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人文历史:家族元素与地方组织体系

陕北人文历史:家族元素与地方组织体系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同治年间,马国士在此山修建扶风寨,寨内民居林立,古道、供水、排水、讲堂、祠堂、戏院、广场,依山造势,功能齐全,家族要素与地方组织体系健全。布局由北向南,共埋葬八代24对夫妇。遇婚丧大事各门子要派出代表参加隆重庄严之家族礼仪。以马维新为首的马氏家族成员商定从绥德县,请求援兵保护马氏。是年11月,绥德国民党派来了一个连的兵力,连长许姓,进驻杨家沟,其家族成员设身处地保护地主集团的利益。

陕北人文历史:家族元素与地方组织体系

马家人曾想把杨家沟村改名为“马家村”,恐人反感,不失斯文的文化人索性玩了一把文字游戏,把杨家沟叫为“骥村”(马姓祖籍地扶风县,故名骥村,骥,好马,即马村)。“扶风寨”建于杨家沟村“龙凤山”之上,据《光绪·米脂县志》记载:“扶风寨在城东四十里杨家沟村。同治元年(1862)绥德州附贡生升用知府,前署理甘肃安西州知州马国士创建。时因秦川回变,窜入北山,乡民闻风惊恐,纷纷渡河,避乱晋省。国士由甘肃闻讣归里,即捐资募工,筑寨自卫,并联络各村,守望相助,民间始各安堵……”此山前如龙头后似凤尾,宛如一座独立的龙头凤尾孤山,洞水绕合,三山拱围,易守难攻。清同治年间,马国士在此山修建扶风寨,寨内民居林立古道、供水、排水、讲堂、祠堂、戏院、广场,依山造势,功能齐全,家族要素与地方组织体系健全。家族私宅,均以窑洞为主,依山而建,有单排式院落,也有“明五暗四六厢窑”的窑洞式四合院,俨然如欲建万世之基的小社会。马氏庄园,以堂为名,55个堂号,即各为一个完整院落,是集土地、劳动、交换、买卖、金融为一体的经营机构。以堂为中心,分布在数十个山峁沟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每个堂号或院落依山势布局,独具一格,各领风骚,形成全国最大的地主家族集团拥有的最大的窑洞庄园,极具历史艺术学术研究价值。规划建设有龙眼(南北炮台)、龙角(观星台)、龙嘴(圪凹水井),“新院”为“九龙口”。代表马氏庄园营造最高水准的为留日学生马醒民,1929年亲自设计监修私宅——新院。新院坐落在“九龙口”上,暗喻九条龙,穿廊挑檐,高浮雕雕石龙八条,留有西式窗棂,内部设施齐全。无独有偶,历史在这里巧合,使新院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居所。新院将西方建筑风格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起来,既有西方建筑之典雅,又体现出陕北窑洞建筑之雄浑,其风格是中西建筑融合的典范,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

修缮后的杨家沟扶风寨寨垣

新院回龙纹廊檐石

1.庙宇 村南龙王庙,村北黑虎灵宫庙,小桥滩建娘娘庙,土人崇拜,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时期,象征该村繁荣的牌楼,成为“封资修”的黑货被拆除,庙宇逐个遭受破坏。1980年以来,村人恢复庙会,维修庙宇。旧历五月中旬有龙王庙会。1962年、1995年春旱,“社头”打卦“饴段子”(把龙王、菩萨等神位安在神舆上扛着抬),举行祈雨、祷告,加演雨戏。七月十五为黑虎灵宫之盛大庙会。

清代鎏金龙凤冠

2.祖茔 马云风去世后,马氏始建祖茔,择址在鞍子塌,其地形山势如同“凤凰单展翅”,祖茔从山的腰部坐字,形同“怀中抱珠”。布局由北向南,共埋葬八代24对夫妇。无官职品级者,立圆头碑,有功名者,立戴帽碑。植柏树示常青之意,“文化大革命”时期也遭到破坏。20世纪80年代,陕北盗墓之风猖獗,马氏祖茔也未能幸免。斯地发现清鎏金龙凤冠即为最好的佐证。

光裕堂宗祠(www.xing528.com)

3.宗祠 马氏老祠堂由马云风创建,在小桥滩东又叫“顺天祠堂”,内奉始祖马林槐、马云风后裔各门子嗣神主。每年正月初一、清明节举行祭拜仪式。清宣统二年(1910)建成“敬慈堂”“光裕堂”两个分支祠堂。“光裕堂”宗祠在扶风寨最高处,为二进院落,正面3孔窑洞,东西两侧6孔厢窑,为扶风小学;二进院正面为马氏宗祠,石结构无梁式卧窑(枕头窑),三进门,硬山顶,前檐出廊,两侧4孔暗窑,东西4厢窑,为该门子嗣祭祖的所在。

祖茔和老祠堂有公产土地,即祭田。清明节扫墓时凡子嗣生子(喜份二元)、进学、登科、拜官(按“礼四典六”,即礼钱四百文,奠仪六百文)者的家庭,向祖宗报喜,送喜份,吉祥如意,家族皆喜。遇婚丧大事各门子要派出代表参加隆重庄严之家族礼仪。

4.家谱 马氏最早《家谱》清康熙年间因战乱而遗失。乾隆中叶,马先进不忍马氏昭穆之再紊也,命太学生马珩纂修本支家谱,仅具所知,奉八世马林槐为始祖。《绥德县扶风寨马氏家谱》《扶风马氏家乘珩公二门之嫡派系》都据马珩编纂的《家谱》世系延续而来。1990年马汉援等续修《马氏家族志》《马氏家族资料集》(上、下册)等。

5.地方武装 清同治年间马国士为防御战乱,以收“保境安民”之效,建立地方武装。在西山上修建扶风寨,寨南北城墙均建成双层城垣,各设两道城门。南城为“骥村”门、“扶风寨”门,寨墙高耸,城门威严,严于防御。城墙及炮台设置荷兰造红夷大炮,马氏家族子弟、佃户等所有壮丁都配有猎枪武器,武装力量超过一个县的装备。清末回军南下,马队刚到寨前,就被火炮、来复枪等密集的枪林弹雨攻击得落荒而逃,保全了寨子,保护了族人和周边村庄百姓的安全。据《光绪·米脂县志》记载:“‘回匪’之乱,西川各村,蹂躏特甚,而东乡幸获保全。国士首倡修寨,保卫之力居多。”同治九年(1870)为纪念在防备“回乱”中保卫乡亲有功的马国士,村民为之勒石“德惠碑”,以资纪念。

马子衡、马次韩“德惠碑”

1934年,米东区革命热潮方兴未艾,红军游击队组织“吃大户”斗地主,杨家沟附近红军游击队活动开始活跃起来,杨家沟的地主家族恐慌万状。以马维新为首的马氏家族成员商定从绥德县,请求援兵保护马氏。是年11月,绥德国民党派来了一个连的兵力,连长许姓,进驻杨家沟,其家族成员设身处地保护地主集团的利益。据张闻天《米脂县杨家沟调查》:“此连驻在杨家沟寨子上将近二年(1935年8月撤走)专做组织保甲,训练常备队、后备队、预备队,来镇压农民运动,压迫农民的工作。马维新曾经是当时的寨头,民团团长,一切寨子上的事务、团上的事情,都由他统一负责,为了保护地主的生命财产,马维新竭尽所能出了很大的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