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社会公正视域下的现状

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社会公正视域下的现状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农民工的媒介偏见,往往体现在新闻手法和报道方式等多个方面,事实上,媒介偏见本质上是媒体把关人的心理和态度对某一群体或某类事务的主观地、片面地的看法的投影和映射。在农民工报道这一大议题之下,存在不同视角的诸多议题,这就使得媒介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取舍。然而,现有很多研究仍然发现,放在整个媒介空间来看,农民工群体在媒介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仍然严重不足,话语空间极受限制。

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社会公正视域下的现状

对于民工的媒介偏见,往往体现在新闻手法和报道方式等多个方面,事实上,媒介偏见本质上是媒体把关人的心理和态度对某一群体或某类事务的主观地、片面地的看法的投影和映射。

(1)报道议题选择

大众媒介号称是新闻信息的“把关人”,通过议程设置,可以引导社会关注方向和关注焦点。在农民工报道这一大议题之下,存在不同视角的诸多议题,这就使得媒介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取舍。以报纸为例,对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多项内容研究表明,报纸类媒体报道最为集中的主题包括工资清欠、社会关怀、生存状况等;但不同的报纸因其立场或身份差异也存在显著不同,例如,有研究表明,《人民日报》等主流党报媒体,强调的是社会关爱、就业培训等正面议题,而晚报、早报类等报则更关注安全事故、生存状况等身边生活小事。

(2)报道视角

报道视角也是媒介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报道的不同视角,体现在记者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关注点上。单以报道技术而论,就有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俯视视角与平视视角、政府视角与媒体视角等等,而从现有的农民工报道研究来看,以报纸为例,大多数报纸仍然是把自己视作政府部门和管理者角色,仅将农民工作为报道的背景,服务于政策和公共宣传所需,很少站在农民工的立场上来设计报道框架

(3)报道态度倾向(www.xing528.com)

大众媒体具有建构媒介图景的作用,大众媒体报道中对特定群体的态度倾向,对社会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形象认知和态度倾向有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示范甚至诱导影响。因而,大众媒体报道中的态度倾向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它对特定群体的媒介形象的描述和导向,既会影响社会公众对这一特定群体的主流的态度倾向,还会影响这一特定群体对本身所处主体的认知(后者往往可能造成一种“主观规范”效应,即既然大家都认为我是这样的形象,那么我就应该是这样的形象,我的行为也就该符合这种形象)。

通常,媒介的报道倾向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种类别,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以农民工报道为例,对农民工服务社会、自学成才等相关的报道,可归为正面报道,能够让公众对农民工群体产生好的社会评价;而对农民工有关国家政策宣传、农民工日常社会生活状况的客观地描述的报道,不会让人对这一群体产生明显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这类可算作是中性报道;而类似于农民工脏、乱、差或违法犯罪等之类的报道,本来是任何社会群体都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被冠上“农民工”的前缀,就会让公众对农民工这一群体产生坏的社会评价。过去有一些研究认为,新闻媒体存在着污名化、妖魔化农民工群体的倾向,但是从近些年的报道的内容分析来看,这一结论并不正确。以报纸媒体为例,总体上来说,《人民日报》等党报主流媒体,以宣传国家政策、体现国家关怀等报道为主,多为中性报道;而地方性晚报也更多地进行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如何融入市民的报道,与社会一般公众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有快乐也有艰辛,这种客观事实的报道也主要表现为中性报道。

(4)话语权呈现

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的相关报道无论是数量还是议题的广泛性来说,都不算小。可以说,在农民工社会群体利益实现和社会地位逐渐提升的历程中,新闻媒体功不可没。然而,现有很多研究仍然发现,放在整个媒介空间来看,农民工群体在媒介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仍然严重不足,话语空间极受限制。究其原因,也主要在于农民工群体既不是传统大众媒介的主要阅读受众,也与大众媒介的编辑、管理体系无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农民工既不是媒体发行的主要对象,也不是媒体发行的影响者,这就使得这一群体被大众传媒边缘化”,自然也就缺乏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