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打通政企学‘隔阂’,促进产教融合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打通政企学‘隔阂’,促进产教融合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是打通政府、企业、学校之间“隔阂”的重锤,也是建立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基础。而信息交流机制就可以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提供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打通三方关于人才培养的壁垒和围墙,免去企业找不到满意职员而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地。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打通政企学‘隔阂’,促进产教融合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是打通政府、企业、学校之间“隔阂”的重锤,也是建立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基础。

政府、企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机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政府、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同建立一个或者多个产教融合信息交流机制。由政府牵头,将产业与教育纳入机制平台,将各方的信息发布在这个平台上。这样做方便政府宣传教育方针和政策,企业快速寻找职业人才,学校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制订培养方案。利用“互联网+”建立产教融合信息交流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可根据平台发布的信息快速联系对方进行合作商议,至于具体的合作按市场法则进行竞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产教融合是由高质量发展倒逼结果的产物,也是智能制造、工业4.0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这样做有利于激励政府与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更会促进学校提升办学质量。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毕业生首次突破了800万人,根据教育部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就业创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3]。这么多毕业生如何能够一毕业就能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位,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应该考虑的问题,政府、企业、学校作为产教融合链接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共同解决人才“出口”问题,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www.xing528.com)

汤有祥主张在招生前要调查市场,调查市场的本质就是充分了解产业界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从行业变革与产业升级来看,综合性人才与高专业人才更加稀缺,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993年,汤有祥在省教育厅职教处获得一个信息:日语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是1∶17,进而又了解到我国的外资企业中60%是中日合资企业,于是他立即决定创办日语班。这增强了毕业生综合性技能中的外语能力。1997年,北京的三替公司找不到合格的服务员,汤有祥听到这一信息后与三替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每年提供100名星级宾馆服务员,由三替公司推销到各大宾馆。而这种做法正是培养提供了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性人才。除此之外汤有祥创办的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抢占上海滩,与上海的企业界、新闻界建立工作联系网,宣传推广学校的办学理念,扩大学生“出口”通道。据浙江民办教育协会的不完全调查,全省近500所民办中小学,到上海设立办事处的已占到了近三成。许多民办学校都有专人负责收集有关上海的各类信息。

教育集团对整个市场了解的主动性和深度性还是比较高的。但能够从中看到早期与产业界的接触很大部分带有偶然性,并不是花特定的时间从专门的平台做必然的了解。也就是说这仍然属于产教融合1.0版,强调的是校企合作,订单式重点解决的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习难和精准就业等问题。根本上还没有达到教育与产业的真融真合。而信息交流机制就可以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提供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打通三方关于人才培养的壁垒和围墙,免去企业找不到满意职员而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地。只有在了解彼此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产教融合,建立信息交流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