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棕地再生:绿色基础设施的兴起与发展

棕地再生:绿色基础设施的兴起与发展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公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浪潮的推动,棕地治理、棕地改造、棕地更新、棕地修复、棕地再生等相关的研究和改造项目不断发展。“棕地再生与健康城市”这一议题不断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国正面临着后工业化棕地污染的用地挑战,健康并富有创意的棕地再生对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棕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实践和研究。

棕地再生:绿色基础设施的兴起与发展

1.国外棕地再生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工业区的衰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棕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问题。

随着公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浪潮的推动,棕地治理、棕地改造、棕地更新、棕地修复、棕地再生等相关的研究和改造项目不断发展。不同于棕地“治理”“改造”“修复”等词,棕地“修复”强调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生态修复等手段和方法,去除棕地中的污染,使其恢复到受污染之前状态或是可再利用的状态;棕地“再生”侧重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景观设计等方法,让场地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赋予场地新的土地利用用途和价值。

20世纪8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欧美国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棕地再利用的项目,将城市中的棕地改造成为绿地。据统计,1988—1993年,英国近19%的棕地改造成为绿地。[12]英国政府推行的棕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量的棕地被确定为可再利用的土地。英国政府于1998年制定目标,截至2008年,60%的新建住房或是已有住宅翻新需在棕地上进行,这个目标于2000年就已实现。[13]据统计,截至2007年,美国有40万~100万片/块棕地,其中约1300块棕地受到严重污染。美国环保署于1995年发布《棕地行动议程》[14](Brownfield Action Agenda),借此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鼓励私人投资者进入棕地再开发领域;此外,各级政府开展自主清理计划实施对棕地的清理。20世纪末,面临衰退的鲁尔区遗留的大量工业废弃地,德国政府通过推进国际建筑展等大型区域复兴战略,既保护了当地的工业遗产,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棕地复兴提供很好的借鉴。(www.xing528.com)

2.国内棕地再生

2016年,国内召开了两场重要的关于棕地的会议:一场是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棕地再生和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另一场是“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暨首届中国棕地污染与环境治理大会”(Clean up Conference in China 2016)。“棕地再生与健康城市”这一议题不断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棕地再生和生态修复国际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技术与环境中心及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联合主办,国内外学者及业界200余名同仁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聚焦于中国的棕地问题及后工业景观,对中外棕地的概况与再生过程的区别、棕地再生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学科之间系统合作路径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后者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修复网和澳大利亚环境污染评估与修复联合研究中心(CRC CARE)、纽卡斯尔大学全球环境修复中心(GCER,UON)联合主办,以“中国棕地污染和环境治理”为主题,致力于推动中国棕地治理与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开展。中国正面临着后工业化棕地污染的用地挑战,健康并富有创意的棕地再生对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棕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实践和研究。最早的较为成功的棕地景观再生实践的是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它是在被废弃的、污染的原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的,岐江公园设计过程中对工业设施采取自然的态度,即保留、更新和再利用,通过视觉与空间的体验传达足下的文化、野草之美和人性之真,倡导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追求时间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2010年世博中心绿地定位研究案例中,通过工业棕地生态修复和工业遗产利用途径,既可满足大型会展的需求,同时为城市创建了一个可持续的景观。[15]杨锐指出“垃圾围城”是世界上大多城市面临的困境,认为景观学应扮演重要角色,积极挖掘垃圾废弃地的开发潜质,使垃圾填埋场所更好地融入城市之中,实现从垃圾废弃地到绿色空间的蜕变。针对当前垃圾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景观优先、生态整合的策略,利用南京城郊某军用机场搬迁的契机,提出将“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体系融入“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的构想,为未来城镇化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朱育帆在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厂封场处理与生态恢复工程方案中,从跨学科合作中的风景园林角度出发,不单单将垃圾填埋场作为环境工程改造的对象,还将其作为生态恢复的物质依托,利用大地艺术手法将环境工程设施和园林景观设施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布局,提出工程技术、生态恢复和艺术效果相融合的理念。[16]王向荣指出将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公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还可以联系城市内被工业隔离的区域,同时可以承担绿地的功能,满足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