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教融合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产教融合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先后与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和平县工业园管委会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双方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二是传递校企需求信息,形成产教融合的纽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产教融合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1.“产教融合”有利于新的职教体制机制建设

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现有体制机制,有利于打破制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制度性壁垒;有利于广泛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类资源;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对接的积极性,校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教学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作为广东省河源市唯一一所高校和高职院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主动服务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在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完善工学结合长效机制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成立由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河源市科技局、河源市企业家协会、河源市旅游协会、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市华达集团有限公司等涵盖“政、企、行、校”的120多家单位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了以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基础的三级校企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校级理事会设常务理事会和办公室(秘书处),并在各二级学院设置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配置了办公室主任,理事会的运行组织得到了完善。

二是构建理事会长效运行机制。理事会在市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形成了定期的交流和沟通机制,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有效加强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为校企合作办学达成了共识也奠定了基础。学校出台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章程》,明确了理事会的性质、宗旨、机构设置、工作任务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配套出台了《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及《校企合作工作奖励办法(试行)》,构建了基于理事会章程的制度体系。

三是基于理事会的产学研结合。运行组织的完善和制度保障,有效打通了“校、院、专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良性循环通道,以往容易出现的“肠梗阻”现象几乎消失,基本实现了企业与学校顶层设计的对接,企业与二级学院在具体合作项目的对接,企业与专业在操作实施层面的对接,搭建了“政、企、行、校”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建立了较为健全、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学校加强与河源市五县二区工业园管委会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以专业群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服务地方发展。学校先后与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和平县工业园管委会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双方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在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就业、专业建设、员工培训、科技攻关、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工业园管委会根据校企双方合作需求,积极牵线搭桥,努力撮合企业和学校达成合作,为校企合作深度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工业园管委会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2.“产教融合”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服务导向的社会责任培养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内功”修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学校能够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同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项目合作。通过技术服务合作,学校及时获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及时将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引入教学,也有效加强校企信息互通,增强校企互信及深化合作,从而促进产教融合。

一是实施科技特派员机制,主动服务社会。学校立足河源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科技特派员机制,是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的举措之一。出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程序》,明确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条件、服务对象、工作任务与绩效考核,并将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科技特派员是具有扎实的相关技术领域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的教师,被派驻到工业园区、专业村镇、行业协会等,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调研和联络工作。

二是传递校企需求信息,形成产教融合的纽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根据学校专业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企业(单位、园区)技术需求和发展战略,努力促成企业(单位)与学校的有效对接,提出机制建设内容需求、合理建议与方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培养人才。通过推动校企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形式,共建教师研发中心、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工厂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训场所。充分利用各种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学校、企业、工商联、行业协会、工业园区等多方联合,促成建立“整建制”实习基地和行业、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推进跨学校跨专业的“整建制”学生实习和就业,和校企合作进行行业、企业员工短期培训。建设校企(单位)合作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建设或共建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推荐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各类各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根据行业(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区域(工业园区)企业的需求,负责协调校内资源,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科技服务教师团队,通过联络和纽带作用,促成校企合作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企业(行业)技术难题。

三是调研、分析、策划,为政府和学校决策提供依据。特派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单位)生产经营状况,考察企业(单位)技术和人才需求,收集企业产品信息与技术资料,分析、研究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状况,为学校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一手资料。根据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特派员要在充分摸清企业(单位)技术需求基础上,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信息,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资源布局,分析和研究有待攻克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推荐学校有关专业教师与企业一起协同攻关。调查研究地方行业发展状况,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

3.“产教融合”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www.xing528.com)

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做中学、做中教,通过任务明确、组织形式合理、与理论结合紧密的工作(训练)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训导。相对于传统教学,该模式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的学科知识,而是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产教融合可以将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方面的直接经验,如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等,融入高职教育,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见,产教融合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机电类专业的“校企双链、嵌入培养”现代学徒制。学校机电类专业群主动适应模具行业结构优化及新技术、新工艺升级战略要求,与企业实施紧密合作,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形成“校企双链、嵌入培养”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与教学项目相匹配(校企双链);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教学团队,以真实产品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将教学环节嵌入生产流程,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嵌入培养)。

典型案例是学校与金霸建材(河源)有限公司的合作。校企双方于2012年11月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制订了由浅入深的校企合作计划,即一期“顶岗实习”模式、二期金霸班“订单”模式及三期金霸学院“现代学徒制”模式。校企合作建立“厂中校”——金霸建材公司生产车间挂牌“产学研基地”,由金霸建材公司负责管理,并承担学徒指导、顶岗实训全面管理责任,学校派驻专职领队教师,教师同时兼职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利用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通过教室与岗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种螺旋式学习实训实岗育人机制,让学生经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进入与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金霸建材公司将其产品研发、试制、实验中心设在学校,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负责设备投入和运行管理,师生参与产品研发、试制、实验的全过程。

二是餐旅类专业的“内外交替、全岗培训”工读结合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餐旅类专业群逐步形成了“内外交替、全岗培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素质餐旅服务与管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河源餐旅企业深度合作,针对现代服务类专业突出职业岗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要求,以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全岗位真实环境训练为平台(全岗培养),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室、虚拟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的服务与管理岗位虚拟仿真训练与校外岗位训练的交替进行(内外交替),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典型案例是依托东源县万绿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了集学生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旅行社计调人员岗位培训与课程项目教学于一体的“校中厂”——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根据《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合作协议》,设立了“校中厂”管理机构,安排一名专业教师配合企业人员具体负责日常运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实习实训、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方案,共同开发《旅游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教材,并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

三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三层递进、两线贯穿”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逐步形成了“三层递进、两线贯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校企充分联动,将电子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分层,根据能力层次关系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层、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层、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三个递进层次(三层递进),同时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训导,将其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两线贯穿)。

典型案例是学校与龙川县工业园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龙川县工业园是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其电子信息产业资源优势为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及产学研平台。如学校先后与园区龙头企业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合作订单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300多人,企业累计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投入300多万元;学校先后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200多人次,承接科技开发项目“机床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版累时器”等。

4.“产教融合”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养成

在高职教育中,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往往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即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设计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工作任务或教学项目并分配给学生完成。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学结合,要求教师既具备理论知识,也具备生产实践经验。产教融合,可把生产和教学合为一体,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企业技师和专业教师的“双主体”作用,提高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典型案例是学校与企业共建电子创新工作室,依托电子创新工作室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在提升教师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内软硬件和合作企业资源,发挥电子协会、卓越工程师等科技创新小组的积极作用,构建并逐步完善电子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学生选拔与培训体系。从大学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开设了学期项目综合实践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各类课外创新小组科技活动、技能竞赛、项目开发。成功开发“学生宿舍热水水箱监控系统”“网络同步电子时钟”等多个科研项目。通过课内课外有机地相结合,把创新能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