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国际与民族张力中的作用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国际与民族张力中的作用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民族和文化交往而言,多元主义价值观根本宗旨是尊重并提升民族和文化个性,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将多元主义价值观内化于教育领域,便形成“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总之,“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是支配国际化时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国际与民族张力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首先,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这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独特的尊严。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所形成的相互理解的能力。其次,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国际性依赖于民族性。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个性,在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形成国际性。另一方面,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只有在与异文化、异民族的不断交往中,本民族、本文化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提升,本民族、本文化的个性才能不断完善。

在国际化时代,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形成了民族和文化交往中的多元主义(pluralism)价值观。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柯希(V.Cauthy)曾给多元主义价值观下过这样的定义:“多元主义不是抛弃原则和基本真理,而是接受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即理解他人如何克服缺陷,充分理解,减少片面性看法的一种能力,是扩大为自己设身处地去理解的一种状态。”[1](p17)不难看出,柯希所界定的“多元主义”不仅指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民族和文化交往而言,多元主义价值观根本宗旨是尊重并提升民族和文化个性,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将多元主义价值观内化于教育领域,便形成“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国际组织所倡导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增强其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199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部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国际理解教育总结与展望”,大会通过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宣言提出:“在教育机构中营造一种有助于国际理解的教育成功的气氛,以便教育机构成为实践内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想场所,通过教育使人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给予儿童和青年以教育的优先权。”[2](p189)因此,我们认为《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标志着“多元主义价值观”在理论上与政策上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www.xing528.com)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对课程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课程改革应强调认识、理解并尊重国家和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并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第二,应该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别国教材,鼓励在教材编写方面展开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第三,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学习外语不只是为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第四,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权;第五,应该促使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大中小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定期交流。

各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把“多元文化教育”、“多元社会的价值教育”、“全球教育”等“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作为重点,以迎接全球化时代日益严峻的挑战。美国历来把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美国人”视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日本于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视为要培养的丰富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是支配国际化时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