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名称: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学校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参赛队员:沈颖芝、汶瑛、刘玉潇、刘婷指导老师:丁志山、黄燕芬顾红雅:大家应该比较关心这两支队伍是怎么选出来的,所以在点评之前,先请大赛委员会主任乔守怡教授向大家说明一下。第一个课题是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两位学生的汇报思路顺畅,结论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已经有三种中药对于PM2.5造成的肺损伤有帮助,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做第四种药?

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项目名称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学校名称:浙江中医大学

参赛队员:沈颖芝、汶瑛、刘玉潇、刘婷

指导老师:丁志山、黄燕芬

顾红雅:大家应该比较关心这两支队伍是怎么选出来的,所以在点评之前,先请大赛委员会主任乔守怡教授向大家说明一下。

乔守怡:刚刚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的顾红雅教授,她是全国知名的进化遗传学专家。我们在遴选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两支队伍得的是什么奖,我们只是根据题目选择了看上去比较有趣的项目。我们选择的第一支队伍的研究内容不仅和细胞分子有关,而且涉及中医药的影响与作用;而另外一支队伍的选题较宏观。我们只是提了些建议,最后的决定权在台上的三位点评专家手里。

刚刚主持会议的组长是北京大学的顾红雅教授,在顾红雅教授旁边的是南京大学的校长助理陈建群教授,另一位是复旦大学吴晓晖教授。这三位教授在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里非常有名,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一代和中年一代的学术骨干,欢迎他们三位对两支队伍进行点评。同时,今天不是像昨天那样打分,而是对两支竞赛队伍进行评价,非常考验三位教授的水平。

顾红雅:谢谢乔老师!我们昨天晚上选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队伍是来自哪个学校的,我们是根据综合条件选出来的,相信大家听完乔老师的介绍之后也明白整个筛选的过程了。下面请两位教授点评。

吴晓晖:我先来讲几句。第一个课题是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两位学生的汇报思路顺畅,结论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我的理解是,这个课题首先讲的是用白及处理空气污染物提取液致肺损伤的动物和细胞模型,发现白及对各种损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接着,通过检测处理前后一些与炎症有关的因子,发现其功能有一定的变化,由此推测白及可能通过影响炎症通路带来抑制损伤。总体上,这个课题的框架和选题都比较好。一方面,因为现在大家对PM2.5非常关注,前天我们刚到杭州的时候,就面临比较严重的污染,当然这里并不只有PM2.5;另一方面,中药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非常支持,刚颁布了《中医药法》。

讲完好话之后,我来讲一下不足或者是可以提高的地方。

第一,沟通的技巧。沟通的目的有两个:一要让不懂你专业的人能够知道你在做什么,认识到你工作的重要性;二要让不懂你专业的人觉得你的实验设计和研究计划是有道理的。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课题都有一定的欠缺。我举几个例子。你们在实验计划中说要用醇提物和多糖这两个组分再加一个复方,使用这些东西的理由是什么?这在前面的陈述中并没有涉及。另外,背景介绍中你们讲了三种药:葛根黄芪还有一个(我)一下子没记住,突然话锋一转,变成讲白及,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已经有三种中药对于PM2.5造成的肺损伤有帮助,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做第四种药?你们有什么理由认为第四种药要比前面三种药好?还有,你们选了很多细胞因子,但没有交代为什么选细胞因子,也没有交代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或者肺损伤中有什么已知的作用。普通听众不知道你们为什么选这些细胞因子,即使是同行也不能完全认可你们选这些是有理由的。这里应该做一些补充说明。沟通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听众注意力的技巧。比如说,在讲到用污染的粗提物来处理小鼠时,你们说接受处理的造模组组织有黑点,给药以后黑点减少。那两个图一眼看去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应该有一些辅助措施,比如用箭头把黑点标出来。又比如后面一张包含所有细胞因子的数据图是非常复杂的,你们虽然画了两个箭头去帮助大家了解这个趋势,但一下子理解你们的判断还是很困难。这时候可以做动画,一开始的时候造模组的表达量多高,只出现一部分数据,然后干预组有多少下降,再出现另一部分数据。这容易帮助大家理解。你们的数据圆的标签也很小,我坐在台上都看不清,坐在下边的老师和同学就更难看清楚。这是第一大方面——沟通的问题。

第二,实验的可重复性。我对我课题组学生的一个非常基础的要求是必须把所有的实验记录写清楚。写清楚的衡量标准,不是让记录者当时能记住要干吗,而是要让他在五年或者十年以后,或者让别人在五年或者十年以后来看实验记录时,还能知道记录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设计实验的、怎么获得实验数据的、拿到实验数据以后又是怎么解释的。这是非常考验实验记录者的功底的。我课题组低年级研究生做的实验记录合格的不多,高年级研究生也不全是合格的。一般而言,实验记录合格的研究生往往研究进展比较好。当然,这并不是因果关系。对于你们的讲述,包括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翻阅你们的实验报告,我觉得里面有几条记录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说使用的各种实验动物数量,在实验计划中有记录,但是在实验报告里没有记录,这点应该交代。再如动物的年龄及使用的一些数据统计方法,这些在今天的讲述中以及在实验报告中出现得不够甚至完全缺少。这样给别人重复你们的实验结果或理解你们的实验记录会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下结论,或者说准确描述各种概念的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过头的话不讲,当然,有疑问时尤其要谨慎。我从你们的讲述中挑了几个例子,也不一定是错的,但至少我觉得不够严谨。比如说,题目叫PM2.5(细颗粒物),但你们使用的是滤网剪下来后水煮出来的物质,严格来说肯定不只是PM2.5,对不对?(www.xing528.com)

学生1: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收集PM2.5的时候是用专门的大气细颗粒物采样器采集的,机器里面有个切割器,能够控制流量,能够保证我们收集到的是PM2.5。

吴晓晖: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讲述中应该强调,否则我粗一看就理解为收集的是各种大气污染物。与PM2.5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你们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地采集的PM2.5?比如说,我们前天来杭州遇到空气污染时采集的PM2.5和你们研究时采集的PM2.5组分是不是一样?造成的损害是不是可以重复?如果你们的实验设计不能做到这么精细,那么在下结论的时候就要小心。再一个是关于细胞因子的保护作用。你们检测的都是与炎症有关的因子。在肺损伤中会出现炎症,大部分人认为消炎对肺会有保护作用,但是你们的数据没有严格证明这一点。你们讲的是用污染物(给动物)滴鼻以后会有肺损伤,加了药之后肺损伤减少,同时炎症因子有一些变化。但是,你们不能说一定是通过炎症因子的变化来改善肺损伤的,对吧?你们不一定能在研究报告里提出其他途径,但是下结论的时候要留有余地,可以说是“很可能通过这个途径”。研究报告中不要轻易地认定因果关系。如果想让别人相信存在因果关系,在背景介绍里面要多做一些铺垫,让别人以后更容易接受。

总体来说,这个报告反映了课题组在过去若干个月里的辛苦工作,获得的很多数据很有价值。但是要注意,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是“细节是魔鬼”,另一句话是“通往地狱的路经常是用美好的愿望铺就的”。在科研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想象的跟最后看到的或实际发生的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下结论时一定要非常谨慎。好了,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陈建群:吴老师做了非常详细的点评。我想讲的是,第一,这个题目从选题上讲,一个亮点是PM2.5,这是大家(目前)关注的话题;第二个是我们的中医中药。现在我们越来越关心中医中药,在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去研究中医中药,去关注PM2.5,我觉得这个选题非常好。第二,这个题目的难度大学生应该是可以把控的。到底应该选什么程度的题目,一直是让人纠结的。你们应该可以看到,有些题目对大学生来说是难以掌控的,需要若干年研究经验才能够做好,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生命科学的竞赛,选一个适合的题目,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投入进去,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也能通过科研训练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科研的科学思维、团队合作等。这是我们大赛的初衷,所以说这个题目从难度上来说是适合的。那么在具体的内容上,刚才吴老师做了很多评说,我就不多说了。我就想说像这样的一个题目,我还是希望最终结论能回到我们传统的中医中药上来。比如说,在前面的综述中,你们讲到白及对肺有一系列好处,那你们的结论能不能回到中医理论上来,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与哪些中医理论是吻合的,或者哪些结果可以对某个中医理论有提升作用。我没听到这些内容。

学生1:老师,我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您说的正好是本课题的一个创新点。我们(的研究)结合了中医理论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治未病;另一个是既病未变。我们做了预防和治疗两种(方案),由于白及是一种传统的经典的肺部用药,所以我们最后选择了这个课题。

陈建群:你们最终研究出来的结论怎么回到中医上面的?比如传统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

学生1:我们的研究分为预保护和治疗阶段。预保护相当于预防,证明了它(指白及)是通过抗炎起到护肺的作用,预保护正好吻合了治未病的理念。造模之后肺就已经受到了损伤,然后进行药物干预,有了缓解的作用,就相当于既病未变。

学生2:我可以稍微补充一下。白及是中医应用了很多年的临床药物,每个中医方子中白及都有一定的剂量要求,我们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换算方子的剂量得到相应的药物浓度。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体现了中医对我们实验的指导作用。然后反过来说,中药的药效成分尚不明确,相比西医,西医的药效成分和剂量都是明确的,如果我们开展这样的一个实验,用具体的实验研究来明确中药的药效成分,也给中医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依据。

陈建群:好,谢谢!还有一点很小的问题,你们采集到PM2.5之后,怎么给药?多少剂量会对生物造成伤害?是急性伤害还是慢性伤害?这些你们在文章里面都没有详述。尽管你们讲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七天给药,实际上这里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给法不一样,浓度不一样,最终导致的伤害就不一样,你们用白及进行干预的话,最终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对于这些该如何去设计,我觉得值得思考。

学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的点评!

顾红雅:谢谢你们!我们点评得比较细致,其实不光是针对他们这个项目,刚才两位老师指出的都是共识性的问题、比较普遍的问题,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看看自己的项目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