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及传播

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及传播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很多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它不适合中国的需要。恐怕还得从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说起。《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采取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是事实。马克思不仅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立场,同时也深化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认识,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应该把关于人的认识局限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生物学的范围,而应该充分认识到人

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及传播

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广泛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很多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它不适合中国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恐怕还得从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说起。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它在阐述马克思哲学时说: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说明他们的辩证法时,通常都援引黑格尔,认为他是表述了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哲学家,但是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底辩证法和黑格尔底辩证法是一个东西。其实,马克思与恩格斯仅仅从黑格尔辩证法中采取了它的‘合理内核’,而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外衣,并向前发展了辩证法,因而赋予了辩证法一个现代的科学的形态。”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采取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是事实。但是该书所反映的辩证法是不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呢?恰恰相反,它不是从黑格尔发展了辩证法,而是从黑格尔取消了辩证法。我们知道,事物中普遍存在着“同一与差异”的关系,这个事实,不论形式逻辑或辩证法都是同样承认的。不过形式逻辑把两者孤立了,认为它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方面,而辩证法则认为两者是统一的,离开了一方,就没有了另一方,彼此是分不开的。所以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说:

“由于他们死抓住以差异为其对立面的,这个不动的同一,所以他们看不到他们这样做时,就是把同一造成了片面的规定性,而这样的规定性,并不具有真理。人们也承认同一性命题只表述了片面规定性,只是包含一个抽象的、不完全的真理。——但是在这个正确的判断中,直接便包含这样的意思,即真理只有在同一与差异的统一中,才是完全的,所以真理唯在于这种统一。”[1]

黑格尔说得非常明白,真理存在于同一差异的统一中,如果死抓住同一,把同一当做差异的固定的对立面,同一就变成了片面性的东西,没有了真理的意义。这也就是说,体现同一的一方与体现差异的一方,两者是又对立又统一的,既不能只看到两者的对立,也不能只看到两者的统一,这是辩证法的要义所在。因此,列宁认定:对立的统一乃是辩证法的核心。但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阐述马克思的辩证法时,把事物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相互制约,没有了事物的内在联系,也没有了事物的转化,通篇看不到一句“对立统一”的用语,认为“发展就是对立的斗争”。这样没有统一作为前提的斗争,便成了无原则、无条件的乱斗。他们不了解斗争要以统一为前提,统一要以“斗争”求进展。他们曲解了斗争是绝对的含义,把斗争视为超乎一切的最高真理,认为只要斗争彻底就可以迅速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整个社会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滑坡,同时马克思哲学也作为“斗争哲学”受尽了人们的指摘。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说明马克思哲学的“合理内核”之后,继续写道: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说明他们的唯物主义时,通常都援引费尔巴哈,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权威的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底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底唯物主义是一个东西。其实,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底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内核’,把它向前发展成了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而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杂质。”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基本上是个唯物主义者,但他极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恩格斯屡次说过:“费尔巴哈虽有唯物主义的基础,但还没有摆脱旧时的唯物主义‘羁绊’,我们考察费尔巴哈底伦理学和宗教哲学时,便立刻看出他实在有一种唯心主义思想。”[2]

这里所说的“基本内核”,当然是指唯物主义的理论。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在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盛行的时候,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它的意义当然是很大的。但也正如上述引文所说,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有许多重大的缺点,他的唯物主义并未摆脱机械论、形而上学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的窠臼,他的哲学实际上仍是属于旧唯物主义性质,那末,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什么还会在当时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并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转变到他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呢?显然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还有为旧唯物主义所不曾有的特点,这是应该予以指明的!实际上这个特点就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哲学。费尔巴哈不像旧唯物主义那样,把人完全看成机械的东西。虽然他也认为人和自然同样是客观的实在,但是他用作出发点的哲学基础,乃是真实的感性的人,因此费尔巴哈把他的全部哲学叫做人的哲学。他断言思维从存在产生,而不是存在从思维产生,精神的东西如果没有感觉就不可能存在。他说:“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主体是人。”这就是费尔巴哈的人的哲学的根本观点。

费尔巴哈在他所写的《未来哲学原理》的“引言”中说:(www.xing528.com)

“……未来哲学的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因此,目前的问题,不在于将人之所以为人陈述出来,而是在于将人从他沉陷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这些原理的任务,就是从绝对哲学中,亦即从神学中将人的哲学的必要性,亦即人类学的必要性推究出来,以及通过神的哲学的批判而建立人的哲学的批判,因此,要想对于这些原理加以评价,必须以近代哲学的明确认识为前提”。[3]

在这里,费尔巴哈说明了:(1)他的哲学是人的哲学,或者叫做人类学。他要把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解放出来,重新回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境界中来,充分表现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立场。(2)人的哲学具有两个任务:一是要通过哲学批判把人从他沉陷的泥坑中拯救出来;二是要把人之所以为人陈述出来。(3)他认为:目前还不可能将人之所以为人陈述出来,因为这需要用一种“纯粹而真实的人的态度去思想,去说话,去行动”。所以,这是有待于下一代人的事情,因此目前还只能着重于将人从他沉陷的泥坑中拯救出来(即第一任务)。可是费尔巴哈的这个有待于下一代人的任务,即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陈述(即第二任务),却被马克思完成了。马克思不仅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立场,同时也深化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认识,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应该把关于人的认识局限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生物学的范围,而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是生活在社会的实践之中,因而只有人的社会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依据。这样也就丰富了费尔巴哈关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理论。费尔巴哈认为,“我对自己来说是主体,对他人来说则是客体”,便是主客体的统一。实际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乃是社会(包括自然)的客观存在与人类生活实践的统一,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体现。可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引文只从表面看到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不知道实际也是马克思继承发展并完成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哲学的第二个任务。如果只看到马克思终生致力于社会的客观研究,便认为马克思没有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这是不公正的。我们要知道马克思同恩格斯如果不是热忱地欢迎费尔巴哈通过神的哲学的批判而建立人的哲学的批判,就不会转变到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影响,而这个唯物主义的理论要求也正是费尔巴哈要把人从泥坑中拯救出来的第一个任务。这些事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不承认马克思关于社会的研究,是为了把人从泥坑中拯救出来,从而获得人性的健康发展,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我们也知道,对于醉心“斗争哲学”的人们来说,当然是愈强调客观条文,愈对使用权力、巩固统治有利,因而他们不愿倾听把人从泥坑中拯救出来的呼声。这样一来,就使马克思哲学成了只强调“社会关系”,而不是阐明“人的社会关系”的教条。

总之,不论马克思是从黑格尔那里接受“合理内核”,还是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基本内核”,它们都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歪曲了。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在近些年来的遭遇!

(原载1989年5月2日《文汇报学林版第362期)

【注释】

[1]《逻辑学》下册,第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652—654页。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