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成果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实施等概念混用的情况时常出现,不利于实践领域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由此,两种不同语境下的校本课程在理念、思考、实践等方面都出现了冲突。然而,在学校教育中校本课程还有更深的意蕴。当前,许多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难以涵盖校本课程实践的全程。笔者通过实践研究认为,基础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践可以统称为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成果

当前学界及学校教育领域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校本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基于不同切入点的界定。校本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实施等概念混用的情况时常出现,不利于实践领域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基于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整体性实践变革,通过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分析,认为应该以校本课程建设来涵盖基础教育课程实践。

(一)课程

“课程”一词,据考证,在我国最早见于唐代孔颖达对《诗经·小雅》的注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代的朱熹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的观点后,“课程”才有了词源的意义。朱熹虽然没有对课程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意思清楚,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英语中,课程一词为curriculum,源自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一般公认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在教育研究领域,关于课程的定义很多,有计划说、经验说、预期学习结果说、经验-预期学习结果综合说、媒体说、经验活动说等。当下的主流观点主要是学科说、进程说和教学内容说三个:课程是学科知识的总和,如学校教育当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就是课程;课程是学习进程、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受教育的历程;课程是教学互动过程中的经验,指向课堂教学本身,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经历。

按学校教育的具体境遇来说,笔者比较认可小莫里兹·约翰逊的观点: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序列。这一概念也并非完美无缺,如强调了结构化序列,但是忽视了过程实践本身;是静态的课程观,而非动态的课程观;强调了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价值等等。当然,对课程的探讨是无止境的,在新的变化中也将生成新的认识,我们难以穷尽,但不影响我们进行其他具体层面的课程问题的讨论。这也是课程研究的学术魅力所在。

(二)校本课程

在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话语体系中,校本课程是一个很普遍的名词,然而也是一个复杂的名词,众说纷纭,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或话语背景下有不同的诠释,难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正如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在西文的课程文献中,校本课程方面的几位一流作者在其著述中从未使用过‘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一词,只有极少数的作者在极少数的文章中才会偶尔极不规范地提到‘校本课程’”。[1]

本书中,笔者比较推崇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这一定义说明校本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能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且起到补充作用的课程。由此,本书中出现的“校本课程”一词,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www.xing528.com)

(三)校本课程开发

事实上,从文献分析的情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操作领域中使用较多的学术名词或学术概念,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从本课题研究出发,需要搞明白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两者概念的区别,虽然在国外的众多文献中,两者是同一概念。崔允漷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釆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3],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吴刚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订、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4]。在此基础上,吴刚平教授进一步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两类: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校本的课程开发”。

从概念的比较分析来看,“校本课程”强调的是课程类型,强调课程开发的结果;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与“校本课程”不同,它是对“校本课程”概念的纵向延伸,强调的是课程开发动态的、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除此之外,研究的问题可以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目的、意义、理念、开发原则、开发程序、开发方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由此逐步形成某个课程的专业活动。虽然不同的学校、个体或群体对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笔者主要从校本课程的活动过程与校本课程的结果进行研究。

(四)校本课程建设

我国的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显然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虽然有明确的课程要求,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下,校本课程的处境十分尴尬,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却不重要。在国家课程主导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自主权,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群体也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由此,两种不同语境下的校本课程在理念、思考、实践等方面都出现了冲突。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都属于校本课程实践的核心领域。所谓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也就是成型的校本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然而,在学校教育中校本课程还有更深的意蕴。当前,许多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难以涵盖校本课程实践的全程。笔者通过实践研究认为,基础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践可以统称为校本课程建设。它包括校本课程愿景、校本课程发展规划、校本课程管理与领导、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评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