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歌演唱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感与节奏感

民歌演唱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感与节奏感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民歌演唱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训练自身的节奏感,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因此,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歌词的发声方式和技巧,让民歌演唱出本民族的真正特点。例如,许多耳熟能详的桂西北少数民族歌曲,一部分以口头演唱的形式传承,还有一部分以文字语言的形式传承和存在。

民歌演唱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感与节奏感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原始的民歌与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愉,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民歌的艺术特点

作为一种从生活中来的歌曲,与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等相比,民歌有着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

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来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于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往往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比如,用“苦麻菜”比喻远嫁少女之苦命,用“小白菜地里黄”比喻没娘的孩子,在《农夫怨》《长工调》等歌中运用了贫富的对比。

2.长于引发人的内心世界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感情。比如,《城墙上跑马》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走西口》表达了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亲人间的凄婉、依恋之情;《牧歌》只用短短两句歌词就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

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世代相传中,不同时期(或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歌唱者,常按个人需要将某首现成的民歌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这就是民歌创作和歌唱中的即兴性。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出现了一首民歌有许多变体的现象,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遍布大江南北,也出现了某一地区拥有几个典型曲调和特性音调的现象。(www.xing528.com)

(二)民族声乐教学的策略

1.注重民歌的节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节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人们对音乐的第一印象就是音乐的节奏。因此,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节奏的练习。在民歌演唱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训练自身的节奏感,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音乐感。

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中,绝大部分音乐与身体的律动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舞步,让学生进行练习,加强学生的律动感。笔者先从最为简单的原地舞步开始教学,然后加入蹦跳,让学生拍掌,最后进行跳转,完成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用身体的律动体验整个过程中的旋律,感受动态的变化,切身体会音乐的节奏韵律。接着笔者向学生深入讲解和介绍了有关旋律的相关知识,包括民歌所蕴含的本民族文化及这些民族的相关介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律动去感受和体验音乐所带给他们的美感,让他们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发挥,在音乐中自由创造和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动作。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的想象力是绚丽多彩的,而且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听到和体会到的音乐感触是不同的。

2.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民族语言,增强民歌的艺术影响力

民歌作为一种民俗歌唱艺术形式,其起源与演化过程与自身的民族语言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因此,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歌词的发声方式和技巧,让民歌演唱出本民族的真正特点。例如,许多耳熟能详的桂西北少数民族歌曲,一部分以口头演唱的形式传承,还有一部分以文字语言的形式传承和存在。在民歌演唱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播放了少数民族自创歌曲《松佬姑娘去走坡》,让学生欣赏其中的一些歌词:“走过弯弯的山路……口头西山落”“走过古老的岁月,村寨都应和”“醉红了花一样……心窝”之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这首民歌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其语言诙谐、富有幽默感,句式排列比较紧凑、整齐,将音乐的韵律感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且也使语言的文字美和音乐美凸显出来,更加生动具体,让整个作品与本民族更为贴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3.从腔调艺术教学着手,展示民歌丰富的旋律

在民歌学习中,不管歌词还是曲调,都对演唱者提出了严格要求,演唱者必须要通过腔调进行表达。其中,腔调所表示的是演唱者在对歌曲进行演唱时发出的共鸣腔体,重点是通过调节气息来使声带发生振动,对口腔和嘴唇、牙齿和舌头之间的共同发声部位,以及在腔体中间的声音所形成共鸣的部位来一同构成的。比如,在民歌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明白发声的原理,清楚当音乐旋律以一小部分变化形式所出现的这一现象用专业术语叫作“调”,歌曲发声的过程,其专业术语叫作“腔”,所以,一般将“调”“腔”合起来叫作“腔调”。由于腔调必须要由演唱者通过发声来进行表达,所以它还有另一种称谓叫“唱腔”。在了解了腔调的基本知识之后,笔者向学生引入了桂西北民歌的演唱方式。一般的腔调教学方式有“宽嗓”,同时有一种是运用真声和假声融合交汇的“窄嗓”演唱方式,还有运用额窦高部位进行发声的“甩腔”的演唱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