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表演中的美育效果

高校音乐表演中的美育效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启发式教学采用模仿式教学并不能完全解决乐感的培养问题。此外,引导学生多做乐外功夫,也是培养乐感的良好途径。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平时的音乐表演教学中实施,让学生知晓理解和想象过去音乐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欣赏和音乐相关的姐妹艺术的能力和习惯。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培养。

高校音乐表演中的美育效果

(一)模仿式教学

音乐艺术是感性事物,表演就是要将无声的音乐转化成有声的音乐。因此,表演教学最终要落实到感性效果。通常所说的“言传身教”或“口传心授”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模仿,从而把握音乐的风格韵味。“言传身教”或“口传心授”并非仅仅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如此,现代专业音乐表演教学也不同程度采取这样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面对乐谱,并不能充分知晓如何处理关系才能实现符合美学要求的音响转化。教师的讲解能够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表演的要领,而教师的表演示范则能够使他们获得风格韵味的感受,并拥有模仿的样板。需要处理的矛盾是,一方面示范提供模仿的感性样式,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风格韵味;另一方面示范又可能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惰性,或抹杀学生自己的表演个性,不利于他们独立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

采用模仿式教学并不能完全解决乐感的培养问题。有的学生即便拥有教师的示范样板,仍然不能把握音乐的风格韵味;模仿的结果只有形似而没有神韵。这就需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国古代俞伯牙学琴的“移情”,就是典型而特殊的启发式教学事例。在这个事例中,俞伯牙的老师成连采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带学生到大自然环境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大自然的启迪。当俞伯牙独自一人在海边等候,面对大海、蓝天、群山,感悟到自然的无私无欲、无限博大,从而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开阔了自己的心胸,达到了“精神寂寞,情志专一”的境界,琴声就有了空灵的韵味。历史宗教人士在传授难以言传的教义时,常常采用类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例如中国古代佛教禅宗,采取设置“公案”的方法来启发徒弟。音乐的韵味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需要特殊方法来启迪学生。此外,引导学生多做乐外功夫,也是培养乐感的良好途径。通过广泛接触文学艺术,参与各类社会文化生活,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学生的心志将得到磨砺,音乐境界将得到提升,乐感也就得到培养。

(三)自助式教学

教师的示范有两面性。常见的情况是,在课堂上学的曲目,学生表演得好,而自己选择的曲目,未经过老师辅导,表演质量就没有保证,说明乐感还未培养好。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自助式教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依赖教师的示范,自己不会处理乐谱,缺乏表演个性,又可以培养良好而有个性的乐感。从美学上说,尽管过去的音乐没有留下音响,后人不易想象实际音响效果,特别是它们的韵味,但是通过历史相关资料和知识的掌握,参照音乐所处文化环境的感性特征,欣赏与音乐同时期的建筑、服饰、文学、绘画等作品,就可以达到对过去的音乐的理解,对其音响效果进行合理想象。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平时的音乐表演教学中实施,让学生知晓理解和想象过去音乐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欣赏和音乐相关的姐妹艺术的能力和习惯。而对有声像资料的音乐,则要培养学生鉴别和鉴赏能力,并告诫他们不要盲目模仿,避免出现只有形似而缺乏神韵的苍白表演的现象。

(四)参与性教学(www.xing528.com)

与传统的共性教学相比,在参与性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情感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生命。学生的一切能力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主体的自主参与中形成的。对同一个事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获得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具有不具象性特点的音乐更是如此。比如对音乐的表现,教师不再以一种方式要求学生,而是更加开放。如唱歌好的可以用唱歌来表现,器乐好的可以用器乐表现,也可以用舞蹈表现,甚至可以用音乐以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广泛的参与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是现代教育的宗旨。传统的共性教学对活跃学生的思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动脑思考问题,只是重复着教师思维的结果是不可能有什么收获的。参与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有思维的参与,因此能够促进思维的活跃。

在共性教学中,学生以听为主,是被动地接受。有个调查很能说明问题,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结果是最喜欢对学生尊重的教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了下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共同参与者,学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的劳动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因此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把学生当成具有个性生命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不相信和尊重学生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教学中教师说了算,很少有学生的活动,即使学生有一些想法也被教师的权威否定,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受到了歧视和伤害,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权威,因此很难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长。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从“威严”的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共同探究音乐,相信和尊重学生,给他们创造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开展参与性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参与教学不是少数人的参与,而是全体参与。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培养。参与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应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成功。另外,对参与的方式应有广义的认识。现在有个倾向认为,只有跟着音乐动起来,热热闹闹的,才是积极地参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参与有动、静两种形式,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解、思考问题也是参与的一种方式。这是形式上的参与,我们更应该关注深层次的参与,即思维的参与,只有将学生的音乐思维调动起来才是真正的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