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之批评-《四书研究》第六章成果

《孟子》之批评-《四书研究》第六章成果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子思于“率性为道”之论,尚未提示及此,孟子则已确实而表明之。而孟子则特指出富有客观伸缩性之义,于以补救其弱点。然而孟子则一面采取之以济孔子学说之穷。而此果为孟子之真意,则又无以解于四端扩充说之反为多事。然而孔子则否认之。因而由孔子之教义言之,则此自当列入下乘之数。要之孟子之伦理政治与其他之思想,将包含于儒教中之一切思想,概归宿达于善恶行为而止,此为充分表明儒教之真面目。

《孟子》之批评-《四书研究》第六章成果

孟子伦理政治思想,导源于孔子、子思,而出自其一身之独创者,亦颇不少。故由某种意义言,可视为进步,由另一种意义言,亦不无邻于反恶之处。今姑就其学说中长短之重要者,略一言之。先论所长。

第一,其性善论中之四端扩充说,与今日之实现说为一致。即人性本具道德完成显著之四端,而扩充之则为仁义礼智,简言之则为仁义完成之德。此明为一种人格实现说。而子思于“率性为道”之论,尚未提示及此,孟子则已确实而表明之。

第二,为仁义并称论。何故“仁义并称论”为孟子伦理说之所长?此由孔子伦理基础之仁,动辄以客观条件之未备,致有陷于误解之虞。而孟子则特指出富有客观伸缩性之义,于以补救其弱点。但此仁义并立论,颇似将孔子之思想而改恶者。以其为直觉说之基础也。何则,依直觉说,则仁义矛盾之际,将苦无法解决故也。然而孟子则一面采取之以济孔子学说之穷。

第三,政治思想之王道论,为其特出之见解。何则,孔子之教,动辄陷于纯然道德至上主义,而忽视功利经济的实施,孟子则一面高唱究竟理想之王道,而又重视其养生送死手段之一面,此则所以调和道德、经济之问题,不能不为孟子之卓见。

次再就其学说之所短者,摘示一二。(www.xing528.com)

第一,则性善说明明有思想矛盾之存在。盖性善说为直觉说与实现说两种思想之揉合,而均之为不澈底。即直觉说为“性善”、反“孩提知爱,稍长知敬”之一面,总之为先天良心说。而此果为孟子之真意,则又无以解于四端扩充说之反为多事。然而彼则一面主张先天良心说,而于他方又主张实现说(扩充说)者也。谓非主张之不澈底而何?

第二,主张仁义并立论而有陷于目的论之形式。即孟子立于直觉说方面,而唱仁义之并立,一面则于仁义抵触之时机,又显示其弃小义而取大义,及弃义而取仁之思想。例之其论舜父瞽瞍犯法,以为舜于其时惟有“背父而逃,遵海滨而处”之一法,其明证也。由仁义并立论,则此不能不谓为至当。盖孝(仁)则不薄于所亲,而尊一王之法(义),亦为对国之要道也。然而孟子则已弃义而取仁(孝)矣。此则由仁义之价值批判而来,而为转入目的论之明证也。

第三,为民主主义之提倡。此由理论言之,决不能为有误。何则,此思想不只为中国古代思想之复活,即其利用天命说于政治时,其理由亦不外是。然而孔子则否认之。因而由孔子之教义言之,则此自当列入下乘之数。

要之孟子之伦理政治与其他之思想,将包含于儒教中之一切思想,概归宿达于善恶行为而止,此为充分表明儒教之真面目。故原始儒教之发达,兴于三代而实则结实于孟子者也。至如宋儒之说,则兴春秋之儒教大异其旨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