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与生活脱离的研究成果

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与生活脱离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育打通了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空间的隔阂,让人的心灵得到安抚,灵魂得到共鸣,让生活充满深远的意义。这是极其违反音乐教育本质和初衷的,将知识学习的理性认知模式强加于音乐教学里,音乐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全然丧失。音乐语言存在于音乐的文化传统、社会规范和个人的解释与理解中,因此,音乐教育不能脱离文化、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正是文化、社会、个人所构成的生活世界使得音乐教育得以生成和发展。

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与生活脱离的研究成果

音乐生活是不可分割的,音乐创造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它以感官的表达形式传递给人,又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音乐教育打通了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空间的隔阂,让人的心灵得到安抚,灵魂得到共鸣,让生活充满深远的意义。音乐的内容从何而来?来自劳动实践;音乐的节奏从何而来?来自劳动的动作;音调从何而来?来自劳动的呼声。各种劳动号子的产生就是生动的例子。一切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音高、时值、和声、调式等都来自人类劳动、人类生活。[62]音乐意味着“音”的“乐”(lè)——通过声音传递到人的心里而达到情感上的欢乐与幸福。在声音中享受愉悦,音乐能够刺激人的大脑细胞,唤醒人的记忆与想象,从而在沉醉音乐的同时产生幸福的感受和快乐的感觉,令人兴致勃勃乃至兴高采烈。因此,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音乐,音乐教育也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但随着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对音乐教育的渗透,技术理性、实体思维等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观念成了指导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然而却又在音乐教育借助理性走向规范化同时,却悄然与人类的生活实际相脱离。音乐的情感性被压抑,人文精神得不到彰显,生活的丰富与创造在抽象中冷却,音乐教学变成了一堆仅仅由数字组成的音符符号的单调世界。由于这些数字化音符所构成的音乐作品形式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因而被冠以“科学理性”之称。于是,音乐学习中的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和声与复调、作品分析等便成了一种纯粹的数学逻辑的理性认知,即便是音乐审美也要强调这些数学逻辑的音乐形式。这是极其违反音乐教育本质和初衷的,将知识学习的理性认知模式强加于音乐教学里,音乐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全然丧失。真实、具体的音乐生活被无情地过滤,学生在科学理性的音乐知识学习中与自己的兴趣渐行渐远。音乐本应该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但却被迫束缚在音乐符号建构的冰冷的世界中,感情得不到表达,内心对意义的渴慕得不到回应,最终变成不懂得欣赏美、追求美的可怜人。

审美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和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感知是以审美方式进行音乐的聆听,“审美仅仅是作为体验感知与被感知事物之间的个性化关系出现于具体事物当中,它排除了文化的、环境的因素,即审美理念排除了社会、文化、个人、政治等各种效应。用审美的方式来参与音乐就是‘听’,人们独自专注于听的内容、声音形式、乐句结构等,这样就将非音乐以外的事物联系全部排除了,这恰恰是至关重要的、最强有力的、最令人感兴趣和最真实地。”[63]因而,音乐中的审美是纯粹的聆听,它超脱了人本身的复杂因素,仅仅只是聚精会神地关注音乐本身,体会音乐最真实的意蕴。音乐是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作为个体的人,音乐也就不存在了。个人的生活世界是音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个人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是孕育于文化传统之中的。即个人的生活世界离不开文化世界。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对于行为主体而言,是一种先验的先决条件,它在一定的意义上规定着主体的行为;另一方面,又由于文化资源在主体的世界中融合而成为主体内在的创造因素,从而让你们可以超越具体环境的制约。”[64]音乐存在于生活中,不仅仅是从快乐的角度规定音乐,其指向性更是超越身心快乐的界限,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为意识带来想象的愉悦。比如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表达的是一种悲痛的心情,甚至达到痛不欲生的境地。再诸如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体裁类型“葬礼进行曲”中,音乐的情感过程波澜起伏,历经悼念、抚慰、抗争、宣泄等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强烈情感。聆听这样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是为了解读人性,达至生命的崇高境界。

对音乐的认知无法脱离音乐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传统,如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思想。音乐是一种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是在文化、社会、个人所组成的生活世界借助于音乐语言进行。音乐语言存在于音乐的文化传统、社会规范和个人的解释与理解中,因此,音乐教育不能脱离文化、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正是文化、社会、个人所构成的生活世界使得音乐教育得以生成和发展。音乐教育应将音乐与生活相映照,不仅仅要学习者把音乐当作生活中的装饰背景,而是要引导学习者正确对待音乐,让学生投入音乐的世界,让学习者带着自身的生命体验,在音乐中寻找意义。(www.xing528.com)

②龚群著.道德乌托邦重构——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9.

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探讨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活实践,彰显音乐客体的主体人性化的肯定意义。与人的生活实践相脱离容易带来价值的危机。因为价值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事实”与“价值”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同意。从生存论的视阈来看,没有音乐实践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因为人的音乐性是人性的一种体现;没有音乐实践的文化生活是单调和乏味的文化生活;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因为完善的人格需要全面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