著称者比比皆是。

范缜的老师刘瓛,祖母常年疮肿,刘瓛为她敷药,膏药把手指腐蚀得溃烂了也不以为意。母亲向亲戚称赞刘瓛为“今世曾子”,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为以孝行知名的。刘瓛年逾四十才娶妻王氏,王氏在墙上挂鞋子,碎砖土屑落到了母亲孔氏的床上,孔氏不高兴,刘瓛便把妻子休了。母亲去世后,刘瓛一直住在墓庐不愿离开,弄得腿都弯曲了,拄着拐杖都站起不来。刘瓛在山上守丧三年,山中的鸲鹆鸟不敢来,直到他释服回家,鸟才归山。

范缜以乃师为范。此外,范缜八世祖范晷以降,善为治政,敦儒好礼,几成家族传统,故范缜在失怙之后,以孝母而闻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小专题 1

南朝重孝

一、两汉以来孝道之流行(www.xing528.com)

汉代以来,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孝经》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重视,与《论语》一道进入“七经”之列。魏晋玄学兴起,《孝经》依然得到尊重,《晋书》还载穆帝、孝武帝亲讲《孝经》。梁武帝著有《制旨孝经义》,还设《孝经》助教,以通《孝经义》。萧统自小即学《孝经》,还在寿安殿讲过《孝经》。梁代经师中多有通《孝经》者,如孔佥,“通《五经》,尤明《三礼》《孝经》《论语》”。(《梁书·孔佥传》)再如皇侃,“尤明《三礼》《孝经》《论语》”。(《梁书·皇侃传》)

《晋书》特增《孝友传》,南朝的《宋书》和《南齐书》设《孝义传》,《梁书》和《陈书》设《孝行传》。正史所载,“性至孝”“居丧以孝闻”“哀毁过礼”“毁几灭性”的人物很多。

直到梁代,孝悌之风尤盛。梁武帝父亲去世,他哭的时候吐血数升。奔丧回京时,原本很壮实的他变得形销骨立,亲友都认不出了。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萧统与简文帝萧纲,都以孝著称。萧统母亲生病时,他“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出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腰带本有十围,瘦得减削过半。(《梁书·昭明太子传》)萧统的弟弟萧纲,生母离世时,“哀毁骨立,昼夜号泣不绝声,所坐之席,沾湿尽烂”。(《梁书·简文帝纪》)君尚如此,臣尤甚之。

重孝思想也影响到经学,礼学中便兴起了重丧礼、丧服的风气,雷次宗以治《丧服》而负盛名,时人将他与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并称。《丧服》是《仪礼》中的一篇,被拉出来成为一时显学。门第士族以丧服别亲疏,宗法血统的远近亲疏,则直接关系到爵位与财产的承袭,故丧礼丧服的意义在南朝得到空前的重视。

二、南朝重孝探源

南朝重孝,与忠君思想的削弱不无关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中既肯定伯齐、叔夷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忠君之节,又认同“君臣固无常分”;颜之推一生在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为官,不能尽忠于君的现实,使他内心矛盾挣扎。钱穆《国史大纲》总结说:“南朝世族无功臣,亦无殉节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有“晋少贞臣”条目,而赵翼《陔余丛考》卷第十七则感叹:“六朝君臣无殉节者。”

魏晋以降,名教遭遇空前的危机,君君、臣臣的君臣名分,在玄学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乃至无君论的思潮中,遭到严峻的挑战。曹氏逼刘氏禅位引发一连串权臣夺位事件,特别是在东晋门阀政治体系中,主弱臣强、权臣制主的局面,由王、谢所代表的士族门第接棒维持,固有的君臣关系被逆转。于是,在魏晋南北朝,君不得为臣纲,故忠君思想弱化;士族门第壮大,故孝悌思想强化。

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东晋以来门阀政治体系下,忠君思想被弱化,孝悌思想便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从士族的角度而言,孝悌思想正是维系家族和谐与凝聚力的理论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