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真实性新闻首先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特征。这是中外新闻界公认的。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对于这一问题,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着惊人的一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对新闻真实的追求,一直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始终。较早触及新闻真实的是中共领导人张闻天。

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真实性

新闻首先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特征。这是中外新闻界公认的。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也就是说,新闻报道要如实地描述、反映现实生活真相,不可有些许的歪曲和杜撰。

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说法,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1842年底,《莱茵报》发表了驻摩塞尔记者采写的两篇关于当地农民柴荒和出版不自由的匿名通讯。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指责这两篇文章歪曲事实,诽谤政府,理由是它们没有详尽地叙述事情的一切细节和全部原因。马克思以摩塞尔记者的名义发表了《摩塞尔记者的辩护》,反驳总督的指责,同时阐述了新闻真实性。文中他谈到了新闻报道的一些规律:第一,新闻报道的某些细节大体符合实际,是一种概括性的真实,表明一个“大体不差”的相等关系,没必要逐字逐句加以证明。第二,任何一个记者都是报纸复杂机体的一个部分,各自发挥一种职能,只能把某项内容作为任务,不能要求他们在一次报道中记述全面的生活情况。第三,报刊不断进行报道,全面事实就会被揭示出来,报刊通过分工一步步揭露全部生活事实,由不同材料逐渐反映出事实的整体。这不是由一个记者,而是由许多记者分头完成的工作。1843年1月,在《好报刊和坏报刊》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根据事实来描述”,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的报刊,“才是真正的报刊”。只有“表达社会舆论”,而不是“歪曲社会舆论”的报刊,才“应该受到国家的信任”。[16]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1905年9月,列宁在给《无产者报》编辑部的信《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中指出:“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也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17]列宁认为,在全面介绍有关文件之外,还“应当不断揭露赫列斯塔科夫[18]式的新《火星报》的整个不光彩的做法”。“对吹牛者的斗争应当全力进行,但是要得体,要向公众全面报道和阐明真相,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19]

讲求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点。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期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他认为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1945年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20]刘少奇在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第一要真实”,“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21]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公认的一条普遍原则。对于这一问题,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着惊人的一致。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他提出了“准确、准确、再准确”的警句。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本质。

新闻的真实性其实就是报道事实的真实性,就是准确、完整、如实地报道新闻事件,如陈力丹所说,“即对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在细节和言语上都要准确可靠;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引文、数字、史料要引之有据”。从另一角度说,新闻的真实性又可以划分为表象层次和规律层次的真实性,表象层次上的真实性应服从于规律层次的真实性,规律层次的真实性又通过表象层次上的真实性反映出来,它们是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基本含义要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做到两点:

(1)全面反映事实。报道真实的前提就是确有其事,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对象要选择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不是毫无根据地凭空捏造。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坚持真实原则,还要对事实进行真实报道。即新闻中每个事实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而一系列报道又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主要包括,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真实;新闻的背景资料要全面、实事求是;新闻中的引用数据等也必须与实际相符。在这里,真实是全面的真实,表现为细节的真实、具体真实、整体的真实,它们都是有机结合的。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本质上决定了新闻事件的选择,要全面、完整地展现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对事实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真实报道也需要一个过程。例如在有关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中,由于突发性事件多,不可抗因素多,信息来源复杂,信息出入很大,中央电视台的驻外记者在第一时间不断地发回报道,不断地修正、更新信息,使报道更符合事实。

(2)评论真实,深入揭示本质。新闻的真实性,除了报道真实,还要评论真实,能反映本质。这就要求在新闻报道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展现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新闻报道是“冰山一角”,但通过这“冰山一角”却能反映冰山的基本情况,比如冰山形成的年代、原因等。换句话说,新闻报道不仅从表象层次上进行就事论事式的报道,而且能够反映蕴藏在表象层次下的内在必然联系,力求从表象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现象的真实还必须符合本质的真实,或者说局部的真实,还必须符合整体的真实,如果只看到了现象的真实或局部的真实,而忽略了本质的真实或整体的真实,那么势必会以偏概全,被个别现象所迷惑,游离于事实本质之外。这样的新闻报道就会失之偏颇,也就谈不上客观、真实。所谓真实的、本质的事实就是全面地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实,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和片面的事实。正如甘惜分所说,“我们说新闻报道显示时代的本质,是对整张报纸或一个时期的宣传而言,看我们能不能从现实生活的总和上把握现实,显示时代的根本趋向”。[22]整张报纸与一个时期的宣传,共同构成了新闻真实性的两个层次。

对新闻真实的追求,一直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始终。较早触及新闻真实的是中共领导人张闻天。他在《关于我们的报纸》中批评了当时的《红色中华报》,认为其新闻有失实、肤浅、空洞诸毛病,并提出:“我们不需要在我们的真实上加上什么粉饰。……我们需要我们的报纸,如实反映出苏维埃的实际,真正为党与苏维埃政府所提出的具体任务斗争。”[23]

真正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新闻真实性,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文风,进行了严厉的声讨,为宣传改革指明了方向,拉开了《解放日报》改版的序幕。不久,《解放日报》总编陆定一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为新闻真实思想奠定了基础。几年后的1947年,延安拉开了反“客里空”运动即揭露虚假新闻,向假新闻宣战,进一步确立了新闻真实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地位。

1959年6月20日,毛泽东看了新华社关于广东大雨的内参后,在给胡乔木吴冷西的批示中说:“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2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事实,真实地记录社会万象,新闻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服务社会。歪曲、虚假的报道只能混淆视听,误导社会舆论,甚至会引起恐慌与动荡。这样的案例在新闻史上并不少见。

(二)新鲜性

新闻姓新。新闻不是旧闻。在新闻价值诸要素中,新鲜性是一个重要的、不变的要素。新鲜性,既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受众需要的重要原因。一般说来,事实越新鲜,给受众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高。

新鲜性的意思是报道事实要新。徐宝璜在《论新闻学》一文中指出,新闻除了不能“闭门捏造”“以讹传讹”“颠倒事实”外,还必须是“亦非明日黄花之消息也”[25]。也就是说,只有事实而不新鲜,仍然不能算是新闻。事实之新,既包括事实的新近发生、新近变动,也包括事实发展过程中之新近进展、新近结果。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者不仅要寻找新现象、新事实,而且还要追踪报道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力求抓住各种新的变化。挖掘事实新不仅是时间上的新,还有意义上的新,像许多深度报道,时效性并不强,但却挖掘出新闻事实的新意,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梁衡所说,新闻的“新”就是“快”和“深”。快指的是反映快,报道及时,深是挖掘的新闻富有深刻的新意,能以深求新,脱颖而出。在没有新闻的平凡角落里发现新闻,靠的正是这一法则。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新闻只有新,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受众,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三)时效性

新闻的时效性,意味着要把发现、挖掘的新闻事实迅速报道传播出去,传播速度要快,不能等新闻成了旧闻再传播,新闻的新鲜性需要时效性来体现与维护。我们常说新闻如鲜鱼,如果传播延迟,这条鲜鱼就会变成死鱼、咸鱼,新闻就成了旧闻,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谁想取得先发优势,就必须在新闻信息的获取上抢占先机。随着新闻传播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网络、手机的相继出现,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比如电视直播,使新闻传播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达到了同步。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出现了对时效原则的新解——即时传播。传播速度快,还意味着要对新闻事件做出最快速的反应,这在路透社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迅速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www.xing528.com)

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一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26]

作为新闻史上非常经典的一则短消息,它的经典在于及时、快速地传播了一条重大新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新闻如鲜鱼的含义——“新闻易老,其价值与鲜鱼之味同。鲜鱼过时稍久,则失其味,新闻登布稍迟,其价值不失亦损矣。”[27]

求新、求快的同时,还要注意报道的准确性、全面性以及传播时机。特别是为求快而抢新闻时要注意准确性、时宜性,要看报道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形势,如果报道的新闻与政治局势、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矛盾,新闻的时效性就要让位于大局。尤其是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更要处理好这个矛盾,不可只图快求新,贸然从事,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一些记者、编辑出于竞争需要,为了抢发新闻,不去认真地核实信息,导致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另外,为了追求时效性,一些记者往往无暇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背景分析,从而使许多新闻报道流于表面,失之肤浅。

(四)公开性

公开报道,是事实成为新闻的必需途径。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新闻信息公开发布,畅通无阻。公开是相对于封锁而言,就是不阻塞信息,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畅通与公开,它要求新闻传媒及时发布信息,及时传播新闻信息,不瞒报、延报,使公众能随时了解社会情况,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信息传播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信息是无法隐瞒、阻塞的。便捷迅速的信息沟通渠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新闻传播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坚持新闻的公开性,可以增强社会透明度,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传播内容上,公开性体现了两点:

(1)报道正常状态下的一般性信息。常态指的是平常状态,即和平、无突发事件的正常状态。常态下的一般性信息,是指充分反映人类社会活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这些一般性信息,其中包括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议论的新闻信息。比如重要的政治事件、经济事件,关系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事件,反映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变迁,重大科技成果、文化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其实就是事关社会进步、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大事要事,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的主流方向。在一般性信息中还包含服务性信息,比如气象信息、供求信息、致富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讯息、饮食文化指南、生活小窍门,甚至宠物饲养等信息。它们涉及政策服务、法律服务、经济服务、科技服务、生活服务等多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目前,传媒在提供服务性信息这一方面,逐步呈现细节化、个人化、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2)传播非常状态下的预警性信息。非常状态指的是地震泥石流台风水灾、干旱、核泄漏、重大疫情等天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以及战争、暴力对抗、恐怖主义活动等由社会中对抗的统一体引发社会冲突行为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和混乱。在非常状态下,政府是信息的持有者和社会稳定的指挥者,大众传媒应当是保障社会稳定、安定民心的“稳压器”,是调适社会各系统功能动态平衡的“协调器”。[28]在危机时期,新闻传媒发布预警性信息,比如事态的进展程度、预防与保护措施、未来的发展动向等一系列相关信息,使公众能及时了解事实真相与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提醒、引导公众理性行为,消除社会恐慌心理,安度危机。如果掩盖事实、封锁消息,政府部门之间就无法开展协调统一的行动,公众就无法从正式渠道获得权威的消息,难以对事件做出全面了解,无法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风险,这样就会给国家和公众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况且信息实际上是锁不住的,这个被“封锁”的信息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一定是扭曲的。这样社会得到的信息与它本身拥有的价值是不相称的,做出的反应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也会相应地变异,产生一系列恶性反应。这样的教训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但公开并不意味着公开一切信息,这里有两个最起码的标准与前提:就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关于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定,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损害人民的利益。比如,涉及国家秘密的;涉及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商业秘密泄露的;涉及个人隐私的;正在调查、处理过程当中的;公开后可能会影响公正执法或者威胁个人生命安全的;公开可能造成社会重大负面影响的;法律、法规规定免于公开的其他情形等,均不予公开。

(五)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客观性与真实性一样,永远都是人类认识的追求目标,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达到。新闻学上的客观性报道起源于西方,他们认为,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情写出来,而不加个人的评论。实质上,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即使摄像机式的再现,也有报道者在选题、取材、取景、拍摄角度等方面的选择,都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因此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

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关键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使主观符合客观。

(1)新闻报道符合客观实际。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报道。但避免纯客观的报道,因为它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报道不应有个人观点,只是照搬照抄和复制新闻事实,这样势必有陷入机械唯物主义泥沼的危险,在新闻实践中,容易引起混乱。1948年10月10日,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报道当时华北灾害时,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去报道灾害现象,描绘了一幅阴冷的人间灾荒图。而事实上,当时华北解放区人民同心协力,团结抗灾,取得了七成的秋收好成绩。但这些客观事实却完全湮没在凄惨的现象中。在分析灾害原因时,又简单地归结为长期战争、人民负担过重,而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这是内战所造成的。文章刊载后,引起了不良后果。后来《人民日报》对此报道作自我批评时说:“客观主义的特征是喜欢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象加以罗列,拜倒于自发论之前,常常是讴歌一部分落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情感,他们不能通过现象的表面,而找到本质内在的联系,因而他们缺乏积极的能动的力量,只会坐在主流之旁对逆流浪花加以咀嚼和聒噪,屈服于客观困难之前,而没有勇气与力量去克服它。”坚持客观原则,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新闻现象的客观性,更要反映新闻现象本质的客观性,不能简单地罗列现象。

(2)主观判断符合客观实际。新闻传播是传播者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存在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传播者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同时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有选择、有取舍地进行报道;将其立场和观点,渗透到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解释与评论中。如果脱离实际,否定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成为假新闻产生的温床。比如,抛弃新闻的客观性,新闻报道一切从政治需要的主观倾向出发,沦为政治的产物。《纽约时报》就曾发表了题为《布什当政:一个预先包装的电视新闻的新时代》的文章,对政府不顾客观实际、有蓄谋地编造一系列假新闻,进行了批评。伊拉克战争期间,当美军攻占巴格达的消息传来,许多美国人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堪萨斯城一个伊拉克裔美国人激动地说:“谢谢你,布什。谢谢你,美国。”这短短的几秒钟精彩得胜过长篇大论,让不少美国人自豪骄傲。但这条新闻却是美国国务院精心筹划的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