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控制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控制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行为目的服从于教学目的,是把教学目的中的众多因素进行内化并形成教育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从而确立教学行为导向并集中体现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是一种智能性行为。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一方面要求体现在动作、姿势等行为特征上;另一方面则要求行为主体应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道德。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两者互为作用,协调一致。2.教师应当防止错误行为的继续发生。

如何控制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行为的八个特征

何谓教学行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素来见仁见智,各言其是。我们运用系统论原理来分析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态势。在其构成上包括两个层次:其一,就是那些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实验操作、表情姿势等。从现象上看,这种行为有很大成份的无意性(多是有意后行为)和不由自主性。这种显性行为可以在教学评价中直接认知和把握。其二,是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性、稳定性和自主性。这种内在的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在教学中,只有当内在行为全部投入时才能产生教学效益。因为它具有内在的、强迫的力量,迫使教学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并不断对行为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果忽略了内在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学效益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淮阳市教科所戴国忠老师认为:从教学行为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上看,它具有如下八个特点:

1.目的性

教学行为是在对教学活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学行为目的服从于教学目的,是把教学目的中的众多因素进行内化并形成教育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从而确立教学行为导向并集中体现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是一种智能性行为。教学行为目的与教学效益是密切相关的、协调一致的教学行为目的越明确,导向作用越大,教学效益越高。

2.社会

从教学活动的属性上说,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教学行为也就因此带上许许多多的社会内容。既是如此,教学实践就得按照社会实践的原则、规律进行,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变换自己的行为、创造行为,体现社会的真善美,反映社会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并从社会道德、社会审美的要求上改善这种行为,使之得以充分地社会化。

3.规范性

教学行为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一方面要求体现在动作、姿势等行为特征上;另一方面则要求行为主体应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道德。在教学活动中科学地处理好这两种行为要求的关系,并做到完善地结合,教学行为的整体功能才有可能充分的发挥。

4.一致性

教学行为是由多种动静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的实现就是这些动静要素协调一致的结果。教学行为的一致性,一是教学行为主体在行为过程中的动作要求、章法步骤协调一致,以一个完整的面貌,独有特色地体现于教学活动之中。二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围绕教学目的这个核心,整体一致地朝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因此说,教学行为是一个整体行为。

5.创造性

首先,当社会经济体制发生变革时,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学行为也就必须要随之创造性的变换。其次,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而对各类教学的行为标准和规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内涵也日益丰富和复杂,只有富于创造的教学行为才能适应这种教学要求。

6.角色性

教学行为也是角色行为。这是因为,行为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各种教学任务都有别于其他教学任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规范和责任,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构成了教学角色,完成这个任务的个体,也就是这个角色的承担者。相应的,每一位承担者也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素质和条件,以便进行角色行为的变换与创造。

7.自觉性

教学行为是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较强烈的愿望时而产生的行为。这种愿望来自于行为主体对教学目的的深刻领会,对完成教学任务及其意义的充分认识,并渴望获得成功,体验到在紧张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的心理满足时而产生的教学动机。这种动机可以直接驱使和维持教学主体努力把各种因素都综合起来,各种力量都发动起来,进行着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教学行为成为主体自觉性的行为。

8.有效性

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教学行为各环节、步骤设计的科学规范;一方面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教学行为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两者互为作用,协调一致。

二、二十八种积极教学行为

教学阶段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贯彻和运用教师教学策略关键阶段。你设计的引导学习者达到教学目标所用的各种手段:如:讲授、问答、活动、引导发现、观察等各种方法在此阶段得以实现。

在积极教学中,美国教育家麦肯1982年对教学策略和学生成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积极有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二十八种行为是积极教学策略的重要特征。他以“推荐或建议”的方式提供给教师作为他们课堂教学中行为的参照系,而不是以科学研究的固定结论让教师去执行。这些行为本身一般与教学过程中这四方面的活动有关。如: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训练;组织以一定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语言的交往,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1.教师应当运用一套规章制度去处理个人和程序材料。

2.教师应当防止错误行为的继续发生。

3.教师应当明确引导学生守纪律的行为。

4.教师应当在教室内多巡视,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

5.教师应用一种有理有节的行为去处理学生破坏纪律的情景(如:非语言的接近学生,或师生之间眼睛等非语言的交流等。)

6.教师应当保证在学生独立学习时指定的作业是有趣的和有价值的。

7.教师应当运用一种允许学生从各方面最大限度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规章制度。

8.教师应当乐观地对待学生学术学习的时间,使学生积极地、富有成效地参与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9.教师应当运用一种准确的信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10.教师应在所有学生都引起注意时,才开始对全体学生讲课。

11.教师应当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技巧或方法以适应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需要。

12.教师应当有一套检查学生指定作业的制度。

13.教师应当把数学(或其他学科)游戏、独立活动与所教的概念联系起来。

14.教师应当运用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15.教师应当把高层次的问题与低层次的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16.教师应当意识到课堂上你接下去所要做的工作。

17.教师应当能够在同一时间内与更多的学生一起交流。

18.教师应当使一节课平稳地流动,即顺利地完成从一种活动向另一种活动的转换。

19.教师的行为应保持课堂的安静。

20.教师应当在为学生提供的描述或呈现的内容中保持清晰。

21.教师应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教师应对学生的爱好,接受和尊重提供保证。

23.教师应当准确地对儿童各种明显的或细小的、情感的或体验的反应作出回答。

24.教师应当面向全班学生提问。

25.教师应当使用,如重新措词、提供线索、提出问题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回答不正确时提供一个重新回答问题的机会。

26.教师应当运用表扬去鼓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同样也应当鼓励那些并不总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学生。

27.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方式对有潜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

28.教师应当使新入学的学生尽快与集体融为一体,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麦肯又在一项长达一年的研究中,对72名教师进行调查,他发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这二十八种教学行为中的每一项都存在着正相关。而且,有些研究人员还发现,最后七条在其他一些研究中也与积极的教学呈正相关。

麦肯提出的这二十八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开展积极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个教师,但值得我们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认真加以思考,更好地在教学阶段贯彻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美国优秀教师二十六条行为守则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共有26条,内容具体可行,没有大而无当的陈词滥调。特介绍如下:

1.记住学生姓名。

2.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认真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板上。

6.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并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7.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嬉闹。

8.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张贴在课室内,并解释说明。

10.步调一致。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厌恶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不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让他们进来上课。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决不能在学生面前讲。

14.在大庭广众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协助布置课室,充分利用公告栏来传达信息。注意听取学生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也需(对学生)以礼相待。

17.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

18.切勿使学习成为精神负担。

19.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奖励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学生家长欢迎与老师保持联系。

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你将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其他。

21.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22.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3.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们的每个细节。

24.应保持精神抖擞,教师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5.多动脑筋,少用武力。

26.处理学生问题时,应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当你智穷力竭时,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四、教师自我约束的十三条准则

教师对自己做法的自我评估是份难于把握的工作。当问题涉及到师生时,教师往往把责任统统推到学生头上。但教师是否真的没有责任呢?一般说来,在教师自我评估时注意以下方面,可防止上述的评判不公:

1.组织性

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项工程,使工程进展顺利的关键是有组织性。班级的日常琐事必须常规化,以便师生都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2.明确性

教师对所布置作业应作详细解释,学生才知道他们该干什么。引导学生做作业时,提示的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理解能力而变。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不同的布置作业方法:“现在请你们复习一下”。“我想你们需要复习一下气体原理,那么请看看这部分内容”。“接下来的10分钟,看看你们能解答出多少道有关气体原理的问题,它们在书本上的168页”。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明显的“无事可做”的信号;第二个稍微明确些,而第三个是最明确的。学生大都在听到类似第三个问题时积极性较高。

3.不要故意造作

即使小孩也能觉察得出别人的不诚实,甚至厌恶这种行为。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保持自身的本色。只要我们做到这点,就比较容易与学生融洽相处。我们面对的是机灵人,任何耍弄他们的意图都会带来麻烦。

4.注意自己的年龄

学生不会把你看作朋友或同伴,而是长辈。他们认为师生之间存在着一条代沟。许多年轻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拥戴,并不考虑后果。尽管一些师生间的年龄差距较小,但毕竟是成长阶段上不同层次的人。一个刚开始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对她的高中学生说,可以直接叫她的名字,接着是问题接踵而至。师生关系毕竟不是同伴关系。

5.做事要前后一致、公平合理

如果一个教师今天对某种行为点头赞许,明天又对它大发雷霆,会使学生不知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始终如一,教师特别宠爱某个学生最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尽量避免这一点。但有时对某些学生特殊照顾却是必要的。

6.不要过于敏感

如果一个教师过份敏感,教室将会是他的恐怖之地。许多学生说话直爽,甚至粗俗,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使教师情绪受伤害,假如斤斤计较,只会使自己陷于不满、自怜与愤懑之中。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始终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行为。某中学一位年轻的教师顾问走过教室走廊时,听见学生对他评头品足,他泰然处之,学生自觉没趣,便缄默不言了。

7.避免争吵(www.xing528.com)

教师与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争吵是没有必要的。假设A教师发现保罗考试时偷看同桌卷纸,便悄无声息地给他换了个位,就连别的同学都没有觉察;而在同一场合,B教师在教室里宣布他的发现,并过久地与保罗争论他这种行为的对错,还把保罗送到校长室。不言而喻,A教师的做法较为可取。

8.避免发脾气

一个教师情感成熟的标志是:不要发怒,更不要大声叫嚷。一些学生喜欢故意使老师产生这种感情发泄。有经验的教师会冷静地对待,最不明智的做法是大发雷霆或气得泪流满面。

9.分清事情轻重

许多教师对一些不重要的问题紧追不舍,这就很难造就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数学教师要求学生带铅笔来校,并规定谁忘了带来便到办公室去。学生自有对策,最后校长不得不出面调解。显而易见,这位教师是小题大做了。

10.不要吓唬学生

在一个组织纪律较好的班级里,学生知道他们应该遵守怎样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必要反复强调那些可怕的惩罚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所有教师都不得不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是,只要学生明白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教师就不必要吓唬学生,规定该受惩罚的,就要惩罚。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下次再重犯该会受到何种惩罚,那他将是徒劳的。

11.尽量避免使学生难堪

任何意在贬损学生的言行都不可能促进学习,无论在哪一方面。在人际关系这个复杂的领域里,结果都是难于预料的。A教师评论一个学生的服饰时,可能会使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感到高兴;B教师发表同样的评论,则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或羞愧。

使教师感到惊奇的是,他们所使用的与学校工作、个人习惯、种族背景有关的词,竟能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这是因为同一个词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12.给予学生一定的职权

这一点要在学生能够胜任的前提下进行,职权的大小要因人而异。一个小学低年级教师在班上定期选择班干,并让他们从事管理图书、检查活动室设备等工作。

一个中学教师允许他的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到活动室开展活动,两个男生在活动时打了架,教师把两人交给其他小组成员,让他们决定使用何种惩罚。他们不但作出了决定,还付诸实施了。

一些教师使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一些教师则可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13.不要急于作出惩罚

根据教育学所主张的刺激效应,奖励或惩罚应紧接着事情发生之后进行。但是,这在纪律上并不完全正确。如果“违纪——定性——惩罚”的环节进行太快,当事者会很快地忘掉惩罚,甚至还认为自己是清白的,很多教师都发现稍慢为宜。间隔一段时间还能促使其反省和自我检讨。

一中学校长奉行一个原则,就是对于较为严重的纪律问题,绝不会在当天处理。原因之一是怕自己感情用事;其二是冷静下来之后,当事者的态度可能会由敌意变为合作。

教师也会引发纪律问题吗?会的。一位好教师知道定期检查自己的措施效果。最重要的一点是,尽一切努力避免教师与学生的对立。

五、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七种随意行为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思想教育和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对学生都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形式有下述诸方面:

1.教学无计划

不看不学不熟悉大纲。无学期授课计划和课时安排。不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任意增加或减少课时。授课中不是前松后紧,就是前紧后松。作业布置目的不明确,作业份量、难易程度、需要时间、缺乏周密考虑,只在临下课时,仓促布置,一说了之。

2.教案不规范

教案本来是用来指导课堂教学的方案,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把教案丢在一边,有的甚至无教案上课。未经教研组长签字的教案也进了课堂。教案中缺少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后小结等关键内容,教案形同虚设。格式步骤更是五花八门,只是一味照抄参考书。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出它的可行性与指导性。

3.书写欠认真

教案中、黑板上书写潦草者不在少数。板书无计划,东写一个字,西写一句话,大一个,小一个,高一行,低一行。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不讲条理,毫无规则。老师在课堂上还出现有错字、别字、繁体字等不规范的字。

4.语言毛病多

教师在课堂上语病百出,“嗯”“啊”“这个”……占去了很多宝贵时间。“对不对”“是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提问。不说普通话,地方方言重,有的话学生难以听懂,老师却习以为常。

5.行为太随便

衣冠不整,不系钮扣。教室吸烟,随地吐痰。上课迟到,下课提前。走下进台,过走边讲,使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信口举例,毫不沾边。

6.教学无艺术

老师先把学生叫起来,然后才把问题提出,让学生立即回答,不是启发思维,而是突然提问。该个别回答的问题,却向全班同学发问,学生回答不齐,出现乱班、乱堂局面。

7.知识有错误

在课堂上画错图,解错题的有,把问题的概念解释的含混不清的也有。更有甚者,还有学生解对题而老师判为错的现象,使学生深受其害。

对以上谈及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遵守课堂教学的严密性、严肃性,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使学生在课堂这个阵地上,通过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等方面,都能有所长进,这正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六、教师课堂小节的种类及调控

小节,本指非原则的事情和细微的言谈举止以及平常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等。小节虽“小”,虽然不能决定和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但它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志趣、知识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作为教师,职责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方式是用自己的言与行诱导、指引、点拨学生,几乎天天跟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措,无不与学生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看来,那些能反映教师的思想、道德、心态、文明、志趣甚至人格的“小节”,就不能不说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一个不拘小节的教师,传染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不良的作风、习性和“小毛病”;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教师,传导给学生的却是诸多的优良品质和积极效应。如果说,在一般的行业部门,人们对于个体的小节问题还不那么过于认真和强调的话,那是因为彼此都生活在成年人之中。但是,在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小节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给予重视和强调,因为教师面对的群体是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中的未成年人。因此,我们可以再明确一点说,教师小节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教师必须起到“为人师表”作用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上。

在我国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不仅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小节的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小节。然而,也有少数教师,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自己做为“教师”角色的小节,从而因小失大,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辽阳县隆昌中学姜厮老师把一些常见的教师忽略小节的表现概括如下:

1.说话不算数

在学生面前说过的话,允诺的事,布置的工作,不能认真兑现和履行,说过即忘,得过且过,不尊重学生的愿望,不理解学生的心情,这是“言而无信”型的小节。

2.以师者自居

摆唯师独尊的架子,对学生不能以平易和蔼的态度相待,漠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冷淡学生的热情,甚至对学生的礼貌问候和招呼,也只用“嗯”、“啊”相应,懒于回答上一句亲切的话。这是“冷漠轻慢”型的小节。

3.对学生大呼小叫

指指点点,唠唠叨叨,婆婆妈妈,或者动辄教训、责难学生,视学生为“下人”。这是“粗鲁琐碎”型的小节。

4.不注意学生的视听

或者牢骚满腹,一发为快;或者议论私事,说七道八;或者同志间粗言秽语,随便开玩笑;或者同事间发生冲突,恶语相加。这是“妄言乱语”型的小节。

5.形容萎靡

不修边幅,穿戴随便,衣冠不整,袖手缩肩,坐、立、行姿势不雅,或者在学生面前随意打哈欠、挖耳道、抠鼻眼、吐痰等等。这是“松散拉遢”型的小节。

还有要求学生履行的自己却不履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不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却不遵守,宽容放任自己等等。

凡此种种,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如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克服,那么,教师的不良小节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心理作用呢?

首先,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心常常是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交往逐步培养和表现的。在师生之间,由于教师是处在主导地位,他的言与行对学生自尊心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不良小节,无疑会对学生的自尊心起着挫伤和削弱作用。比如:说话不算数,言行不一,学生会感到教师戏弄了他们;对学生的热情招呼和问候,教师不能“礼尚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轻视他们;对学生粗暴地指指点点,学生会产生一种别人“凌驾”在自己头上的屈辱感。这些实质上都表现为不尊重学生。这样,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尊重,自尊意识就会受到影响、挫伤,并慢慢淡化,甚至泯灭、消失。

其次,伤害学生的感情。

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一般是纯洁、朴素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是既明显又微妙。有时,学生会因某件事、某方面内容而对教师肃然起敬,感情倍增,甚至大加崇拜;有时,又会因某件事、某方面内容而对教师的感情一落千丈,甚至厌腻反感。这是由于学生感情的不稳定性决定的。因此,教师的不良小节,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的感情,如上所述,那种“言而无信”型、“冷淡轻慢”型、“粗鲁琐碎”型等的不良小节,都会在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所以,也就极容易在客观上使学生感情受到压抑,并在行动上对教师疏而远之。

再次,给学生造成心理误区。

学校教育都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统一口径,从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出发,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包括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得到完善。而每个教师在客观上每天也都是言传身教,向学生努力灌输这些内容。但是,由于我们有些教师存在不良小节,一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自己的言行却与统一要求有所“悖逆”,这就不能不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困惑,心生疑窦:要求学生言而有信,可教师为什么言而无信;要求学生礼貌待人,可老师为什么不礼貌待人;要求学生语言美,可教师的语言怎么那么粗俗;要求学生做到的,可教师咋不做到?等等。可想而知,类似的学生心理误区多了,学校的教育会起到应有的效果吗?

除上述这些教师的不良小节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外,我们有些教师的不良小节还表现出“玩世不恭”、“处世消极”的意向,这对引导学生努力进取,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以及美好的志趣、情操,都是不利的。

那么,对于个体教师来说,克服自己的不良小节怎样做更现实呢?

第一,充分体会“言传身教”的道理。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当我们一丝不苟地履行“言传”这一职责时,千万不可忽视“身教”这一职责。在某种意义上说,“身教”的意义和效果大于“言传”,而身教的内涵就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中就包含着许多“小节”。所以,只有让“身教”的道理在教师的思想深处扎根,他们才会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

第二,努力做到“谨言慎行”。

当教师的思想意识注重了“言传身教”的道理后,付诸行动的就应是谨言慎行,瞻前顾后,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指教师不随便说对学生身心有消极影响的话,不随意反映出对学生心理有危害的行为表现。只有这样,教师的不良小节才能得到有效克服。

七、不良教学行为及矫正五法

中小学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横型

采取这一类型教育行为的教师对待学生要求苛刻,常常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恐吓、斥责,甚至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2.放任型

采取这一类型教育行为的教师,对待学生常常是不闻不问,不负责任,或忽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使学生教育失控;或无视学生进退,有时为了讨学生的“欢心”,甚至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睁只眼,闭只眼”,任其放任自流。

3.偏向型

这类教育行为的特征是,在教育对象面前,常常采取不公正、不一致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好恶有别,对部分学生施之过分的宠爱,对部分学生(主要是差生)无端指责、歧视;好则一切都好,无可挑剔,故充分信任、百般重用、关怀备至;差学生则一切都差,毫无可取之处。

4.唆使型

此类教育行为常用有悖于教师行为规范的言行影响、作用于学生。这在教师中是极少数,他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要求学生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有甚者甚至袒护学生违法。

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根据不良教育行为产生的原因,矫治不良教育行为方式,应注意抓住如下几点:

(一)认知偏差的矫正

这是妨碍教师全面、正确认识、评价学生的因素。认知偏差造成对学生认识、评价的偏颇,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失当。如有些教师认为,有的学生是天生的调皮捣蛋者、欺软怕凶者,根本不是学习的“料”;而面对在他们认为的“好学生”,即使有再大的错误、也认为不足为怪。在这种以偏概全的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不良的教育行为随之产生:对好学生百依百顺,温柔倍至,着力培养,袒护错误;对差生则采取岐视行为,免不了训斥、辱骂、饿饭、关锁、驱赶等行为。

走出认知误区。全面而正确的认知水平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优化教育行为的基础。一方面,要克服光环效应。要善于与学生谈心、交心,做知心朋友,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不被学生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获取关于学生本质特性的深层认识。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年看到学生的长处,以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生的特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特别是看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不要把学生看“死”,这样,才能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不断优化教育行为。

(二)情感异化的矫正

异化的情感,必然导致偏异的行为。情感异化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冷漠。多以斥责代替教育,缺乏人情味。

二是易怒。教师情绪偏激,对待学生哪怕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会不顾师德严加责罚,大发雷霆。

三是偏爱、偏恶。偏爱偏恶情感几乎是同时产生的。这种情感是产生偏向行为的直接因素。试想,一个教师偏爱了一部分学生,哪能不导致偏恶另一部分学生,由此又怎能保持教育行为的一致性!克服情感障碍。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任何教育要求都不能实现。教师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抛弃冷漠、厌恶情感,主动关心、真诚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谊,采取理智的、有效的教育行为。

(三)观念陈腐的矫正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陈腐的教师中心论,错误的学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必将导致不良教育行为的滋生。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值得继承发扬,但是也有一些陈腐落后的糟粕,诸如传统的“人才观”、“学生质量观”、“教师中心论”等,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要转变陈腐的教育思想,摒弃教师中心论,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提高师生交往的亲密感;同时,正确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自觉承担起管理、教育学生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以防止把学生视为自己的“附属物”,随意驱使、横加指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四)师德低劣的矫正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对教育实践活动有重大的调控作用。没有高尚的师德,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师德低劣,造成教育行为不良有如下表现:

一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于是不能自觉地从理性的高度审查自己的教育行为,常常作出种种非理智的举动。

二是爱生感淡薄。有些教师,总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不能把满腔的挚爱倾注给学生,于是影响了对教育行为的选择。

三是师表意识差。一些教师缺乏师表意识,于是带来行为粗鲁、出口成“脏”,或散布庸俗世故,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少数教师行为不端,有酗酒、赌博、偷窃、腐化等恶习,极少数教师道德败坏。这些行为一旦作用于教育对象及教育过程,其后果不堪设想。

强化师德意识。第一,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高尚的师德集中表现在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上,它是驱使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较、选择,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第二,要增强爱生感。爱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是教育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严从爱出,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以根除一切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等有损于学生人格尊严的不文明教育行为。第三,要增强师表意识。为人师表,既是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又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石。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暗示性,可以收到身教重于言教之效;另一方面,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行的心理倾向,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感,成为学生言行的心理模式。因此,努力摒弃各种有损自身形象的言行,强化师表意识,提高师德情操,是矫治不良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环境不良的矫正

环境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校风不正、领导方式偏异,是造成教师不良教育行为的客观因素之一。校风不正,造成教风不严谨,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随意性。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个缺乏民主、公正气氛的学校,教育行为很难避免专横、偏向倾向;一个纪律不严明、学校群体犹如一盘散沙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纵容、放任行为。在这当中,校长的领导方式尤其具有极大的行为感染作用。校长行为武断、独裁,或是纵容、放任,抑或是偏向不公,那么,教师就会仿而效之,出现同样的的教育行为。

优化育人环境。一是加强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能随时为学校每个成员提供调节自己行为的信号。建立优良的校风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有悖于校风的不良教育行为便会失去市场。二是优化领导行为方式。学校个体优良的行为准则是由校长提出和倡导的,要优化教育行为,校长必须率先实践,以自己的行为为全体教职工作出榜样。学校领导要实行民主管理,摒弃放任自流,任尔东西的作法;用人应不分亲疏,公正合理地对待教师……这样,专横、放任、偏向等不良教育行为就可能会不矫而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