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启超:政闻社助推立宪

梁启超:政闻社助推立宪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在筹办政闻社的过程中,梁启超自然对清廷一些大员报有相当期望,通过关系希望得到张之洞、袁世凯、端方、赵尔巽等一些要员的支持,并拟推荐光绪皇帝的弟弟、军机大臣载沣为总裁,度支部尚书载泽为副总裁。梁启超在政闻社的机关刊物《政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政闻社的宗旨,普及宪政知识,“劝告”清政府从速颁布宪法,从速立宪。经过政闻社成员的积极活动,国内的立宪运动发展得很快。

梁启超:政闻社助推立宪

1906年9月,清政府迫于形势下诏宣示预备立宪。尽管只是不知何日真正能实行的“预备”,但此消息已经使在海外避居多年的梁启超异常欣喜,以为“政治革命可告一个段落”,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宪政进行“学理”研究,宣传和阐释立宪的主要主张和理论,并适时地监督与参与政府有秩序的变革。

梁启超是立宪运动的精神领袖,虽从戊戌变法起就一直是朝廷通缉的要犯,却又名动天下,在当时之中国,以通晓中外政理著称。所以,某些朝廷大员还与他暗通款曲,向他咨询时务。

1906年,载泽、端方为预备立宪的出国考察报告实际就采用了不少梁氏有关文章;1907年,法部尚书戴鸿慈还专门就有关法部与大理院权限问题写信向其请教。当然,这些大员或许有另一层考虑,梁启超毕竟不是要推翻朝廷,相反还与革命党论战维护大清王朝。

梁启超一直与革命党人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论战,但是到了1906年11月,梁启超却主动通过友人徐佛苏向革命党人表达了停战求和的意向,以便可以抽身出来投身于立宪运动。

在梁启超看来,现在最急迫的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此事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与革命党人打嘴仗。可是,革命党人却并不想放过他,他们拒绝了他的建议,迫使他将论战继续进行下去。

1907年7月,《新民丛报》因故停刊,给了梁启超撤出战斗的机会。于是,梁启超趁机单方面停火,开始将精力全部转移到联络同志、组建政党这件在他看来十分紧急的事情上。

当年9月,政闻社在日本成立,这是梁启超政党实践的第一步,为避清廷忌讳,康有为、梁启超都未出名预备地位,政闻社不设正副会长,而设总务员一人,邀请马相伯担任。表面上是由马相伯、徐佛苏、麦孟华负责,实际上却是梁启超主政,他是首脑。

然而,革命党人当时并没有停止论战的意思,所以在成立大会的当天下午,革命党人张继、陶成章等率众大闹会场,惊动当地警方。梁启超为顾全中国人颜面,未将真相告知日本警方,以息事宁人。

早在十天前,梁启超在东京创办了《政论》月刊。主编为蒋智由,立宪派人物麦孟华、黄可权、马相伯等先后参与编撰,以造成正当舆论,改良中国之政治为宗旨,内容设论著、时评、演讲、记载、来稿、社报、杂录等栏目。

政闻社成立后,《政论》被作为它的喉舌,鼓吹改造中国现行之政府,主张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内阁,提倡组织政党以行立宪,号召请愿以促使清政府速开国会。(www.xing528.com)

立宪派要求召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也是梁启超最早发动的。早在1902年,他就提出应效仿当年英国“权利请愿运动”:

彼英人在昔常有“权利请愿”之举,有“不出代议士不纳组税”之格言,真可谓惟一正当之手段,惟一正当之开武器也。

国内立宪派响应他的号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请愿运动。

事实上,在筹办政闻社的过程中,梁启超自然对清廷一些大员报有相当期望,通过关系希望得到张之洞袁世凯、端方、赵尔巽等一些要员的支持,并拟推荐光绪皇帝的弟弟、军机大臣载沣为总裁,度支部尚书载泽为副总裁。

1907年6月,梁启超还专门来到上海,想与袁世凯、岑春煊面谈,但并未实现。事实说明,梁启超想拉这些大员入会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些官员可说开明,其中有人对梁启超和康有为可能不乏同情,但要他们公然入会则非常危险,无人敢冒此风险。

由于马相伯的努力,政闻社本部于1908年2月迁往上海。此时,远居海外的梁启超只能用遥控的方式进行指挥。他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

梁启超在政闻社的机关刊物《政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政闻社的宗旨,普及宪政知识,“劝告”清政府从速颁布宪法,从速立宪。同时,他还通过大量信函对立宪运动进行具体的指导。

经过政闻社成员的积极活动,国内的立宪运动发展得很快。他们联络各省的咨议局、立宪公会,呈请清政府限期召开国会,并派遣会员到各地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签名请愿,准备上书朝廷,一时间签名者达4万多人,甚至连在旗的士民也被他们鼓动起来,发起八旗国会请愿,连日签名者,异常踊跃。但这种大好局面很快在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和压迫下迅速土崩瓦解。

以政闻社成员、时任法部主事的陈景仁被革职查办为导火索,1908年8月3日,应袁世凯等大臣的请求,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着民政部、各省督抚、步军统领、顺天府等衙门严拿惩办政闻社的“悖逆要犯”,梁启超再次榜上有名,而成立只有十个月的政闻社也被迫解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