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主持传播研究:坚守与创新

中国主持传播研究:坚守与创新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来看,融媒体时代的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如新时期主持人创作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跨界”赋予主持人领域危机和挑战;再加上诸多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主持人队伍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道德内涵有所缺失。当前,主持界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为“跨界”。在融媒体时代,节目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谋求节目的新鲜表达,艺人“跨界”担当主持人经常被视作创新手段。不能否认的是,跨界主持人身上

中国主持传播研究:坚守与创新

李斌[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融媒体时代快速发展,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悄然变迁,主持人的生存空间、创作空间及价值空间也随之改变。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既要有所坚守,又要有所创新。本文先引入主持人“坚守空间”“创新空间”的概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挖掘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语言传播层面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主持人在新时期“坚守空间”的维度和“创新空间”的边界。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主持人 坚守空间 创新空间

媒介融合使当前的媒介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领域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如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内容碎片化、技术更新快速化等,这些特征不仅影响着节目的创作与传播,更对主持人的语言传播产生了多维影响,在融媒体的环境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既要有所坚守,又要有所创新,坚守多维呈现,把握创新边界。因此,本文引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坚守空间”和“创新空间”两个概念。

笔者认为,主持人的坚守空间是指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应该坚决守卫和守护功能发挥和价值体现,这其中既包含主持人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段,还包括主持人的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而主持人的创新空间则是指主持人在创作、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求“新思变”,在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内实现改革和实践。简单来说,主持人在创作传播的过程中既要多维度坚守底线,同时又要在发展创新的动态中注意边界。

主持人的坚守空间和创新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前者是基础,即在坚守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后者是目的,即在创新的驱动力下与时俱进向前发展。那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为何要坚守,又为何要创新,坚守空间和创新空间的范围和方向何在,底线和边界在哪,本文将逐一展开探讨。首先,亟须关注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现状,并结合现状探求主持人“坚守空间”的维度和“创新空间”的边界。

客观来看,融媒体时代的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如新时期主持人创作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跨界”赋予主持人领域危机和挑战;再加上诸多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主持人队伍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道德内涵有所缺失。

在十九大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全新判断:中国已经迈向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需求”已经不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有关教育、法治、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民生问题都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同时,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升,媒体工作者尤其是主持人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以及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传媒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以国内目前的综艺节目为例,内容很繁荣,但繁荣之中有喧嚣;形式很热闹,但热闹之中有混乱;前景看似明朗,但明朗的背后却是危机重重,这些都是我们应有的忧患意识。具体到主持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受众对于主持人的关注度渐渐弱化,大多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只是驾驭节目进程,而对于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审美功能渐渐淡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不断被削弱。受众观看这样的节目,无法实现真正的审美愉悦及共鸣,这样的综艺节目不能成为文化精品,也自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主持人角色的权威性被网络主持人的低门槛所打破,传统媒体主持人被赋予的话语权、影响力,在网络主持人的冲击下被稀释和淡化。[3]有一些网综节目如《奇葩说》常常为了迎合受众,而以“言语无忌”“颠覆传统”为节目卖点,在话题引导上缺乏足够的理性和责任意识;还有一些网综节目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审美需求,竟然公开宣扬“小鲜女”小鲜肉”“高富帅”“白富美”等低级趣味,微信朋友圈就曾流传过这样一段视频,在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对一位缺乏阳刚之气的男孩声嘶力竭地夸赞“好美啊”,甚至还引领节目嘉宾集体夸赞其所谓的“高颜值”,该行为受到很多网友及观众的诟病,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和滥用的话语权在当前的媒介生态尤其在网络媒体中可谓是屡见不鲜,亟须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并跟进问责。

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体现在诸多方面,笔者认为,由浅入深分别为“技巧层面—认知层面—内涵层面”。主持人首先具备的专业素养应为扎实的语言功力,而当前一部分主持人在表达技巧上不容乐观,以网友恶搞的“央视新闻联播口误集锦视频”来说,这其中虽然不排除一部分导播或技术层面的失误,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主持人犯的是低级错误,如:人名播错、日期搞混、重音不当、错字连篇等,这些错误都应该为主持人敲响警钟。在认知层面,一部分主持人还习惯于“见字出声”,单纯地看提字器播报新闻,而不善于整合信息、提炼信息,无法进行个性化创作与创新式表达,只会“输出”不问“交流”,只能“有稿”不能“无稿”,这样低技术含量的主持人将很快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主持人作为创作主体,亟须加强道德内涵建设,在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及表达方式上严把关,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然而,当前一部分主持人忽视其公众形象,滥用话语权,表现出道德内涵的低下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前不久,《叶文有话要说》节目因话题涉及灰色边缘、内容把关不严,以及主持人言语出位,随意贬损听众、态度轻慢被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认定违规,并勒令在7月5日前停播,同时下架该节目在所有媒体平台的节目资源,限期整改。而这样的案例绝非偶然,“毕福剑饭桌恶搞”“张绍刚攻击海归留学生”“于虎连线态度失控”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主持人事件都令观众大跌眼镜,造成恶劣影响。

当前,主持界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为“跨界”。在融媒体时代,节目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谋求节目的新鲜表达,艺人“跨界”担当主持人经常被视作创新手段。胡海泉、古世基、张韶涵等歌手摇身一变,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中担任起主持人的角色;再如《逻辑思维》节目中的罗振宇、《晓说》节目中的高晓松、《欢乐喜剧人》节目中的郭德纲、《新舞林大会》节目中的金星等一大批演员、学者、作家、模特等跨界主持,无疑给传统的播音主持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不能否认的是,跨界主持人身上带有“专业”标签并彰显个性魅力。比如,金星主持《新舞林大会》,其本身就在舞蹈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因此,对于选手舞蹈的评价以及为观众介绍舞蹈知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跨界主持人也存在很多弊端。如语言基本功的不足、话语权的滥用等,都为主持人语言传播带来种种不利影响。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跨界艺人”在主持中常常会出现失误,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时,也无法很好地应变。[4]

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的语境下,面对以上种种问题,亟须深刻反省,在审美追求、专业素养、舆论导向、传播理念等多维度上,要坚决守护有声语言传播的创作空间。

首先,主持人需要提升个人的审美品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语言传播过程中体现主持人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审美取向。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谈及《朗读者》节目时曾说:“我做电视行业已经做了二十多个年头,对于节目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等到自己真正有意愿想要去做一档节目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也是时候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重任,我个人与大背景寻求到了一个契合点,所以《朗读者》诞生了”。节目播出之后大受好评,被誉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而董卿正是凭借着这种清新脱俗的审美品位和文化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能为广在受众呈现出文化精品。

其次,主持人有责任引领受众的审美水平,力求与之形成有效共鸣。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作为传播的主体,而受众作为接收的主体,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依相融的“双主体”。主持人的审美品位影响着受众,而受众的审美取向又反作用于主持人。因此,主持人审美意识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受众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产生对节目的反馈,提高节目质量,缩小受众与主持人间的距离,让受众由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向审美主体的位置过渡。

专业修养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是关键要素。在融媒体时代,专业务实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表达能力要过硬。除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外,对语言的组织结构能力、即兴表达能力等方面都需要不断锤炼。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焕发出全新色彩,如互动性更强、碎片化表达更为突出,这就要求主持人不断培养和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是理解感受能力的提升。在融媒体时代,很多非专业的普通人可以借助移动网联网技术实现自媒体传播,专业主持人则更应该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敏感力,才能为受众带来更多有效的信息价值。(www.xing528.com)

三是深入研究相关领域,力求从“专业型主持人”转变为“专家型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受众审美需要也不断升级,这些都对主持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迫使主持人群体从“专业型”向“专家型”转变。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观众的收视习惯、审美要求、角色意识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一些习惯于“讲流利的废话”和“机械式串联”等主持方式被观众所忽视甚至直接跳过。广大观众已经不再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探究信息的新鲜度并注重与信息本身的互动,这些都考验着主持人话语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的媒体生态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力和业务水平,而且应该花精力时间投入某行业某学科,做“专家型主持人”,对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理解并掌握,通过分析与应用结合自身的语言传播为广大受众带来更多有效信息。

节目主持人形象气质与语言风格的表达和受众审美需求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主持人既要满足公众的审美期待也要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可以说,一个出色的主持人不仅要有深厚的主持功力,还要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及独特的主持风格。何炅的亲和有加、汪涵的睿智幽默、董卿的端庄大方、柴静的沉稳冷静都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土壤里开出了芬芳鲜艳的鲜花,可谓是百花盛开。而在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与审美早已发生改变,如果主持人的风格还是“一成不变”或是“单一呈现”,难以满足广大受众的多种需求,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因此,对于主持人群体来说,要实现风格的多样化;而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说,要追求表达的个性化。以一档自媒体节目《逻辑思维》为例,罗振宇丰富、生动、有趣、有料的语言风格受到大量网友喜爱,其表达方式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节目表现得不费力、不生涩、不呆板、不严肃,使受众总能从他的讲述中获得感悟和新的知识,可见,这样的一种风格不仅符合受众需求并且与时代特征吻合,值得其他的节目主持人不断思索并勇于尝试。

作为媒介的形式之一,播音员主持人的素养直接影响了节目质量。[5]诚然,融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节目主持人不应该仅仅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广大受众多种接收渠道,更应该在内容上为传媒生态打造精神食粮,尤其是要呈现出有营养、有价值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大餐。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不仅要关注传播方式的改变和传播技术的升级,更要积极推动主流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发扬,要担负起传播文化的使命,体现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去糟取精,做有良知有担当的文化传播者。虽然当前媒体存在着一部分低俗庸俗的节目和主持人,但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些节目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为广大受众带来了审美享受,使之产生愉悦共鸣,令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感中华民族文化之深厚、艺术之精深、语言之优美、气质之高尚。而主持人作为联系节目与受众的桥梁,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举例来说,央视主持人朱军在谈及做节目《信中国》时曾说:“做节目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女。”诚然,文化传播之路看似遥远,实则近在眼前,一部有责任有使命的“良心之作”就能在弘扬文化的土壤里栽下希望的种子。

在“人人皆主播”的融媒体时代,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掀起一阵全民创作浪潮,有声语言传播借助新媒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重样态,但值得注意的是,海量的传播内容却存在种种隐患:一些主持人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将公众形象抛之脑后,在新媒体平台大肆娱乐,极尽夸张,传播低级内容,盲目跟风创作。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教授曾说:“播音主持,最大的优势与特点,在于它在传播活动中,把传播主体人格化,这种属性在新媒体、社交化环境下,本质是符合潮流的。”[6]笔者认为,主持人作为公众形象,呈现出的人格魅力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更应当发挥引领的作用,以真情换取真情,以真诚传递真诚,唯有这样,主持人的创作空间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真金宝藏。

播音主持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创作主体需不断提高和加强专业素养,并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在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传播首先应该立足于多重语境,即要符合新时期的政治语境、技术语境和用户语境。学者金重建指出,政治宣传报道的改革创新,要求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在融媒体背景下,在转化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成果能够符合传播工具、传播语境的转型、变化,能够满足受众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转移、变动的需求,特别需要重视在创作中融入自身对形式、内容所表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的认识、理解与感受。[7]

美国管理学专家卡内基与梅隆大学教授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于策划之后完成的,因此,策划可以说是决策过程或管理手段。纵观节目传播过程,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再看传播效果,主持人的前期准备以及现场表现决定着节目的质量及走向。因此,主持人务必深度参与节目,成为节目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当前“全媒体人才”为各大媒体的急需,而对于主持人来说,除了要有播音主持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全媒体视野、多元媒介知识和综合媒介能力,这些能力的关键在于“策划”。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策划还应该体现在多维角度,如产品研发、大数据反馈以及用户意识等。当前,短视频迅速兴起,综艺节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受众的需求不断升级改造,这些融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独特属性都需要创作主体即主持人要懂策划,会策划,与时俱进,开拓空间。

播音员主持人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当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当前虽然涌现出一大批被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但与此同时,“只引进无创新”“导向混乱不明”“忽略受众审美品位”等弊病也显而易见。以文化类节目为例,《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等节目虽然备受观众喜爱,但节目形式过于雷同,节目内容都是围绕朗读艺术展开,大同小异,长而久之,这些节目如果缺乏创新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文化传播需要被挖掘和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致可以将文化概括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方面。而很多节目只是关注到了行为和物质层面,如一些朗读类节目中加入了“古诗词”的元素,一些综艺节目融入了戏曲、武术等文化形式。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在文化制度和文化精神上深度挖掘,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中华美食多角度立体化的呈现,将中国人生活的仪式、伦理等文化融入节目中,使人们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对于主持人探讨文化传播内容层面的创新颇具参考价值。二是对于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表现。以北京卫视《非凡匠心》为例,节目传播的是“匠心文化”,但节目中并没有运用纪录片的形式,反而大胆尝试“真人秀”的形式,节目每期邀请一到两位明星与张国立共同探索中华文化与技艺,并融入大师或青年团队,使节目极具参与感和互动性,使几代人的“匠心精神”相互交融并不断创新,可谓别出心裁。

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创新体现在多个层面,如上文提到的策划之创新、理念之创新、价值之创新等,然而创新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脱离实际,要在科学的方向上,求真务实,体现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主持人作为语言传播的主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边界:首先,不能忘却语言功力。语言功力是主持人的专业标签,是传播主流声音的专业工具。因此,无论在何种语境下,主持人首先不能忘却的就是语言功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语言功力不应该仅指狭义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包括主持人的观察力、感受力、应变力、反应力,甚至还包括信息整合能力和策划导演能力等。其次,不能丢失责任意识。主持人作为传播的纽带,作为党的喉舌和群众的挚友,要时刻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再次,不能忽视功能发挥。主持人的功能涉及信息传播、公共服务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在融媒体时代,这些功能不但不能被削弱,还应该被强化和深化,如强化服务功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再如深化信息传播功能,为受众(用户)传递有效、有价值的真实信息。

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面临着技术语境的变革、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受众审美的升级等多重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坚守和创新并重。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在审美追求、舆论导向、专业素养、责任意识等多维度进行坚守,同时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要明确文化传播之方向,立足于多重语境,从理念到创作再到传播,进行有效变革。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方向,大胆前行,坚守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专业性与权威性,创新理论与实践,把握底线与边界,未来传媒之天空才会一片蔚蓝,精彩灿烂!

(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2017年度新闻传播研究院项目ZCXC17YB04阶段成果)

[1] 李斌,黑龙江伊春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播音学博士生,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及融媒时代背景下的主持传播。

[2] 何星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N/OL].人民日报,2017-11-14.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114/c1003-29643826.html

[3] 李红光.论新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构建及舆论引导[J].西部广播电视,2018(06):145-146.

[4] 周丽,任燕.边缘化 明星化 跨界化:略论综艺节目主持人新趋势[J].新闻传播,2018(22):45-47.

[5] 阿曼尼萨·吐尔孙.新常态下播音员主持人的媒介素养与责任探析[J].传媒论坛,2018(23):65-66.

[6] 之媒.少有人深知的中国主持江湖[EB/OL].(2019-3-27).https://mp.weixin.qq.com/s/iZ8Ng7pWR31hEnLwpPWoKw

[7] 金重建.播音主持创作应有“创作自觉”问题研究[EB/OL].https://mp.weixin.qq.com/s/iNHH59fKJVstpDCjWZodZ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