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河道上的侯家河-盐池地名故事

古河道上的侯家河-盐池地名故事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侯家河,青山乡政府所在地,因侯氏家族居住而命名。侯家河处在一条古河道上,地势平坦,到了雨季,南北两条丘陵的洪水全部汇集到这条古河道上,汹涌东流,淤积物层层累积,形成了村子西部的一片夜潮地、东部的一片滩涂地。这两条古道显然是商旅之道,侯家河处在这两条古道上,就成了商贸之地。是年,又设立兽医站,有七名兽医在侯家河兽医站工作。

古河道上的侯家河-盐池地名故事

侯家河,青山乡政府所在地,因侯氏家族居住而命名。侯家河没有河,但它在一条古河道上,河道地形十分明显,自西向东,处在南北两条丘陵中间,南北宽越两公里,南边有两座圆山,一座叫麦垛山,一座叫八卦山,明显为河水冲击形成的。根据1986年版《盐池县志》记载,侯家河一带的地质第四纪地质全新统中期,以洪水冲积为主,洪水搬运和河流搬运沉积形成沙砾层,上部疏松,下部胶结。侯家河处在一条古河道上,地势平坦,到了雨季,南北两条丘陵的洪水全部汇集到这条古河道上,汹涌东流,淤积物层层累积,形成了村子西部的一片夜潮地、东部的一片滩涂地。西部的夜潮地为盐碱地,盐碱坑有积水,生长着芨芨草。这里原有一条长约十里的溪流,发源于村南约四公里处的杨成沟窨子梁山脉,由南向北,中途汇入多处泉眼流水,常年潺潺不息,一直流到村子西边的芨芨林、硝池子,入孤山壕(王四滩村石记场北)、丁记掌(冯记沟乡)南壕等。1958年以后,杨成沟村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灌溉农田,将这条溪流水隔断,泉水眼也被流沙封堵,河床被流沙掩埋,至此侯家河河水断流,侯家河没有河了。侯家河村子西部盛产石膏,羊油似的石膏块密密麻麻地裸露在地表,经风吹日晒,几世几代延续至今。

侯家河侯氏家族是明朝时期从山西大槐树下搬来的。先祖们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逐步建立起了家业。到了清代,侯家河侯氏已发展成数百人的家族,其中有种地的、跑运输做买卖的、念书的,也有在官府当差做官的。侯氏先祖中曾出过不少俊秀之才,有位侯老先生,考取了进士,官达三品,在朝廷很有名气。这位侯老先生去世后,当时的州郡府县都派员来悼念,并立碑以示纪念。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个碑尚在,不仅有碑文,还有石人、石马、石桌子、石香炉,分列在碑的两侧。这个碑后来被毁坏了,石马、石桌子、石香炉也被人偷走了,墓地也被人盗过。这位先生叫什么名字,生于何年何月,具体担任什么官职,碑文上记载什么内容,至今无人知晓,也无从考证。

侯家河侯氏家族原来并不住在现在这个地方,而是住在距今青山乡政府所在地东南1.5公里处的大疙瘩山梁上。大疙瘩山梁高约500米,是环绕杨成沟村子南部的山梁向北延伸而突出的一个山峁。这座山峁很特别,西坡缓,北坡陡,东坡又连着一道山梁向王家场方向延伸。大疙瘩山梁是东西走向约十公里长的整座山梁中向北突出的一个疙瘩,所以人们叫它大疙瘩。根据《盐池县侯家河侯氏家族家谱》记载,过去大疙瘩山梁上植被很好,“长满了母猪刺、莎草、石苗子,还有高菊花、毛蹄子花。每年清明节前后,母猪刺开花黄灿灿的一片,十分好看;夏秋两季红色的毛蹄子花、紫色的高菊花,还有粉色和白色的打碗花,把两个梁头装点得非常美丽”。东梁、西梁都有不少前人打下的窑洞可供人居住。清同治年间遭土匪,这里居住的侯氏家族只有两人幸免于难:一个是在外当兵的侯万宝,一个是外出揽工放羊的侯万财,他们两人是堂兄弟。劫难过后,他俩一起回到了大疙瘩,相依为命,重建家园。侯万财住在大疙瘩西边的窑院里,侯万宝住在大疙瘩东边的窑院里。

20世纪30年代,大疙瘩家族曾遭土匪抢劫。土匪来了把侯福绑起来吊在房梁上用火烤,逼他拿出银元和大烟,侯福儿子侯建功在外,听说父亲正遭土匪拷打,骑马迅速回到家,对土匪说:“你们把我父亲放下来,我是家里的掌柜的,一切由我处理。”土匪放下了侯福,侯建功机智地打发了土匪。

大疙瘩山梁上有一道战壕遗迹,据说是1947年3月,马匪侵占盐池后,伪警备七营驻扎在大疙瘩一带开挖的。

20世纪20年代,侯氏家族陆续搬离大疙瘩山梁,搬出的第一人是侯生金,不过他搬下大疙瘩山梁后不在今侯家河,而在侯家河西部一处叫场子滩的地方。搬到场子滩后,他带领三个儿子除了继续种地、饲养少量家畜外,还为过往拉骆驼的脚户提供食宿,收取少量店钱,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侯生金为人忠厚,处事公道。1936年盐池县解放后,他多次被选为侯家河村的村长,为维护社会治安、处理民事纠纷、支援边区政府的革命与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老村长”。

大疙瘩侯氏家族从场子滩逐步东移到了侯家河这个地方。(www.xing528.com)

侯家河地处交通要道,村子东部有座山梁叫青山梁,青山梁东部是方山梁,有两条古道从方山梁上来,过青山梁到侯家河。这两条古道都是从定边县城向西延伸,南边的一条古道出定边城,经过沙城、红庄、营盘台、方山到侯家河,北边的古道出定边城,过波罗池、莲花池、上家圈、高圈梁到侯家河。两条古道到侯家河后,一路向西南到大水坑,一路向西北过冯家沟、马家滩到灵武。这两条古道显然是商旅之道,侯家河处在这两条古道上,就成了商贸之地。骆驼队、骡马驮队常常从这里经过,客商不断。

侯生金搬到这里居住,学会了酿酒。他酿的是黄酒,喝上甜而不醉。在商客来往的古道上,有这么一个小酒店,就让侯家河火了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盐池县保留原四区(今青山乡)建制,四区党委设在侯家河村。到了1952年,侯家河就热闹起来了,四区区公所由雷记沟搬到了侯家河。1954年,四区投资1268元,新建了侯家河卫生所,有卫生员五人。1957年,雷记沟小学也搬到了侯家河,成立了侯家河完小,从全区各地分配了一批青年教师,侯家河成了四区教育文化、卫生的中心。1958年,成立了侯家河人民公社,一批青年干部来到侯家河,侯家河聚集了许多青年才俊。是年,又设立兽医站,有七名兽医在侯家河兽医站工作。侯家河供销社又是四路八乡村民购物的中心社。新时代,侯家河有了新气象。1965年,侯家河陆续搬来了两个村子的人家,除侯家河,还有刘里洼村子。

刘里洼也是个古老的村子,其地在侯家河北面约3公里的山洼上,居住着李姓、白姓、史姓、刘姓、叶姓、王姓、沈姓、石姓、郭姓、杜姓、张姓等家族。这个村子到底叫刘里洼,还是叫六里洼,说法不一。有人说这个村子住刘姓人家,所以叫刘里洼,有人说这个村子离侯家河是六里路,所以叫六里洼。这是个古老的村子,当时他们给这个村子起名字,不可能以距离侯家河远近而命名,应该是以姓氏来命名的。

1952年,四区区公所由雷记沟搬到侯家河,四区设五个乡,刘里洼为三乡,侯家河归刘里洼乡管辖。1958年,成立侯家河人民公社,设侯家河大队,侯家河、刘里洼都归侯家河大队管辖。1962年,调整生产队,刘里洼分为上庄、下庄两个生产队,侯家河分为侯家河、西场子、大疙瘩三个生产队。1963年,合并生产队,刘里洼上庄、下庄合并为一个生产队。1964年,再次合并生产队,刘里洼为一个生产队,侯家河为侯家河、大疙瘩两个生产队合并而成。1965年,侯家河和大疙瘩合并为一个生产队,和刘里洼生产队都聚集到侯家河这个地方。1970年,侯家河公社改为青山公社,侯家河大队也改为青山大队,侯家河、刘里洼归青山大队管辖,直至改革开放又进行了新的划分。

而今,青山乡驻地侯家河变为美丽新农村,街道宽敞整洁,民居焕然一新,走进青山街,旧貌变新颜。大疙瘩山梁上和刘里洼山坡下的古窑洞,在绿荫如浪的草色中以沧桑的面容静静地观看着侯家河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侯家河、刘里洼村民正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