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校课程团队构建成果

跨校课程团队构建成果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技术与职业教育水平差距大,使每个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要求存在差异,无法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政府没有出台强有力的引导政策,没有鼓励或促进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为了提升课程的质量,一定要组建跨校的课程建设团队,取长补短,共同投入资源,吸引企业专家参与,从岗位能力分析开始,逐步提升研究质量,建设高水平的创客课程。

跨校课程团队构建成果

课程建设的通行做法是各自为政。因为各学校的研究基础薄弱,尽管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建设课程,但真正有价值、能共享的课程并不多。高职院校为什么不愿意走出校门,与兄弟院校或企业合作?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面向行业企业的教育。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技术与职业教育水平差距大,使每个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要求存在差异,无法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政绩观的影响。课程开发的成果比较显性,是计入双一流、双高、示范校的评审指标,谁都不愿意放弃主导权。三是政策引导不够。政府没有出台强有力的引导政策,没有鼓励或促进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四是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师培养的一个手段,通过课程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把课程建设作为练兵场。种种因素造成许多教师常年忙于编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分配到教学上的精力严重不足。

但教育之间应该存在共通性。发达如深圳,欠发达如银川,其机械制造专业的车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应该是共通的。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宁夏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车工操作课程的要求应该基本一致。否则全国1 000多所职业院校,其教学行为如何规范,其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拿着某个学校的课程单,就应该能大致评价这个学校的学生学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能力。

人才需求调研是一项技术性极强,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工作,这是个别院校,甚至个别省份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难以承担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分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职业能力的理论与描述技术等问题有深厚的研究,但现阶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所有的专业调研与岗位任务分析,大多是网络调研,通过百度下载,相互借鉴,很少有原创性的岗位任务分析文章。(www.xing528.com)

为了提升课程的质量,一定要组建跨校的课程建设团队,取长补短,共同投入资源,吸引企业专家参与,从岗位能力分析开始,逐步提升研究质量,建设高水平的创客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