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视角下女性在艺术史中的作用

多元视角下女性在艺术史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性主义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许多中国艺术史学者的关注,其中有男性学者,但更多的是女性学者。本文认为,除了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女性是艺术史研究的关注对象外,作为艺术史书写主体的女性,也将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讨论内容。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消弭这种不同,而是强调重视女性主义的不同视角和叙事语境。

多元视角下女性在艺术史中的作用

女性主义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许多中国艺术史学者的关注,其中有男性学者,但更多的是女性学者。本文认为,除了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女性是艺术史研究的关注对象外,作为艺术史书写主体的女性,也将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讨论内容。

我们必须承认,女性与男性在性别气质和文化取向上的确存在不同。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消弭这种不同,而是强调重视女性主义的不同视角和叙事语境。多位女性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女性作为艺术史的书写主体,为艺术史研究带来了不一样的成果,而这种成果只有在女性意识被尊重,作为研究主体的女性本身的性别自信被唤醒的时候才会不断发展。

我们长久以来的学术研究基础来自于男权社会下的学院派传统,对于女性学者来说,在这样一个长久而顽固的体系下从事学术研究,没有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自觉是不可想象的。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补充而非颠覆,为艺术史研究在理解方式上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具有了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可行性。在此,笔者试想了以下研究思路仅供批评:一、以艺术史为背景,探讨女性在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其变化;二、以批评为手段,讨论经典艺术史研究领域中女性的“被遮蔽”状态以及如何为艺术史“去蔽”;三、兼顾研究的全面与重点,一方面强调全面构架女性主义艺术史的体系,梳理女性主义方法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在艺术史研究与艺术批评研究中如何被具体适用,另一方面,也强调对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正确理解是女性主义艺术史得以构建的基础。

同时,在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开展也可以根据其特点而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①梳理翻译文献。从以往的研究经验上看,对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译介有益于我们把握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方向,并能够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对国内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准确系统的翻译整理将会给深入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也会为将来从事该项研究工作的其他学者提供便利条件。

②“去蔽”与“补遗”。通过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介入,我们会发现以往的传统艺术史文本在表述方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巨大的缺失——即从男性主导的艺术史观来对艺术史进行叙述,而女性作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史中的集体缺失是传统艺术史叙事方式的共同特色。由此我们需要反思传统艺术史对于其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表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让那些“伟大的女艺术家”和“伟大的女性艺术史家”重新回归我们的艺术史。

③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主要是中外之间的比较。呈现女性主义艺术史已有研究成果的全貌及重点并不是在中国开展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全部目的,而是要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有所贡献,所以比较中外差异应该是重视的方法。在比较方法的运用中,“我无人有”和“各不相同”之处应该是研究分析的重点。

④个案研究的方法。艺术史的研究方法讨论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阐述的范畴。针对个案进行的调研和对调研成果的分析、总结和评价将对未来艺术史的发展更具指导意义。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研究,不仅要对于艺术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同时也要注意展开对女性艺术家、女性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群体研究。在完成理论上的学术地图构建和对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阐释的同时,按照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展开详细调研,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有助于更准确地得出结论。

女性主义艺术史既可以被看作从传统艺术史研究领域拓展出来的新视角,也可以被认为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研究的分支。女性主义方法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介入,并非仅在目前已有的艺术史叙事结构里添加以往被忽视的很多女性艺术家,而更应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去重构中国艺术史。我们对目前已有的艺术史研究成果要有这样的认识:不是所有针对女性的研究都是女性主义的;也不是所有女性所从事的艺术史研究都是女性主义的——女性主义具有相当明确的社会学意义和行为目的。无论怎样,女性主义艺术史的跨界意义决定了其视角、方法和手段都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把女性主义视角代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无疑将改变中国传统艺术史的叙事语境。这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蔽”的过程——原来被传统艺术史所忽略的女性,以及具有女性气质的艺术领域将被平等对待,其意义不在于对以往艺术史构架的否定,而在于让中国艺术的历史被还原得更丰富,更真实。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陈醉.裸体艺术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3]丁宁.艺术史的独特界面——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述评[J].新美术,1995(04):45-52,63.

[4]丁宁.寻求标记和深度——女性主义与艺术漫议[J].美术观察,1999(03):11-12.

[5]廖雯.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1999.

[6]李建群.从诺克林到波洛克——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J].文艺研究,2003(02):130-138.

[7]李建群.性别关注——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新阶段[J].美术观察,2004(03):105-110.

[8]李建群.拉美·英伦·女性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琳达·诺克林,等著.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M].李建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琳达·诺克林.女性,艺术与权力[M].游惠贞,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葛内塞尔达·波洛克,编著.精神分析与图像[M].赵泉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2]李建群.西方女性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www.xing528.com)

[13]李建群.女性主义怎样介入艺术史?——波洛克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初探[J].世界美术,2007(02):98-102.

[14][清]汤漱玉.玉台画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5]徐玉红.玉台画史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

[16]陶咏白,李湜.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17]陶咏白.追寻女艺术家的足迹,感受发现的欣喜[N].中国妇女报,2015-06-16(B02).

[18]陶咏白.为了不再缺席——谈女性批评史观的缺失[N].中国艺术报,2013-11-22(5).

[19]李湜.明清闺阁绘画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20]孟晖.花间十六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1]孟晖.潘金莲的发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2]孟晖.唇间的美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23]孟晖.贵妃的红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4]孟晖.画堂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5]扬之水.无计花间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6]扬之水.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7]扬之水.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8]扬之水.香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9]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30]佟玉洁.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性修辞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1]方李莉.中国陶瓷史[M].济南:齐鲁书社,2013.

[32]张朵朵.绣的书写:中国刺绣的艺术与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

[原文于2016年9月提交于“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国际学术研讨会(34th CIHA,2016,Beijing)第十分会“性别与妇女”,此处为修订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