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教室物理环境创设成功案例

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教室物理环境创设成功案例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表明,不在活动区的学生对课堂参与就相对更少。因此要提高学生成绩,教师要尽量扩大活动区可以涵盖的范围,也就是需要通过经常对教室的座位进行调换,或者更简单地通过教师在教室中不断移动来扩大。

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教室物理环境创设成功案例

(一)物理环境及其设置概述

1.物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物理环境是指教学赖以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所构成的整体,它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校园校舍、教学设施、教学场所、噪音及教室的色彩、光线、温度等均属教学物理环境。学校物理环境本身包括许多层面。洛克林认为学校物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建筑设施,二是可安排的环境。

教学物理环境是一种人为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的物质基础既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教学物理环境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学物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已有研究证明:智力活动的展开,需要适当的物理环境,如光线强度、环境温度及颜色等。如果环境光线过强,会使人感到烦躁,甚至头晕;光线过弱,则不能引起大脑足够兴奋,从而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室内过强或闪烁频率过度的光线会对学生大脑的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可能使学生产生幻觉。教学环境的温度也会影响智力活动。吉利兰德的实验证明:最适宜于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每超过这个适宜温度1℃,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降低2%;教室内气温超过30℃,学生大脑的消耗会明显增加,智力活动水平和活动持续时间会大大降低和减少。因此,保持用脑环境的适宜温度,有助于提高大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物理环境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如教室内的颜色对学生的情绪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浅蓝色和浅绿色可使学生心情平静,而浅红色和深黄色可使学生情绪激动。最后,教学物理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良好的物理环境如教室宽敞、安静,学生的学习行为则积极主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不良的物理环境如拥挤、嘈杂,学生的学习行为则消极,从而干扰教学活动。教学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构成。

2.教室物理环境创设的原则

(1)整体协调原则

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因素颇为复杂,只有当环境因素协调一致时,教学物理环境的积极作用才能得以正常发挥。学校物质环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物化,它把人类的科技文明和文化成就凝聚在校园的各种建筑、设备、布局上,成为物质文明的外化。这种物化的文化成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构成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在校舍建筑、校园绿化、室内外装饰布置等内容的创设上要加以全面考虑和控制,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

(2)利用优势原则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环境条件,为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外在空间。而且,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条件创建良好教学环境,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不同地区的学校在环境条件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任何学校在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已有的环境优势,就有可能推动整个教学环境的改善。例如,南方学校可以利用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等自然优势,在校园里广植花草树木,用绿来美化校园环境,达到环境愉悦心灵的目的。

(3)可视性原则

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或者学生和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之间,有足够清晰的视线。这个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学辅助器具的放置上和教学演示活动中。如果教室中的教学器材放置不当,会影响某些学生的视线,从而破坏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比如有的投影仪或者海报等会遮挡一部分学生的视线,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教学演示活动时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黑板上的字写得过小或者不易辨认,也会阻碍教学信息的传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座位安排等方式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展示的材料。此外,还要注意空间上的布置要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眼神交流的顺畅。

(4)可接近性原则

学生和教师都能方便地接近学习材料,师生之间也能彼此接近。教室的安排应该方便学生在课桌、学习材料、黑板和储物柜之间走动,因此,常用的过道应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教室,避免把很多学生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区域。放置常用材料的地方应该宽敞,而不要将储物柜等放在教室中拥挤的地方。

(5)避免分心,保持最小干扰原则

学生的座位应该使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因此,当把课堂布置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时候,座位就应该排列整齐,而且要面对教师;当安排小组学习时,就应该缩短组内的空间,使整个小组围坐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又有利于组与组之间保持足够的空间。

(6)最大的活动区原则

有研究者发现坐在教室中间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这个区域及在教室正中一条线上,教师大多时间都站在这条线的前面,研究者就把这一区域称之为“活动区”。其实,确切地说,活动区是教师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区域。研究表明,不在活动区的学生对课堂参与就相对更少。因此要提高学生成绩,教师要尽量扩大活动区可以涵盖的范围,也就是需要通过经常对教室的座位进行调换,或者更简单地通过教师在教室中不断移动来扩大。

(7)与教学活动相一致原则

教师在开始布置和组织教室环境的时候,除了必须要考虑到以上几点,还有一个比较灵活的因素需要被考虑到,就是课堂空间的安排需要与学习活动保持一致。比如便于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和便于小组讨论的空间布置就相差很大。(www.xing528.com)

(二)音乐教室物理环境的设置

1.合理设计音乐教室的环境

音乐教室是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设计,对学生心理影响作用很大。音乐教室室内环境设计要遵循增强特性的原则,即增强或突出某些有意形成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来影响教学活动及师生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不同特性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适当突出教学环境某些特性可大大增强环境的影响力,使师生行为发生理想的变化。为此,音乐教室的设计,除整洁舒适、色彩鲜明、教学用具各得其所外,最重要的就是营造一个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进入这人为优化的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形成一股向着教育教学目标整合的力量,深深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音乐教育家M.卡拉博的卡拉博·科恩教学法的学习环境就是一种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卡拉博·科恩教学法的学习环境,到处充满了浓厚的音乐气氛。四处可见可触及的大谱表,地上有“地谱”,墙上有“墙谱”,桌上有“桌谱”,甚至教师衣服上也画着大谱表。卡拉博·科恩有这样一幅教学照片,低音谱号组的学生躺在“地谱”中他们“拥有”的线上,高音谱号学生也躺在“地谱”中他们“拥有”的线上,如果钢琴旁的学生弹高音谱号中的第一条线,高音谱号组的学生就摆动他们的脚;弹第二条线,他们就摆动膝;弹第三条线,他们就要拍肚子;弹第四条线,他们搔脖子;弹顶线,他们就理头发。低音谱号组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自己的每条线的声音做出反应。

音乐教室设计实际是音乐教育思想的体现,突出教学环境的某些特征是必要的,但关键在于“适当”。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明确目标。对于需要增强环境哪些特征,达到什么目的,要周密考虑。二是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学习情境不是容易形成的,它包含影响学生和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应以良好学习情境的形成和直接控制为己任。

2.精心设置音乐教室的场景

音乐教学的场景主要是课堂学生座位的编排和教学场景的摆放。现在一般条件下的音乐教室,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和教学理念的滞后,学生大多按一般学科教室编排座位。既不能体现音乐教学的活动性,也没有音乐教学的互动性和灵活性。

音乐教室座位的编排和摆放,应遵循区域活动和功能空间的原则。

(1)区域活动原则

将教室空间划分为多个小的区域,每个区域属于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教学中学生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和交流。

(2)功能空间原则

将教室按功能(活动内容或项目)安排空间,每个空间划分为内容中心和项目中心,教学中学生按活动内容排出座位,以便开展活动和交流。

两种教学场景的设计方式在教学时还会不断地变化,或交叉、或组合地设计和使用。总之,教学场景的设计一切以内容和目的为原则。

3.控制班级规模,关注自然条件

首先,学生数量要适度。课堂环境中的主体的承受范围是有限的,学生数量过多会严重影响教室的空气流通及每个学生的活动空间,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个体的心理压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适度的学生数量不仅满足学生生存需求,还有利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合作。

其次,教学设备要充足。音乐是体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需要学生的互动与体验,而互动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空间、场地和乐器。可在常规的教室中,桌椅基本上占据整个教室面积,这就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调整桌椅的位置和排序,如把桌椅放在后边或者只留下凳子,撤去桌子等形式来扩宽空间,使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同学的关系。针对学校乐器资源缺乏的问题,除了向学校反映以求得资助外,师生还可以自制乐器,来补充资源的不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最后,教室的温度要适度、及时通风,设立合理的采光设施,保持光线明亮,同时要勤打扫以保持教室的干净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