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价值观变革研究成果

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价值观变革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育被等同于对音乐技能的习得,音乐技能的掌握成为音乐教育主要学习目标。可以说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还是倾向于对音乐技术与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伦理教化色彩,以期在教学中发挥音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在当代工具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大环境影响下的我国音乐教育,更加偏重音乐技能和知识,严重倾向专业化,丢失了音乐教育自身的艺术性和对“人”的教育。

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价值观变革研究成果

经常会有这样一些现象:音乐系的同学可能有很好的嗓子、非常漂亮的声音,但是不会演唱;演奏也是一样,钢琴弹得很流利,有很好的基本技术,但没有感觉。演唱、演奏作品是技能问题,但音乐的表达和理解不是技能和知识的问题,而是能力和素质包括素养和文化修养等问题。在初具所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学生就毕业了,然而在艺术层面、文化层面他们知之甚少。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生是否只是教技术、教知识?在幼儿园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责备时常发生,批评学生没有音乐天赋,不给予学生情感上的鼓励。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流行的“学琴热”中,许多家长完全不顾及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将自己的期望与意愿强加给他们,对儿童进行专业化训练,使儿童陷于枯燥的音乐技巧练习中,最终导致孩子产生逆反情结。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根基。目前,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将重点放在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育被等同于对音乐技能的习得,音乐技能的掌握成为音乐教育主要学习目标。此种音乐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有一定渊源的,它始于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初期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唱歌。我国音乐教育一直奉行“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学习西方音乐教育的成果,然而这种注重知识与技能训练的音乐课到了20世纪30年代便被欧美等国所淘汰,而我国却一直将其沿袭了下来。

可以说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还是倾向于对音乐技术与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伦理教化色彩,以期在教学中发挥音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在当代工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大环境影响下的我国音乐教育,更加偏重音乐技能和知识,严重倾向专业化,丢失了音乐教育自身的艺术性和对“人”的教育。在这种观念下形成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各项音乐教学的基础”[52]。这就是音乐教育中“双基”与“三基”的提法。“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三基”,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1.技术与知识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的基础知识是音乐常识方面的教学,包括识谱常识、音乐要素常识和其他音乐常识;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技能、器乐演奏技能,识谱技能等。我国音乐教育的“双基论”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从1950年《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以及《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的颁布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听音、发声、唱歌、简单演奏等初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考察成绩由听音、发声、唱歌、击拍或指挥、器乐、乐谱知识、读谱能力、学习态度这八项要点。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来说,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偏专业化,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更为明显,1982年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中,对初三的学生在乐理基础知识上的要求为“试唱和听记两个升、降号调的旋律、听辨原位大小三和弦。”[53]这些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音乐生活实践相脱离,导致难以实现音乐教学本身想要达到的目的。以中学的音乐知识课为例:

课例:音乐知识教学《大调式与小调式》

教学目的:

(一)通过在电子琴上弹奏《小曲》的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加强参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二)本节课通过在《小曲》上做同主音大小调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感受并掌握大小调式色彩上的不同,以及调式音阶、音程上变化对音乐感情上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引起动机,满足学习愿望阶段。集体复习用电子琴(键盘口琴)弹奏《小曲》,提示弹奏的姿势、状态、质量。

(二)引入新课,提高学习兴趣阶段

1.教师将《小曲》做C大调和c小调的对比弹奏,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回答两次不同的弹奏在音调上、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提示:键盘上C大调音阶与c小调音乐中Ⅲ级音和Ⅵ级音发生了变化。

2.学生试弹《小曲》旋律先后两次,一次大调,一次小调,提醒注意C音到E音与C音到E音,C音到A音与C音到A音的音程变化为大三度与小三度,大六度与小六度。

3.指导学生将大调与小调音阶排出(板书)。

提示:Ⅰ级是主音,Ⅰ-Ⅲ级音程的变化是区别大小调式的重要标志。

4.用首调唱名法练唱C大调与c小调音阶。先弹后唱或边弹边唱。

(三)提高难度,扩展知识,发展能力阶段

1.集体弹奏《小曲》,大小调各一遍。(www.xing528.com)

提问:色彩音是哪一级音?大小调在色彩、情趣上有何区别?

2.通过听、弹、唱,用选择的方法判断大小调式,使用下列材料。

(1)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三主题。

(2)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二主题。

(3)西班牙民歌:《划船曲》。

(4)马勒《第一响乐》第二乐章主题。

3.按下列曲例试弹,由学生总结归纳调式的变化对情感的影响(要与速度、力度、节拍的变化一起考虑)。

(1)

(2)

(四)总结以便为下一次学习进行铺垫

1.大小调式的区别关键在于主音Ⅰ级与中音Ⅲ级之前音程不同,大小调音程变化不同影响调式色彩。

2.进一步尝试,怎样把《小曲》的旋律做更多的变化?(下节课学习《变奏》)

这是一节极具代表性的音乐知识课,普通中小学的音乐课一味模仿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创造力。一些音乐特级教师指出:“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艺课,它是通过教育形式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所以音乐课一直被看作是技能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器乐中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虽然“音乐的艺术,是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才能表现的,是关键首先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要让孩子们愿意学、乐意学、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要不然,再简单的音乐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作、呆板的重复”[54]。国外的音乐教育家在对中国音乐教育进行考察后这样说道:“在中小学里,音乐教育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超过了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这就是为什么,从幼儿园到音乐学院,中国的音乐教育几乎全部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一步一步形成起来。”[55]以音乐知识技能为主的我国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简单模仿、重复操练,甚至死记硬背的方法,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会获得表面的成功,但往往会以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为代价。

2.“主客二分”的音乐认知模式

我国音乐教育的“双基”或者“三基”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模板,通过声乐、钢琴演奏、基本乐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等技术课程的学习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学习内容。在音乐学习中,学生要认识西方的抽象数理符号,理解形式音符概念,学会集合坐标的五线谱理性书写,以及客观分析作曲家的作品形式,理性分析音乐审美模式。技术和知识的音乐认知模式是以西方音乐作为主体建构的。音乐语言、音乐思维、音乐价值观等都折射了西方音乐的“独白[56]”。这种西方音乐“独白”的音乐教育把非西方的音乐体系纳入其中,即西方音乐为主体,中国音乐和中国以外的非西方音乐视为客体加以认知,这种音乐的主体性建构出现了“我者”与“他者”的错位。因为音乐技术、音乐语言、音乐思维、音乐审美观、音乐表演基本上都是以西方音乐为准,中国音乐和中国以外的音乐都是西方音乐之外的客体存在。这种单一性“独白”的音乐教育无法经得起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的拷问。

数学逻辑是技术理性产生的基础,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理论表明了数学是通向理性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正如詹姆斯所说,“毕达哥拉斯的音乐音程的数学基础的发现不仅是音乐理论的开始,它还是科学的开始。人类头一次发现,普遍的真理可以通过像数学这样的系统的研究和符号的使用来阐释。”[57]数学理性的音乐教学体现了一种“主客二分”的音乐认知思维。“主客二分”是主体性哲学认识论基础。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确定为其形而上学思想的第一原理,他以“我思”确立了主体性的地位。由于数学理性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因此建立在数学理性基础上的音乐技术控制和支配着对音乐的认知,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审美,音乐技术的学习都是基础。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等都是确立其普遍的价值形式,然后通过“自然科学测量方法”来确立这些音乐理论知识的原点,如基本乐理中根据振动的频率、振动的持续时间、振幅和振动的成分确立为声音的四种基本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在此基础上建构乐音、音级、音程、和弦、调式、节拍、节奏、旋律等音乐理论体系

“主客二分”成为音乐的教育哲学,也是音乐教学的奠基,把音乐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认知,它抽离掉音乐中的道德、文化、历史的背景因素,与时间断裂,与地域脱节。在技术与知识主宰的音乐教育中,“双基”和“三基”的训练是外在于人的独立自存的实体,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沦落为一种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简单的规训的过程。“主体—客体”这一“主客二分”的模式,不仅贯穿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时还体现在教师或学生与音乐、音乐与音乐之间。以西方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标准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之上,它把西方以外的音乐知识视为客体或对象化占有,如用五线谱来记录和说明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音乐,用西方的音乐分析方法来阐释所有地方性的音乐,用西方的美声唱法来规定不同民族的歌唱方法,用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所训练的“音乐耳朵”来倾听和评判世界各个民族不同律制的音乐。这种以西方音乐知识接受和倾听,忽视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差异性,阻碍了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育如果单纯追求技能技巧和知识性,就将音乐教育变成一种机械的操练,使音乐失去了内在的精神和灵魂。这种追求技能技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关照下,将音乐学习“科学化”的进行,缺少人文主义的关怀。音乐教育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追求技术和知识的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个性和创作力?音乐技术和知识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以知识技术代替人文智慧,学校音乐教育与人的生存关系逐渐疏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