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育: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价值观研究

音乐教育: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价值观研究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顺利完成“体”与“乐”的行为与实践,必须通过“乐理的耳朵”“乐器的手指”等,所以需要对“体”进行解构,并重新进行音乐性的物质解构、功能建构。这样,“体”与“乐”的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建构与拓展,涵养与传承才有可能。“体”与“乐”在音乐教育中实现人的音乐肌理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精神三属性的和谐与完满,进而促进人性的完满,即派生出人的发展欲望与内心的平静谐和两者间的价值趋向统一。

音乐教育: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价值观研究

音乐教育中“体”是实践者和承担者,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声学过程首先就是一个人学过程,因为声学源自人的生理身体结构并依次展开音乐知觉,换言之,生产音乐声响的前提就是符合人的和谐生理规律,从而实现“体”与“乐”的和谐,这也是“体乐入微”境界的前提,“体”与“乐”的关系进而生成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客体对主题的意义生成。

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实现“体”与“乐”的统一,如对音高、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的准确反映和再现等,即通过音乐音响或行为,达成在自然属性层面上“体”与“乐”的共鸣。相反,如果没有“体”与“乐”的统一,如不能被主体所理解或接受的音乐,包括音响、乐谱、音乐行为等,说明个人主体音乐性无法感受音乐,所以这种音乐音响与行为相对主体没有产生正价值,有时甚至产生负价值,如分贝过高的音乐音响或过激的音乐行为方式等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的伤害,还有精神上的创伤。音乐的生命是由人的“体”而注入活力的,所以,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没有“体”与“乐”产生的音乐音响和音乐行为,就无法带来真正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对价值真理的追求,这也正是有了音乐教育对价值真理的追求,生命才得以润泽,人生境界才可能得到提升,这正是音乐教育的育德、养心价值。

其次,从“体”与“乐”的关系看音乐教育价值的内涵在于:通过“体”对音乐性的学习作为承担环节,在与音乐和谐的合拍中激发潜能;并通过音乐教育对作为知觉“体”的乐理的开发搭建人性的内核。就如一个大脑机能健全的人,具备基本的听觉、感觉或身体灵活度、协调性等,他就能够通过生理器官接收和制造音乐,这就是人“体”的音乐性实践与参与音乐性行为。要顺利完成“体”与“乐”的行为与实践,必须通过“乐理的耳朵”“乐器的手指”等,所以需要对“体”进行解构,并重新进行音乐性的物质解构、功能建构。这个过程需要以生理学、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尊重音乐以及音乐教育自身的规律。通过对“体”的音乐性的开发,使每个人拥有创作、表现、欣赏某种“乐”的技能、技巧、知识等。这样,“体”与“乐”的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建构与拓展,涵养与传承才有可能。(www.xing528.com)

音乐教育中的“体”与“乐”首先追求的是音乐艺术性的造诣,只有让源自人的基因性中的音乐,才具有登大雅之堂的魅力,音乐通过追求人的完整性,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体”与“乐”在音乐教育中实现人的音乐肌理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精神三属性的和谐与完满,进而促进人性的完满,即派生出人的发展欲望与内心的平静谐和两者间的价值趋向统一。在这个进程中,内心世界的智慧开花、生命绽放均可以促使学习个体的进化精神与身体,和谐动物知觉与精神知觉,人性中对于自由美好的精神追求不断升华,进而不断把人的“未完成性”向着终极目标实现推进。至此,音乐教育终究追求的是“体乐合一”,这将在音乐课堂中呈现,以“音乐人”为塑造对象,铺设三种格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共生共补,进而跃升为三者境界的“安所遂生”,进而得出本我、自我、非我的三者和谐,这也是个体在音乐教育的本性建构过程中,在自我与他者映射下共同作用,产生的由外而内的结果,回归自我探讨的教育初衷。“本我”是自然性的发生、“自我”是社会性的生成、“非我”是精神性的审视,只有实现三者的和谐才能使“体”与“乐”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三者共生中达到和谐的“位育”。

音乐教育过程性发展人的所有内在,依次契机深化“体”与“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实现“体”与“乐”的个性与社会性。音乐交往本身是一种情感体验,在“体”与“乐”之间相互发现、相互启发、水乳交融,混融一体的过程。费孝通先生曾说,人与人,或人与美,或美与心的关系是,从互相赞赏理解各自的美,再到发现别人的美,再到互相接纳彼此的美,才能达到最终美的融合,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