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区详细规划分类-《旅游策划与规划》简介

旅游区详细规划分类-《旅游策划与规划》简介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强调土地类型划分并控制其使用结构,既能体现旅游发展的特色,又能保护景区的原生性、生态性及可持续性。可见,建立旅游区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由于现有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中的指标体系是参考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设定,对旅游用地要素控制不够,实用性有待加强。

旅游区详细规划分类-《旅游策划与规划》简介

(一)概念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的详细规划包括多种类型,如概念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概念规划是一种战略性规划,最早出现于城市规划领域。随着区域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规划、战略规划开始在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为了避免规划方案无谓的反复并节约成本,概念规划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60年代,概念规划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概念性规划也开始被引入旅游规划中,形成了旅游概念规划。旅游概念性规划是根据对被开发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要素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概念性和前瞻性策划,其要点在于理念、机制、结构及旅游核心项目的时空安排,以作为下一步规划制定和建筑设计的思想指导;概念性旅游规划是借鉴概念性规划的设计理念,对某一旅游地或某一旅游景区进行的纲领性、概要性的谋划,其目的是为制定旅游地长远发展战略提供思路。旅游概念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旅游地历史与现状分析、旅游地发展的驱动力机制分析、旅游地目标定位以及发展目标的实施途径。

对于旅游区而言,概念性详细规划不仅需要分析制定旅游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还需要对实现该目标的实施途径进行详细规划。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

随着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运而生。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强调土地类型划分并控制其使用结构,既能体现旅游发展的特色,又能保护景区的原生性、生态性及可持续性。目前中国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践总结为三种模式:城市控规直接沿用模式;景区修规初步设计模式;旅游渗入的城市控规模式。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意图在用地与空间上的具体深化与落实,以旅游区的重点地段范围为对象,深化规划地段的相关具体控制内容,包括旅游容量、居民容量、景物保护、参观游览、旅游设施、基础工程、土地利用等方面,并确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可见,建立旅游区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由于现有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中的指标体系是参考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设定,对旅游用地要素控制不够,实用性有待加强。因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旅游区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应从7个方面建构风景旅游区控制性详规的指标体系:保护、游赏控制;土地利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设施配套控制;建筑建造控制;景观环境控制;行为活动控制。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法架构应包括阶段任务、控制对象、控制内容、指标体系、用地划分五方面内容,并从六个方面建立了国家森林公园的控制性指标体系:土地使用控制、景观环境控制、建筑建造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基础工程控制、规划时序控制。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比控制性详细规划更为具体和深入,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指导作用更强。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定位、形象规划、项目规划、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游览线路与道路交通规划、资源保护培育与绿化规划、标识系统规划、竖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投资概算和综合效益评估等。

案例2(www.xing528.com)

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概念性详细规划

在一些场合,人们注意到某些历史文化景区主管部门已经完成了详细的物质规划,但其后发现如何实施这些物质规划却遇到了市场定位不准、功能分区不清、场地利用方向不明等问题。京杭大运河是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文化遗产,沿运河城市多在探索如何将运河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道路,但是我们在杭州、无锡、扬州都观察到上述现象,即沿运河两岸完成了控制性或修建性详细规划,有的已经实施完成两侧景观改造、园林建设、土地开发和河道驳岸工程,最后发现他们花费了巨大资金和物力的运河并没有成为原来设想的旅游吸引物。这时人们才感到,他们缺少了一个规划环节:作为旅游区的概念性详细规划,在咨询界人们更多地将这类研究称为景区旅游策划。

无锡古运河段是“开拓最早、保护最好,既是古运河的发源地,又最具原生态文化风貌,是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这是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对6省市,18个城市的古运河进行全线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在完成《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策划》过程中,根据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资源、历史遗存和景观元素,运用“活态博物馆”概念进行实践,提出用“运河活态博物馆”的概念与形式来解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效果颇佳,得到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居民的赞扬。

无锡古运河历史街区静态原样保护地占地44公顷,内有3400多户居民。如果采取静态保护方法,在地处东南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无锡,显然是行不通的。而“运河活态博物馆”在于动态地利用历史街区已有的各种元素,将整个空间内的一切元素都纳入博物馆的内容,将会积极有效地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重目标。汪芳认为,运河活态博物馆是一种文化保存的手段,为了很好地延续街区中的市井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等各种文化,因此强调一切有关的文化记忆(如戏码头、古宅古庙、老厂房、老字号等)等文化遗产应尽可能原真保护和保存,作为文化延续和继承的见证,并体现文化遗产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运河活态博物馆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手段,以最自然、最和谐的方式将历史街区中丰富的文化元素展现在人们面前,通过运河水体、各类遗存为中心形成动态博物展示的各类场所,希望在对古运河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基础上,以各种方式记载、保护和传播运河博大的文化精髓;运河活态博物馆还是一种人物活动的载体,这里是居民的生活场所,强调当地居民是活态博物馆构成要素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自己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他们应该亲自参与和亲自管理,从而延续历史,创造未来。

汪芳建议,在运河活态博物馆中,传统博物馆与之对应的要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博物馆对应于活态博物馆;建筑实体对应于整个街区;藏品组成对应于资源要素;参观线路对应于核廊节点;展品解说对应于产品节事。

规划提出运河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为“一核、三廊、三节点”。“一核”即以清名桥、伯渎桥为中心的两水相交处的景观核心。具有古朴造型的古桥、古运河和伯渎港交汇处形成的宽阔水面、运河水天相接等元素共同构成的景观,是历史街区景观的精华所在。这里汇集三种水上特色景观:东侧是伯渎港内船吧的休闲景观,北侧为枕河人家的水弄堂景观,南侧为两岸杨柳的自然景观

“三廊”即岸上游览的“南长街街廊道”、水上游赏的“古运河水廊道”以及岸上休闲的“南下塘巷廊道”:运河活态博物馆的游线功能分成三个部分,即岸上休闲、岸上游览与水上游赏;根据历史街区中街道与运河的线性空间的特点,将这三个功能落入到三个线性的空间廊道中,“街廊道”依托南长街,通过整合无锡工商业文化、宗教文化、生活文化等资源,创造出传统街区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意向,功能包括传统作坊、博物馆展、古宅往事、深巷旧吧。“巷廊道”依托水弄堂,构建出分布于古运河边上的运河旅馆的线形闲静空间。同时,通过对大量历史建筑的修缮以及沿运河建筑风貌的保持,为游客展现完整历史街区风貌,通过功能更新保持街区生命力,成为“活着的”街区。廊道功能包括运河客栈(Canotel)、曲巷通幽、传统习俗、特色饮食。“水廊道”依托运河水体,是游客进行水上游览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廊道。“水廊道”包括南长街运河段和伯渎港水体,今后可与南跨塘桥北侧运河段结合起来,直至延伸到更远、更大范围的运河段。总的来说,“水廊道”通过复原部分生活场景,提供给游客先前古运河的记忆片断,并将其与现代人生活方式、旅游需求结合起来。廊道功能包括水弄堂文化、水上商业、水上节事、水上竞渡。

“三节点”。节点在进行展示的同时,也作为新的公共空间服务于城市,从而给运河活态博物馆带来与城市舒畅的交流环境。无锡古运河历史街区被清名桥、伯渎桥形成的景观核心划分成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跨塘桥一清名桥段、伯渎桥以东段、清名桥一塘泾桥段;于是形成三个节点,分别统领这三个区域:跨塘桥一清名桥段,归纳于跨塘桥入口节点;清名桥一塘泾桥段,归纳于南水仙庙节点;伯渎桥以东段,则属于伯渎港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