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趋势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奴隶社会时期便开始了高等教育的萌芽。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产生高等教育的雏形。唐代首次创立的自然科学专科教育是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大贡献。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趋势

我国古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发展。在奴隶社会时期便开始了高等教育的萌芽。萌芽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具备基础文化知识的贵族子弟作为教学对象,以儒学经典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比较简单。

1.奴隶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

根据古籍和卜辞记载,我国社会发展到夏商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萌芽。夏商时期就有了学校,当时分别称为“东序”和“右学”。殷商时代的“右学”是我国最早的大学[23],但当时的学校并不是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与政治宗教活动紧密结合。到了西周,大学被称为“学宫”“辟雍”“射庐”或“大池”,由周王室中央政府设立的称为“辟雍”,由诸侯设立的称为“泮宫”,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奴隶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第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奴隶制国家培养统治人才,以天子和贵族的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第二,官吏兼有教师职责,官师合一。《尚书》中记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第三,学在官府,该时期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专门的高等教育机构。《礼记·王制》中有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诗经·鲁颂·泮水》中又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可见,夏商西周时期的大学,都是教育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2.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阶级之间的斗争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西周时期确立的礼乐制度日渐崩溃,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24]的局面,“官学”即贵族官立大学逐渐衰落。春秋中期,我国古代与官学脱离的高等教育的形式——私学得以发展。

齐国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稷下学宫”,由于其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为当时非常有名的学术圣地。“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齐国君主在稷门附近地区设立的学宫便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立于齐桓公时期,徐干的《中论·亡国》中对“稷下学宫”有这样一段描述:“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稷下学宫因其独有的办学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它是名副其实的。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模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对后代官学与私学(如书院)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25](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由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等所办的私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并且各家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经久不衰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孔子和老子,都是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主张,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一些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如《大学》和《学记》,都是对西周官学和春秋私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系统总结。《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讨论大学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名篇,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目的和进行教育的程序,即大学教育的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著作。它对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总结的教育教学原则包括: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26]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3.封建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

到了汉朝,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以太学、鸿都门学等官学为主,私学为辅的局面。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大学制度。太学以培养“明经行修”的官吏为目标,以《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经”为教学内容,采用分组或个别教学、“大都授”以及“久次相传”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科射策”的考试方式。在东汉末年太学极盛时,学生多达三万人。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产生高等教育的雏形。除太学外,东汉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教授文艺的专科学校,开创了专科学校的先河。

唐代的经济繁荣推动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唐代的教育体系已经具有系统性,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官办教育体系,也形成了更为庞大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唐代的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等级森严,代表贵胄大学的“二馆”(弘文馆、崇文馆)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有严格的入学等级规定和限制,各大学等级之间有明显区别。其中,“二馆”地位最高,只招收皇室近亲,其后依次是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二是专业性强,设立了如算学、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专业学院。唐代首次创立的自然科学专科教育是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大贡献。唐代的专业教育,特别是科技教育,受到政府重视,为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积累了经验。三是教育、行政和研究相结合,如唐代的司天台、太医署和太乐署等机构都兼有教育、行政和研究三种功能。[27]

北宋到清末,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其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书院是以私人创立和组织为主,集图书收藏、校对、教学和研究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设立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始于唐代,原本是私人藏书之所,不属于教育机构。后来由于官学衰落、私人讲学传统以及佛教禅林的影响,在宋代,书院演变为学者讲学、研究高深学问、追求身心修养的场所。宋代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等。自宋代到清末,书院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宋代朱熹总结归纳了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明代的东林书院既建立了完备的讲会制度,又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清代的诂经精舍、学海堂书院既强调“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的办学宗旨,还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紧密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