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警戒管理规范:实施与评价

药物警戒管理规范:实施与评价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二)“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评价创新我校“芙蓉花开”课程模型,从横向平面上看,包含了学生认知发展的五大领域;从纵向立体上看,又包含了学科基础、素质拓展、综合发展和个性特长四个层面课程,即结合了课程同心助力学生成长和阶梯育人促进学生发展两方面的建构理念。

药物警戒管理规范:实施与评价

(一)“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实施

落实“五育并举”的基本精神,依据《通州区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试行)》,按照《北京市关于中小学自主安排新课程实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通知》精神,我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创建新型的校本课程,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并有序实施。

第一阶段,融通探索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启动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积极参加市级、区级等各级培训、研修和考察,主动与其他学校建立联系并实地参观、交流和学习。初步建立学校的课程框架,形成各项配套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研究实践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学校形成初步的课程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订。初步编制完成配套课程实施方案,并不断开发创新更多特色课程。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6年3月)。借助专家团队力量,并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广泛动员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带动家长开发相关家长课程,同时还引进推广STEAM课程。

第四阶段,总结与重新创生阶段(2016年3月—2017年12月)。针对以上三个阶段具体任务,对各项目任务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修订与创新、检验与评估及成果的总结与展示。借助寒暑假时间开展假期主题实践活动,学期初进行假期实践活动成果展示。重新创生开发了“芙蓉甜甜屋”烘焙课程、梓璇工作室艺术创作课程、爱“布”释手布艺课程等创新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程内容三级融通

(1)重视国家课程,全面、高效地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多年来,我校积累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和各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处理,针对语文学科,进行主题探索引领,将教学内容开展特色鲜明的校本化整合。如“诗意芙蓉”实践活动集经典吟诵、诗歌朗读、书法绘画展示、剪纸创意等方面进行融合统整,全面、高效地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科内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通整合。我校多方研究论证各学科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对二者进行有机融通整合,使课程充分满足我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将语文学科与“诗文朗诵”“国学吟诵”“诗词赏析”“戏剧课程”等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将数学学科与“神秘空间”等校本课程进行整合。

学科之间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为加强学生的系统思考,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校尝试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高度整合相邻学科或领域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尝试联合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我校曾先后开展了“诗意芙蓉”“道出精彩”“手绘T恤”“绘形绘色”“指间魅力”“芙蓉植物秀”“冷拼达人赛”等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将多学科的国家课程进行融合统整,实现跨学科学习。

(2)对地方课程分解整合,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融合

我校根据区统一安排,在一至五年级中,每年级每学期安排13课时的市级地方课程,用于完成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爱北京等课程;每周安排一节区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用于开设区级地方课程和我校校本课程。

2.课程资源优化整合

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支撑。开发并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又一重要方面。我校以“芙蓉花开,多元融通”为课程观,由从知识的角度理解课程转变为从学习研究者的角度开发课程。我们关注到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

学校资源的整合。我校作为通州本土新建校,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具备非常丰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硬件设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搭建了四大DIY创作平台(“芙蓉甜甜屋”、“梓璇工作室”、“指尖魅力”教室、爱“布”释手布艺工作室)和STEAM课程作为我校融通课程建设理念的有效载体,开展多学科的跨界整合与融通,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放飞师生创客梦想。

社会资源的引进。学校的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有限空间里,还应扩展至社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学校多次邀请科研单位、专业团体、高等院校的专家为学生成长提供智力支持,让学生与名家面对面的交流,启迪学生智慧,并且通过“高参小”项目与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资源,让学生视野超越学校围墙,享受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

家长资源的开发。家长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我校充分挖掘和开发家长资源,先后开展了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和生活服务等五大主题家长论坛,让全校师生享受了数百位家长的教育智慧,学校陆续为数百位家长颁发了“学生成长导师”证书。班级和家庭都是学校的“课程场”,学校利用寒暑假开展暑假主题实践活动,让家长指导学生假期生活,在学期初的实践活动展示周让家长亲临现场,与学生共同参与。

(二)“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评价创新

我校“芙蓉花开”课程模型,从横向平面上看,包含了学生认知发展的五大领域;从纵向立体上看,又包含了学科基础、素质拓展、综合发展和个性特长四个层面课程,即结合了课程同心助力学生成长和阶梯育人促进学生发展两方面的建构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学校不同的课程性质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评价。我们重视量化评价,比如分数评价,也重视着眼于发展的弹性的评价,因为弹性评价更能打动学生柔软的心肠。(www.xing528.com)

1.基础性课程的评价

(1)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评估。

(2)学校课程管理核心部门教务处进行周期性评价。

(3)教师自查诊断,及时性评价。

(4)进一步完善学校对基础课程的评价制度,关注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2.拓展性课程的评价

(1)课程目标及内容评价以“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完整性”为依据。考核形式以作品、作业、学习体会(收获)、展览、表演等形式呈现。

(2)考核形式由学生问卷、授课教师自评和课程领导小组综合评价为主,考核采用阶段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由课程领导小组进行课堂调研,所有授课资料都是考核内容。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评价是否合理。

(3)规范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使用,将拓展课程的成果充实到成长册中,并不断完善。

3.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的评价

(1)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2)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形式。

(3)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记录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足迹

(4)学生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

(5)坚持激励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元化原则。

【注释】

[1]王琼.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段俊霞.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孟万金.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