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武帝敕答《神灭论》书名:范缜与神灭论的奇遇

梁武帝敕答《神灭论》书名:范缜与神灭论的奇遇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梁武帝最终舍道事佛。法云为当时的最高僧官大僧正,梁武帝所下发敕旨,即今存的《敕答臣下神灭论》。法云将梁武帝敕答文章,下发到全体大臣,组织了一场上自皇帝,下到朝士,针对范缜《神灭论》的集体大讨伐。梁武帝在敕令中提出了三点意思。神明,梁武帝又称真神、心神,实际上即精神、灵魂。梁武帝认为,人的神明是成佛的本体。

梁武帝敕答《神灭论》书名:范缜与神灭论的奇遇

公元502年,萧衍逼齐和帝禅位,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的佛教信仰,可追溯到南齐时为萧子良竟陵王文学集团时代。萧衍是竟陵八友之一,深信佛教的竟陵王交游名僧,对梁武帝事佛影响颇大。梁武帝出身于南兰陵萧氏家族,这一家族世奉天师道。梁武帝还与茅山道士陶弘景过从甚密,不仅书问不断,还令其炼丹,以至于陶弘景有“山中宰相”的称誉。

但梁武帝最终舍道事佛。唐释道宣所撰的《广弘明集》卷四载,天监三年四月八日佛诞日,梁武帝发布了《舍事李老道法诏》,忏悔自己“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决定“弃迷知返”,“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当时,有道俗两万人见证了萧衍在重云殿重阁上手书诏文发菩提心。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续高僧传·法云传》载:“中书郎顺阳范轸,著《神灭论》。群僚未详其理,先以奏闻。有敕令云答之,以宣示臣下。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范轸,即范缜。法云为当时的最高僧官大僧正,梁武帝所下发敕旨,即今存的《敕答臣下神灭论》。法云将梁武帝敕答文章,下发到全体大臣,组织了一场上自皇帝,下到朝士,针对范缜《神灭论》的集体大讨伐。

梁武帝在敕令中提出了三点意思。

第一,你范缜要传递高论,得有规范严谨的文体,要论证无佛之说,应该以宾主问答的方式,一层层展开,围绕核心主题,进行分析和论证。“来就佛理,以屈佛理。”你范缜有本事把有佛之义颠覆了,你的神灭之论自然会大行天下。

第二,梁武帝暗指范缜的《神灭论》是“妄作异端”,是哗众取宠的高谈怪论,实际上没什么道理,只是对佛法软弱无力的诋毁而已。佛法之广大幽深,超越了心有凝滞者的理解能力,正如转瞬即死的小虫,无法理解时间之久远,瓮中之鳖,无法理解空间之广阔。不能因为自己感知能力有限,便对佛法妄加褒贬,这无异于井底之蛙,哪里知道天地之长久,溟海之壮阔呢?“孟轲有云,人之所知,不如人之所不知。信哉!”梁武帝以人生理上的天然局限性,来说明不能简单地以经验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宗教信仰,不能因为在经验上感知不到灵魂的存在,便否定灵魂的不灭。

第三,梁武帝以儒家经典来论证灵魂不灭。萧衍认为,在浩如烟海的先圣经典中,含有灵魂不灭思想的文字,可谓比比皆是,实在无法一一列举。既然范缜“尤精三礼”,那就从《礼记》中找论据吧!梁武帝引《祭义》:“惟孝子为能飨亲。”孝子在双亲死后,能让双亲享用自己奉献的祭品。又引《礼运》:“三日齐必见所祭。”心诚则灵,当能仰见自己祭祀的对象。如果人死神灭,儒家祭祀先祖君亲的行为,岂不是“飨非所飨,见非所见”。言外之意,范缜的神灭论实在是惊世骇俗,离经背道!梁武帝指责范缜之说“违经背亲”,大逆不道。对于萧衍而言,范缜的神灭之论,实在是闻所未闻的咄咄怪事。

小专题 11

梁武帝崇佛(www.xing528.com)

梁武帝儒释道均有涉猎,是三教融合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在《述三教诗》中,他自述“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可谓三教兼宗。

一、舍身事佛

梁武帝虔心佛教,最为著名的行动当为四次舍身同泰寺,想当和尚。《梁书·武帝纪》载有如下三次:大通元年三月,舍身同泰寺;中大通元年秋九月舍身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公卿以下以钱一亿万奉赎;太清元年三月,舍身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南史》则多载一次:中大同元年三月,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舍身寺庙为奴,一则唤起举国上下对佛教的支持,二则为寺庙赢得不菲的赎金以支持佛教发展,萧衍可谓用心良苦。

除舍身事件外,梁武帝和佛教有关的活动,还有升法座讲佛经、设法会等。梁武帝还试图亲自担任“白衣僧正”,以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只是因佛教界众僧反对而作罢。

二、般若涅学并重,倡神明佛性说

从梁武帝讲经记载及《梁书·武帝纪》所载“制《涅》《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可知萧衍既重般若学又重涅学。东晋末至南朝佛学重心由般若之真空转向涅之妙有,一般僧人将般若学与涅学对立起来,与梁武帝二者并重并不一致。般若之空,涅之成佛,论空和论佛性,梁武帝都有自己的见解。

关于般若与涅的关系,在《为亮法师制涅经疏序》中,他说:“涅是显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在梁武帝看来,般若讲性空,讲诸法无生无灭的中道,通过修行般若空观,可以达到涅成佛,故为因。《涅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性常住,故为果德。般若与涅,为修行的不同阶段而已,从第一义谛即真谛的角度而言,并无优劣之分。

梁武帝还有神明佛性说。神明,梁武帝又称真神、心神,实际上即精神、灵魂。梁武帝认为,人的神明是成佛的本体。梁武帝认为人非木石,在于心中有真神,这也是众生皆有佛性的依据。神有体有用,“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兴废,一本之性不移”(《弘明集》卷九《立神明成佛义记》)。心本,在于人生而静;用殊,在于感物而动。由此,梁武帝会通儒家心性论与释家佛性论,主张通过离欲离恶的自修,反还自性清净。神明由“无明”转向“明”,方法是去除心中之垢,即六尘等外物刺激的熏染,以类似于孟子“求放心”的方式,而达到涅境界。

梁武帝以不移之心为本,意味着神明的本性是恒常不灭的,这就为灵魂不灭留下了理论空间,而不灭的神明作为轮回果报的主体,使佛性论与神不灭论具备了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