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错图》-探索生物多样性,揭示海洋奥秘

《海错图》-探索生物多样性,揭示海洋奥秘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淮河汉皆水,而水莫大于海。所谓“山之所产,海尝兼之”者如此。无怪乎生物多寡,相去悬殊,是以《禹贡》惟以“错”称海物也〔17〕,概可知矣。今予图海错,甲乙鱼虾,丹黄螺贝〔18〕,绘而名,名而赞,赞而考,考而辨,不犹然视海以为可测乎?予图所采,亦取其可见可知者而已,其不及见知者何限哉!〔17〕这里指代《禹贡》中的“厥贡盐,海物惟错”一句,此句的意思是:(青州)进贡食盐布匹,海产丰富。丹黄,颜料,代指绘图。

《海错图》-探索生物多样性,揭示海洋奥秘

【原文】 《中庸〔1〕言:“天地生物不测。”而分言不测之量,独于水而不及山。可知生物之多,山弗如水也明甚。江淮河汉皆水,而水莫大于海。海水浮天而载地,茫乎不知畔岸,浩乎不知津涯。虽丹嶂十寻〔2〕,在天池荡漾中,如拳如豆耳。大哉海乎!允为百谷之王〔3〕,而山何敢与京〔4〕

故凡山之所生,海尝兼之;而海之所产,山则未必有也。何也?今夫山野之中,若虎若豹,若狮若象,若鹿若豕,若若兕〔5〕,若驴若马,若鸡犬,若蛇蝎,若猬若鼠,若禽鸟,若昆虫,若草木,何莫非山之所有乎?而海中鳞介等物多肖之〔6〕。虎鲨变虎,鹿鱼化鹿;鼠鲇诱鼠,牛鱼撩牛;象鱼鼻长,狮鱼腮阔;鹤鱼鹤啄,燕鱼燕形;刺鱼皮猬,鳐鱼翅禽;鱼蝎尾,㹠鱼豕心;海〔7〕肉腴,海豹皮文;海鸡足胼,海驴毛深;海马潮穴,海狗涂行;海蛇如蟒,海蛭若蚓;鲽鱼既侔〔8〕鹣鹣,人鱼犹似猩猩。海树槎枒〔9〕,坚逾山木;海蔬紫碧,味胜山珍。海鬼何如山鬼,鲛人〔10〕确类野人。所谓“山之所产,海尝兼之”者如此。

若夫海之所产,卵胎湿化〔11〕,其类既繁;鳞介毛蜾〔12〕,厥状尤怪。诚有禹鼎〔13〕之所不能图,《益经》〔14〕之所不及载者矣。然此特具体而微者尔。至稽海上伟观,鲤可堂也,鰝可帘也,蚝可阜也,龟可洲也,鼍可城也,鰌脊任舂也,鳌首戴山也,摩竭之鱼吞舟也,善化之蟹大九尺也,北溟之鲲〔15〕不知其几千里也。是岂山中鸟兽所能仿佛其万一者?所谓海之所产,山未必能有者如此。

况乎网起珊瑚,已胜丹砂之赤;而宵行熠耀〔16〕,难侔蚌室之光。山川出云,仅为霖于百里;而潮汐与月盈虚,直与天地相终始也。山与海大小之量何如?无怪乎生物多寡,相去悬殊,是以《禹贡》惟以“错”称海物也〔17〕,概可知矣。夫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今予图海错,甲乙鱼虾,丹黄螺贝〔18〕,绘而名,名而赞,赞而考,考而辨,不犹然视海以为可测乎?曰:“非然也。”予图所采,亦取其可见可知者而已,其不及见知者何限哉!然则博物君子,披阅是图,慎毋曰“燃犀一烛”〔19〕也,谓吾“以蠡测海”也可。

康熙戊寅〔20〕仲夏,闽客聂璜存庵氏题于海疆之钓鳌矶。

《观海赞》:水天一色,万国同春。鱼鳖咸若〔21〕四海荡平。

【注释】

〔1〕《中庸》:选自《礼记》,相传是战国时期子思所著,文章中要求通过“诚”来达到“中庸”这一最高境界。宋代以后从《礼记》中独立出来,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了科举考试的规定书目。《礼记》为战国时期至汉初儒家学者仪礼类文章选集。1

〔2〕丹嶂十寻:几十寻高的赤色山脉。寻,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1

〔3〕百谷之王:代指江海。出自《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能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

〔4〕何敢与京:怎么敢一较高下呢?“京”“争”古音相近,可通。1

〔5〕兕(sì):瑞兽,可辟邪,其形与牛相近,青色,重千斤。1

〔6〕分别详见册一《飞鱼》《寉(hè)鱼》《鼠鲇鱼》《海蛇》《刺鱼》;册二《黄》《燕》《虎鲨》《海豹》《鹿鱼》《海㹠(tùn)》《腽肭脐》《潜牛》;册三《海马》《海铁树》等。作者意在宣扬古代所谓的“化生说”,即一个物种转化成另一个物种;同时还反映了他所自持的海洋无限、海洋至上的观点。今天看来,这些观点都是有违科学事实的。1

〔7〕(huān):马名。1

〔8〕侔(móu):相等,如同。1

〔9〕槎(chá)枒(yá):形容参差错杂。1

〔10〕鲛人: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1(www.xing528.com)

〔11〕卵胎湿化:佛教语,佛教将生物分为“卵胎湿化”四类,即胎生类,如人畜;卵生类,如禽鸟鱼鳖;湿生类,如昆虫;化生类,即无所依托,只能凭借业力而忽然出现的生物,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1

〔12〕鳞介毛蜾(guǒ):作者在本书中把万物分为“羽、毛、鳞、裸、介”五类,即羽鸟类、有毛类、鳞鱼类、无毛类、甲壳类,其中又以鳞类为尊,以龙为长。人类属于裸类,但作为万物之灵,人类不与禽兽并列。蜾,即蜾虫,指身上没有羽毛或鳞甲的虫子,亦泛指无毛的人类或动物,同“裸虫”。1

〔13〕禹鼎:传说大禹治天下,将天下分为九州,并铸造了九只青铜大鼎。鼎上铸刻着当地的山川河流、草木鱼虫等图案。1

〔14〕《益经》:即《山海经》,因相传为夏代伯益所作,故又称《伯益经》,内容多是上古神话故事。及地理风物。伯益,夏代重臣,相传曾助大禹治水。1

〔15〕此句中,鲤堂,出自《续夷坚志》:“宁海昆仑山石落村刘氏,富于财,尝于海滨浮百丈鱼,取骨为梁,构大屋名曰‘鲤堂’。”鰝(hào)帘,虾须帘,《分甘馀话》:“鰝,海中大虾也,长二三丈,游则竖其须,须长数尺,可为帘,故以为名。”蚝阜,蚝山,出自韩愈诗:“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龟洲,神龟变成的岛屿。鼍(tuó)城,出自唐传奇《樊夫人》:“有城如雪,围绕岛上……飞剑刺之,白城一声如霹雳,城遂崩,乃一大白鼍,长十余丈,蜿蜒而毙……”鰌(qiū)脊任舂,用海鰌的脊骨作舂臼,详见册一《海鰌》。鳌首戴山,出自《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摩竭吞舟,详见册二《跨鲨》,出自《异物汇苑》:“吞舟之鱼曰摩竭。”摩竭为跨鲨的别称,亦作“摩伽罗”,为梵语makara的音译,是一种象征神权的巨型海兽。化蟹九尺,出自《汉武洞冥记》:“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北溟鲲,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1

〔16〕宵行熠耀:夜间萤火虫闪着亮光。出自《诗经·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其意为:田地变成鹿场,夜间萤虫闪烁。1

〔17〕这里指代《禹贡》中的“厥贡盐,海物惟错”一句,此句的意思是:(青州)进贡食盐布匹,海产丰富。《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上古九州的山川地形、风土物产等内容。《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的文书档案汇编。1

〔18〕甲乙鱼虾,丹黄螺贝:作者此处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为为鱼虾螺贝排序并绘图。甲乙,排序。丹黄,颜料,代指绘图。1

〔19〕燃犀一烛:燃烧犀牛角来照明。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常人看不见的精物鬼怪,比喻能明察事物、洞察奸邪。1

〔20〕康熙戊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1

〔21〕鱼鳖咸若:鱼鳖称颂海王的统治。咸若,意为称颂帝王教化。出自《尚书·皋陶谟》:“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1

【译文】 《中庸》说:“天地间生物数不胜数。”但下文仅论述水中生物,可知山林走兽的数量远远不如水中生物。长江、淮河、黄河、汉水等虽然也是水域,但是不如大海汪洋磅礴,浑浑无涯。海水托举着大地与天空,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即使是几十寻的高山,置于海天之中,也不过是一拳一豆般渺小的事物罢了,哪里还有高山的气魄呢?这浩瀚无际的江海,区区山岳又怎能与之相比!

正因为如此,但凡山林中生存的生物,往往在海中也有相类似的;而海中的奇特生物,山林中却未必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老虎、豹子、狮子、大象、鹿、野猪、骏马、犀牛、驴、马、鸡犬、蛇蝎、刺猬老鼠、禽鸟、昆虫、草木等等,无一不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但是海中皆有与之相似的生物:虎鲨能化成虎,鹿鱼能化成鹿;鼠鲇诱食老鼠,牛鱼撩拨旱牛;象鱼鼻子也很修长,狮鱼鼻子更是宽阔;鹤鱼长着鹤嘴,燕鱼体形如燕;刺鱼皮模仿刺猬,鳐鱼翅恰似鹞鹰;鱼长着蝎尾,鱼有着猪心;海肉质丰腴,海豹身披豹纹;还有足趾骈连的海鸡,毛发深长的海驴;随潮筑穴的海马,海滩行走的海狗;形似巨蟒的海蛇,貌如蚯蚓的海蛭;鲽鱼与鹣鸟十分相似,人鱼竟然更像猩猩。海中树枝,比山木更加坚硬;海带紫菜,比山珍更加美味。海鬼不知是否像山鬼,鲛人却十分像野人。这就正如我上述所说的“但凡山林中生存的生物,往往在海中也有相类似的”。

再放眼海洋生物,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种类极其繁多;鳞虫、介虫、毛虫、裸虫,形状十分怪异。如此丰富独特的海洋生物,即便是禹鼎和《益经》也无法完全记载下来。上述种种尚且只是体形较小的生物,而海上的雄伟奇观,更是夺人眼球:海鲤鱼骨竟然能够造屋,鰝虾长须竟然能够编成丝帘,蚝贝竟然能够堆积成山,巨龟竟然能够变成海岛,鰌鱼脊骨能够做成捣盆,神鳌将大山戴在头上,摩羯鲸鱼吞没舟船,善于变化的螃蟹竟有九尺长,北溟巨鲲的身体更是不知几千里长。这些雄伟奇观,山中走兽如何能够模仿一分一毫呢?这就正如我上述所说的“海中的奇特生物,山林中却未必存在”。

更何况打捞上来的珊瑚,比丹砂石矿更加红艳;而夜间闪烁于天地间的萤火虫,如何比得上夜明珠的光芒?山川云雾蒸腾,不过在方圆百里积云成雨;潮汐涨落,月圆月缺,却与天地相应和。如此说来,山川和大海究竟孰大孰小呢?山川走兽与海洋生物的数量悬殊,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如此,《禹贡》才使用“错”字来形容海洋生物,“错”字正是“错杂缤纷”的意思,意在形容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捉摸不透。现在我绘制了《海错图》,将各种海洋生物分门别类,画出它们的形状,列出它们的名目,作出恰当的评价,并经过严谨的考证,给予审慎的考辨,这何尝不是把海洋生物视为可测之物呢?不是这样的。我这《海错图》中的生物,也不过是生物界的冰山一角,对于了解海错全貌仍是微不足道!我希望博学之士在阅读本书时,切勿谬赞,说我是以瓢量海也未尝不可。

时年康熙三十七年仲夏,本人闽客聂璜存庵,写于滨海钓鳌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