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教融合专业群的内涵

产教融合专业群的内涵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专业群”概念的理解、界定、阐释通常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实施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围绕某个行业的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为企业提供打包式的人才服务,降低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核心论强调对专业群概念的理解包括两个具体层面,一是核心专业的确定,二是群内相关专业的选择。为此,核心或骨干专业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条件。

产教融合专业群的内涵

对于“专业群”概念的理解、界定、阐释通常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实施和实践。检索有关“专业群”的研究文献,专业群的定义有多种表述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专业群是建立在“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

专业群是选择各院校的重点专业或优势专业作为核心或龙头专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

综上意见,我们可以把学者对专业群定义有代表性的表述归纳为相近论、共同论、合力论、核心论。从相关论文引用的频率看,“相近论”认可度比较高,影响面比较广,居主导地位。

相近论强调专业群内各专业行业基础和学科基础的相近性,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或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着眼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延展性。

共同论强调专业群内专业技术基础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的共同性,而且这个专业群是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在实际操作中突出以服务经济社会为目标,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设置专业群;要以核心专业为基础形成专业群特色,并整合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要使专业群的专业设置更有效并丰富学生的职业能力。

合力论认为群内专业可以跨二级类,是否相关并不重要,主要取决于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围绕某个行业的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为企业提供打包式的人才服务,降低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

核心论强调对专业群概念的理解包括两个具体层面,一是核心专业的确定,二是群内相关专业的选择。核心论有“单核心”“双核心”之说,顾名思义,所谓“单核心”就是一个专业群只有一个核心专业,“双核心”即一个专业群有两个核心专业。在实际操作中要求突出专业群发展的优势,具体体现如下: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集群效益;柔性化管理与组织,提高专业适应性;品牌培育与形成,提升竞争力与影响力;外溢效应,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与创新发展。

当然,研究中还有的把专业群视为“教学管理单位”,即“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将专业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再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教学单位。也有的把专业群作为“教学基本单位”,即以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显然,专业群的这两种组织方式都有实际意义,但概念所指的对象和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侧重于资源的组合,后者则希望通过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培养。

笔者认为,专业群是指按照与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对接的原则,由一个或多个核心或骨干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组成,并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教学体系的专业集群。无论如何定义专业群,必须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素。

(一)与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对接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依据

脱离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既没有生存的土壤,也没有存在的价值。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工作要素的联系,“不论哪种成分的职业能力,都是在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要素之间形成的联系”[1]。工作要素由工作的设备、对象、关系组成,工作知识中最基础、最直接的是关于工作要素的知识,因此包含工作要素的工作情境是职业能力成长的环境和基础。这是解释职业教育为什么必须校企合作,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优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职业院校专业群内部的本质联系是相近或相似的工作要素,能否“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衡量标志。“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但“职业联系”并不否认学科知识。(www.xing528.com)

(二)专业群内必须有核心或骨干专业

任何专业群,其内部都必须有一到两个核心或骨干专业,以引领和凝聚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专业群内如果没有核心或骨干专业,就“群龙无首”,无法实现集聚。而集聚性又是专业群最基本的属性,专业群正是通过这种集聚性才得以实现“1+1>2”的效果。为此,核心或骨干专业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条件。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通过立项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如教育部早在2001年在确定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高职院校也开展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随后,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在全国高职院校开展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中职开展实施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这两个建设计划都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专业上,加之在这前后教育部及全国各省市开展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及中职重点专业、精品特色专业建设,各职业院校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精品特色专业,从而为学校专业群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校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或骨干专业,都有专业建设的领头羊,这些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无可厚非。

(三)相关专业的选择是专业群设置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目前,关于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选择有以下不同点。

(1)从基本技能培训与实训资源共享的角度,主张将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组成一个集群。专业群中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方向面向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2)从基础教学以及师资资源共享的角度,主张将学科基础相同或者同一大类的若干专业构建成一个专业群。例如,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可以构建成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在建筑领域中,以数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建设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施工类专业群,以化学水力学学科为基础的暖通空调、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设备类专业群,等等。

(3)从毕业生就业迁移能力、专业与产业适应性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角度,主张专业群的调整和布局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区域内重点发展行业和产业为出发点,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针对其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等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

通过分析专业群定义,我们清晰地看到专业群的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共同的职业领域。共同的职业领域是专业群形成的前提条件。共同的职业领域,意味着专业群能对应经济社会的相关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有服务经济社会的明确目标,也就是说正确地找到了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发展的位置。共同的职业领域是专业群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职业学校来说永远值得珍惜。

(2)共同的专业基础。共同的专业基础是专业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专业基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群内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有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二是群内课程有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三是群内要形成既有共性(共享)又有个性(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四是群内要具备能胜任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五是群内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3)一定的专业数量。专业群追求的是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专业群的组成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何谓“群”?《说文》:“群,辈也。从羊,君声。”又说:“辈,若军发车,百辆为一辈。从车,非声。”《国语·周语》有“兽三为群”之说。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也有“三五成群,高谈嬉笑”。故“三五成群”在我国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可见,一个群要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或同类动物、事物组成。专业群也不例外,一个专业群必须具备三个或三个以上专业或专业方向,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群”。

(4)一定的专业特色。专业特色包括专业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资源特色、师资队伍特色、校企合作特色、教学实践特色等。这些特色越鲜明,专业群的社会吸引力就会越高,运行的活力就会越强,生命力也就越旺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