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建设: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建设: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十多年来的探索,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基础上,笔者将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嬗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次,品牌校本课程的出现。有的学校名义上有校本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虚化了。针对出现的校本课程粗糙及不适应等问题,指导学校再度开发,聚焦校本课程纲要研制、方案设计及校本课程常态化开设操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的制定。

校本课程建设: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纵观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十多年来的探索,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基础上,笔者将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嬗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阶段

自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以来,2001年思明区成为全国首批校本课程改革实验区,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序幕。从区域层面上来看,为发展学校校本课程,思明区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如下:(1)下发校本课程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学校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规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要求,包括原则、程序、思路、理念等。(2)考察学习其他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经验。(3)学校实践层面,每所学校均开发一至几门校本课程,并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校本课程纲要进行指导完善。(4)组织高密度的现场研讨。区教研部门结合各个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组织密集的现场研讨活动,加强学校之间校本课程开发的交流与联系,相互取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个时期,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开展得轰轰烈烈,至少在面上是这样。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不是坐而论道”。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分化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热度开始降温了。在这个时期,区域校本课程呈现出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发展变化。

首先,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渐趋消失。通过调研发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1)临时性开发。课程由个别老师临时开发,单枪匹马干一阵,一段时间之后成了过眼烟云,没有团队,没有持续力。(2)浅表性开发。很多课程不适合学生,在实施层面上难以操作。(3)没有资源,尤其是缺乏师资资源,教师专业力量不足。

其次,品牌校本课程的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诞生了一批校本课程,越做越好,后来成了学校的品牌,如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的《闽南音乐》、何厝小学的《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调整阶段(www.xing528.com)

针对以上校本课程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区教研部门组织了区域总结、调研、梳理与调整。在调研中发现,学校与学校之间,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出现分化。有的学校实施步骤越来越正常化、越来越成熟。有的学校名义上有校本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虚化了。有的学校甚至把校本课程建设归零了,没有课程可实施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一是各级教研部门没有建立起支持平台体系。二是校本课程往往成为校长课程,校长走了,这门课程就寿终正寝了。三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决定权多在学校,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决定权多在教师,多数校本课程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科拓展类课程。四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技术还有待提升。五是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评价导向影响大。

教研部门为了解决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1)将校本课程纳入区小学教学优质奖评价指标中。通过学校综合评价,推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探索,激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2)进行区域主体研讨。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闽南文化、经典阅读、集邮、书香校园等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推动形成几个过硬的校本课程品牌,引导学校持续深入开发。(3)指导学校再度开发。针对出现的校本课程粗糙及不适应等问题,指导学校再度开发,聚焦校本课程纲要研制、方案设计及校本课程常态化开设操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的制定。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冲击阶段

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也逐步深入学校教育的常态工作当中。但从更深层次来说,我们所期待的通过改变学校课程来改变学校教育的愿景并没有实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减弱,呈现出了被冲击淡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课程政策层面上,各种写字、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被要求进入学校课程计划中,占用了学校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压缩了学校的课时安排,导致了校本课程实施空间的缩小。

第二,从课程改革主体来看,校本课程虽然成为多数教育者的日常话语,但是他们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并没有深化,还停留在浅层次上。校本课程建设因此没有办法进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在考试评价和课程政策的双重冲击下,校本课程成了被抛弃的对象。

第三,从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来看,虽然多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意识到了校本课程建设很重要,但是在整体教育机制中缺失了保障体系,没有打开制度的空间和专业支持的系统,从而导致校本课程改革的成效无法深化,无法获得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也无法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日常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