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乐论:音强音高对听觉的影响

中国传统乐论:音强音高对听觉的影响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适宜音高的期待表现为:当人在感受听觉最敏感的频率范围内的声音时,其听知觉的感受力最强,所需要付出的注意力最低、能量最少,因而会产生轻松、适宜的体验。

中国传统乐论:音强音高对听觉的影响

其中,对适宜音强的期待表现为:过强、过弱的声音都会使人产生不适或听辨困难,增加主体的紧张感,从而产生对中等强弱音量的期待。对适宜音高的期待表现为:当人在感受听觉最敏感的频率范围内的声音时,其听知觉的感受力最强,所需要付出的注意力最低、能量最少,因而会产生轻松、适宜的体验。而超出这个频率范围的更高或更低的音区则在人类的听觉辨别上存有困难,也需要付出较多的注意力,增加主体的紧张感,从而产生对最适宜听觉意识分辨音区的期待。[8]所以人类的音乐实践都自然地将最适宜听觉把握的音区定为中音区,《国语·周语下》中有载:“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即是说耳朵所能感觉到的和谐之声是在一定的高音和一定的低音之间,这高低音则是以人的耳力所及所限,超过这个限度则“耳所弗及、目所不见”,所以才要求铸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

对于音乐审美心理中音的这种高、低、强、弱的“适”与“和”,在《吕氏春秋·适音篇》中还有着更为详尽全面的论述:

“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气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小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www.xing528.com)

对于何为“适”的回答,认为音之“适”为“衷”。而对于“衷”的解释则认为:“大不出钧,重不过石”,是“大小、轻重之衷”;“黄钟之宫,音之本”是“清浊之衷”。只有做到了“适”与“衷”,才可“以适听则和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