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和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和科学素养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教学需要不断地反思,并在反思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以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化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和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需要不断地反思,并在反思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地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过去和现状,将来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称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www.xing528.com)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是无固定的模式的,教师可以有多种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还要相信学生,要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以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五)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