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智能颠覆时代,准备好了吗?

人工智能:智能颠覆时代,准备好了吗?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数科幻电影,正基于此进行大胆创造与演绎。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人类与AI相互依赖,而非敌人。

人工智能:智能颠覆时代,准备好了吗?

某一天,服务于人类人工智能机器人忽然因为某个意外,出现个人意志,开始大举向人类进攻。面对机器人,人类毫无招架之力,到处躲藏。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怒吼:“杀死人工智能!”

这样的场景,在无数科幻电影中反复出现。时至今日,依然有一部分人带着这样的思维:人工智能是可怕的,我们不能与它们融洽相处,有一天它们会超出人类的束缚,变成人类的敌人。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速,当独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的介入,意味着无论从智力、创造力、想象力乃至抽象思维,人类都在不断被超越。所以,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挑战——

AI是否会超过人类?甚至统治人类?

为什么,部分群体认为AI会对人类发起挑战,甚至对AI带有一定的敌意?

这与AI的胜利有关:无论对数据的筛选到初级人力的替代,AI都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能力;随着AI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创作领域开始被AI渗透,人类赖以自豪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正在被打破,所以人类的忧心忡忡不无道理。

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出现超级智能”观点络绎不绝,认为有一天AI会诞生出自由意志,此时人类毫无还击之力。无数科幻电影,正基于此进行大胆创造与演绎。

这样的“挑战”,某种程度上正在进行中: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度大脑”,已经拥有200亿个参数,已经具备了2~3岁孩子的智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理想状态下,根据摩尔定律,再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百度大脑很有可能比人类的大脑神经元更加丰富,从智力上超越人类,甚至具备人类的逻辑能力。

那么,AI到底会给人来带来哪些挑战?

1.被取代的工作

李开复曾做出过预测:5年内,50%的工作任务将被人工智能取代,4亿~8亿人需要重新训练。尤其对于机械加工等初级工作,如富士康等已经开始人工智能的转变。甚至,包括汽车驾驶、新闻写作、会计医疗律师等,这些行业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它们原本都属于中产阶级的工作。那么在这个阶段,人类改如何度过挑战?

2.大公司的垄断

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科学技术,它需要互联网、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作支撑,这就意味着:未来巨头公司必然会进一步取得领先地位,中小企业会被不断吞并与淘汰。巨头公司凭借着大资金、大技术,不断抢占市场占有率,甚至呈现垄断,反而造成威胁。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

3.“AI忧虑”的蔓延(www.xing528.com)

人类独有的特点被AI共有,这是“AI忧虑”的核心问题,甚至不少知名人士也表现出担心。尽管这样的忧虑太过“科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同样有出现的可能性。那么,该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忽然诞生“自由意志”的问题?

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让其服务于全人类;但同时保证AI一直处于人类的束缚之中,这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最著名的人当属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他曾与116名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联合发表公开信,表明:“一旦(AI)的魔盒被打开,就会像潘多拉盒子一样,难以再次关上”。有这样的知名人士背书,“AI威胁论”自然有了大量的簇拥。

但是,尽管马斯克忧虑人工智能,但他却提出了解决方案:人机共生——将人工智能芯片植入到人体之中。人工智能成为人体的一部分,那么相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个想法,立刻成为关注的焦点。

2017年9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脑控机器人”的出现,就是这一想法的具体实践。现场,电脑测试员头戴与屏幕相连的“黑头罩”,只运用脑电波,就凭“意念”在屏幕上打出了“CHINA”的单词;同时,电动轮椅测试员,也通过“意念”完成了轮椅的行进、转弯等操控。

这一产品,立刻引起了世界的轰动。人工智能不再是外部设备,而是通过头部感应器识别大脑皮层的变化,再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读取,并向机器人发出指令。这种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已经逐渐落地。

所以,尽管马斯克身为“AI头号黑粉”,但事实上,他却不遗余力地进行“人机一体”的研发。“神经织网”是马斯克投资的重点前沿科技,它在人脑中植入能够上传和下载信息的微型芯片,旨在增强人脑功能。

从这一点上来说,马斯克意识到了AI对于人类的挑战;但是,他并非单纯杞人忧天,而是对AI进行更长远的挑战,让其更加服务于人类。

不仅马斯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科研机构都加入到人机共生的研发之中。例如,斯坦福大学教授Michael Levitt就与复旦大学类脑研究团队在多尺度脑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方面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加紧构建人类的大脑模型。

伴随着虚拟现实设备的不断完善,脑机接口的应用可能性也越来越高。当下,诸如小米手环华为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都是人机共生设备的雏形,它能够直观地反应人体的健康状况。未来,芯片植入大脑、皮肤等,会对医疗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直接反应一个人的健康状态。

人机共生的应用,还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也许会彻底颠覆我们的认知。而这一切,都围绕着这一理论:“AI的根基是以人为本,对人类个性的尊重和满足,帮助人类更好地发挥个性。”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人类与AI相互依赖,而非敌人。这一天,还会远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