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第2辑:汉、法简报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第2辑:汉、法简报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坛将陆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发表学术报告,是国内唯一以国际政治经济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为主题、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学术论坛。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北外冠名讲席教授丁一凡主持了活动。顾山大使的此次演讲也是“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第一讲。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2015年10月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第2辑:汉、法简报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Séminaire francophone)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国别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由丁一凡教授主持。论坛将陆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发表学术报告,是国内唯一以国际政治经济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为主题、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学术论坛。

●第一讲(2015年10月9日)

中法关系及其在中欧关系中的引领作用

2015年10月9日下午3时,法国驻华大使顾山阁下(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应邀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并在校图书馆四层报告厅发表了题为《中法关系及其在中欧关系中的引领作用》的演讲。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北外冠名讲席教授丁一凡主持了活动。

顾山大使在演讲中介绍了法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良好发展前景,同时回顾了自路易十四、启蒙运动、拿破仑以来源远流长的中法关系。他指出,相似的历史经历和境遇,为两国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基础。法国历来十分注重对中国的深入研究,而新中国的多位领导人也有过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珍贵经历。1964年,戴高乐将军决定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使法国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并在当时两级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开启了多极世界,使国际格局更为多元、精彩。近年来,两国之间交往日趋频繁,规模层次不断提升。1997年,法国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2001年,中法建立战略对话,高层领导频繁互访。2013年和2014年,两国高级别经济金融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全面展开。

大使强调,中法两国都主张外交独立和建立多极世界,两国逐渐建立了政治互信、互利双赢的双边关系,在尖端技术方面有多项联合项目,并进行中法第三方合作、注重人文交流,堪称中欧关系中的典范。

演讲后,大使同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我校师生、校友,来自外交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的法语界人士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城市学院、首都经贸大学等其他院校的师生在现场共同聆听了大使阁下的演讲。

顾山大使的此次演讲也是“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第一讲。该论坛是北外法语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国别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由丁一凡教授主持。论坛将陆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发表学术报告,是国内唯一以国际政治经济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为主题、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学术论坛。

●第二讲(2015年10月14日)

乌克兰危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5年10月14日下午4时,欧洲亚洲研究所(Institut européen des Etudes asiatiques)所长戴维德·傅凯(David Fouquet)先生做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在校图书馆四层学术研讨厅发表了题为“乌克兰危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的演讲。北外冠名讲席教授、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主任丁一凡教授主持了报告会。(www.xing528.com)

戴维德·傅凯先生首先回顾了欧洲几十年来地区一体化的情况。他认为,乌克兰危机不仅仅是地区性问题,也是地缘政治问题,对世界不同的地区都有影响。他向听众们介绍了乌克兰独立至今的历史,并详细阐述了乌克兰处理与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随后,他分析了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国家的影响。戴维德·傅凯先生衷心希望亚欧人民能携起手来共克危机,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和平世界。

第三讲(2015年10月26日)

法国当代文学的非现时性与独特性

2015年10月26日上午10时,国际比较文学学会荣誉会长让·贝西埃(Jean Bessière)教授应邀做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发表了题为《法国当代文学的非现时性与独特性》(Inacualité et originalité de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contemporaine)的报告。北外法语系主任车琳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贝西埃教授认为当代法国文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方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以创新和发展新的文学手段为主要使命的先锋文学和理论已经成为传统,如今仍有大批作家坚持和继续这一“先锋”传统,从而表现出与所处时代不相一致的发展节奏,即“非现时性”;另一方面,当先锋派探索的道路走到尽头时,当代法国作家试图探寻新的答案,寻找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促进创作方式的革新与传统的融合,致力于树立法国文学的“独特性”。贝西埃教授以埃里克·舍维亚尔(Eric Chevillard)、瓦莱尔·诺瓦里纳(Valère Novarina)等作家的创作实践为例,说明了法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法国当代作家的写作尝试促进人们重新思考作家的地位和重新定位书写行为,书写本身的价值得到突出,人们需要在象征体系瓦解的条件下重新寻找写作方式,在特别的关系机制中重新思考文学。贝西埃教授并且指出,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法国文学界对“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理论术语没有表现出热衷态度,表现与其他各国文学不尽相同的当代特征。

让·贝西埃是法国巴黎三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资深教授,1976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先后于多所法国大学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斯坦福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