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错图-石首鱼如何成为消食开胃佳品

海错图-石首鱼如何成为消食开胃佳品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石首春仲而来,其性发散,而干鲞反有取于消食开胃。石首鱼,《字汇》一名“鯼”,考注不解何以为鯼。每年开春时,石首鱼从海南出发,抵达广东,福建,及至辗转到浙江温州、台州、宁波、绍兴,江苏苏州,上海等地时,鱼群数量越来越少。又有人说野鸭头里也有块石头,并指出它是石首鱼变成的。而石首鱼产自夏历二月,性质发散,石首鱼干反而有消食开胃的作用。

海错图-石首鱼如何成为消食开胃佳品

石首

石首鱼就是黄花鱼,又名石头鱼、江鱼,因其头中有块石头而得名。这种鱼生活在海中深水,只在初春时节游到水浅处聚集产卵,这也使得它们容易陷入繁衍危机。

【原文】 石首鱼,一名“春来”,以其来自春也,又名“鯼鱼”。《尔雅翼》曰,“鯼即石首”,合春来之意,则《江赋》所谓“鯼鱼顺时而往还”是也。予尝询渔人以往来之故,曰:“此鱼多聚南海深水中,水深二三十丈。石首将放子,无所依托。是以春时必游入内海,傍岩岸浅处育之。渔人俟其候捕取。”大约放子喜海滨有山泉处,故闽之官井洋,浙之楚门、松门等处多聚焉。每岁交春,发自海南,而粤而闽,至浙之温、台、宁、绍、苏、松〔1〕则渐少矣,交夏水热则仍引退深洋,故浙海渔户有“夏至鱼头散”之说。然闽粤则四季皆有也。

石首鱼,以其首有石也。吾杭〔2〕俗谓之“江鱼”,以其取于江也。越人称为“黄鱼”。闽人呼为“黄瓜鱼”。《尔雅翼》曰:“南人以为鲞。”〔3〕凡海鱼皆可为鲞,而石首得专鲞名者,他鱼之鲞,久则不美,且或宜于此而不宣于彼。惟石首之鲞,到处珍重,愈久愈妙,故得专鲞名。《字汇》“鲞”字注曰:“音‘想’,干鱼腊。”失解,南人以为鲞之说,至于世俗,别有“鲞”字。《字汇》宜注曰“俗同鲞”,但注曰“同鰧”,及查“鰧”,则又曰“同䲍”,再查“䲍”〔4〕字,则音“鸠”,解曰:“海虫,似虾。”义理虽深,而世俗通用之“鲞”字反讳矣。予故备举而辨之。

《本草》谓:“石首干鲞,主消宿食开胃,头中石,主下石淋〔5〕,磨服、烧灰两可。”又谓,野凫头中有石,指为石首鱼所化。愚按,食品多重腊月之物,以其性敛,便于收藏。独石首春仲而来,其性发散,而干鲞反有取于消食开胃。妙用正在乎此,知此则知陈久之益贵也。凡物类但所产之方未必重,而所重常在不产之处,凡物类然。头中石至坚也,反能下石淋者,何哉?不知石质虽坚,而石性仍主消散。或谓曷不竟用其鲞,岂不可下而必用头中之石乎?曰:“此以石攻石之妙,如伏苓之木可治筋、荔枝之核可消疝肿〔6〕类,皆仿佛近之。”至所论野凫头中有石,即谓石首所化,不知箬鱼〔7〕鱼头中皆有小石,恐不能尽化野凫也。

石首鱼,《字汇》一名“鯼”,考注不解何以为鯼。及啖是鱼,玩其头骨,如冰裂纹作棕纹〔8〕交差状,因悟古人取字之意非泛然也。

《石首鱼赞》:海鱼石首,流传不朽。驰名中原,到处皆有。

【注释】

〔1〕温、台、宁、绍、苏、松:分别为今浙江温州、浙江台州、浙江宁波、浙江绍兴、江苏苏州、上海市。1

〔2〕吾杭:作者是杭州人,故称“吾杭”。1

〔3〕鲞(xiǎng):原指剖开后晒干的鱼,后泛指片状腌制食品。1(www.xing528.com)

〔4〕䲍(téng):和鰧(téng)是同一种鱼,即一种白身红尾的海鱼。1

〔5〕石淋:中医语,尿路结石。1

〔6〕疝肿:中医语,体内器官肿胀。1

〔7〕箬鱼:箬叶鱼,即比目鱼。详见本册《箬叶鱼》。1

〔8〕棕纹:纹路分叉交错的棕木纹。作者认为“鯼”的得名与“棕纹”有关。事实上,“鯼”与“稯”“宗”为同源关系,皆有“众多”之义,指石首鱼数量庞大,与赞文中的“到处都有”意义相合。一说“鯼”“橦”“鏦”为同源关系,皆有“尖头细长”之义。1

【译文】 石首鱼,又名春来鱼,这是因为它出现在春天的缘故,还被称为“鯼鱼”。《尔雅翼》记载:“鯼鱼就是石首鱼。”我又联想到“春来”的意思,那么《江赋》中的“鯼鱼顺时而往还”就是在说同一种鱼了。我曾请教渔民,为什么鯼鱼会南北往返,渔民回答说:“这种鱼大多群聚在南海中深达二三十丈的海底。石首鱼要产卵,却没有地方可作依托,于是在春天时游入内海,在岸边水浅处产卵。渔民便在这一时节前来捕鱼。”石首鱼一般喜欢把卵产在海边有山泉的地方,所以福建官井洋,浙江楚门、松门等地多见石首鱼。每年开春时,石首鱼从海南出发,抵达广东,福建,及至辗转到浙江温州、台州、宁波、绍兴,江苏苏州,上海等地时,鱼群数量越来越少。入夏时水温逐渐升高,石首鱼便返回海洋中,所以浙江流传着“到了夏至,鱼儿散去”的谚语。但是在福建和广东,四季都有这种鱼。

石首鱼是因为头上的石块而得名的,杭州人在江里捕获它们,所以又称其为“江鱼”,越人则称它为“黄鱼”,福建人称它为“黄瓜鱼”。《尔雅翼》记载:“南方人会把石首鱼加工成腌鱼干。”其实只要是海鱼,都能做成腌鱼干,但何以石首鱼就成了腌鱼的代名词呢?因为其他鱼做成的腌鱼,放久了味道都会变差,或者一地人爱吃,另一地的人不爱吃。只有用石首鱼做成的腌鱼,在任何地方都大受欢迎,而且放得愈久愈好吃,所以便成了腌鱼的代名词。《字汇》“鲞”字的条目说:“这个字读音与‘想’一致,是腌鱼干。”这是不对的,这只是南方人所认为的“鲞”,而世间还有另一种“鲞”。《字汇》本应注明“通俗的写法是‘鲞’”,却只注明“同‘鰧’”。再去查“鰧”字,又说它同“䲍”,然后去查“䲍”字,却说它的读音同“鸠”,“是一种像虾的海虫”,将它的意思讲明白了,却使通俗写法的“鲞”字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我只好将它们全都列举出来,分别加以辨析。

本草纲目》说:“腌制的石首鱼干可以消食开胃。将其头中的石块磨成粉末或烧成灰服下,可以治疗尿路结石。”又有人说野鸭头里也有块石头,并指出它是石首鱼变成的。据我考证,腊月里出产的食物最为珍贵,这是因为它们性质内敛,便于保存。而石首鱼产自夏历二月,性质发散,石首鱼干反而有消食开胃的作用。这就是石首鱼的奇妙之处,由此越是陈年的石首鱼干越是珍贵。大自然的各种特产,在其出产地往往不被珍视,而珍视它们的地方往往又不出产。石首鱼头里的石头特别坚硬,却能治疗尿结石,这是为什么呢?殊不知,石头虽然质地坚硬,但药性主发散。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石首鱼呢?难道整条鱼不能治石淋病,非得只用那块石头吗?”答案是:“这是以石攻石的妙用啊。就像茯苓枝可以治疗筋伤疾病,荔枝核可以消除疝气肿块一样,因其相似,才会相克。”至于人们所说的,头里有石头的野鸭是石首鱼变成的,难道他们就不知道箬鱼、鱼头中都有小石块吗?它们恐怕不能都变成野鸭吧!

石首鱼,在《字汇》里又叫作“鯼”,我一直无从考证它为什么叫作“鯼”。直到吃过石首鱼,把玩它的头骨,看到上面有冰块裂痕般的纹理像棕纹一样分叉交错着,我才明白古人造字不是随性而为,而是自有其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