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经营变迁:节目改革的核心和趋势

中国广播经营变迁:节目改革的核心和趋势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变成了报纸的有声版,“早上报摘,晚上摘报”成为当时电台形象的真实写照。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进一步提出“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宣传业务方针,要求“宣传工作的改革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此外,顺应人民生活和国民生产的需要,广播电台不断增设生活服务类节目,开办不同内容的教育性节目等。

中国广播经营变迁:节目改革的核心和趋势

文化大革命”十年,除少量外事新闻和庆祝活动新闻外,广播电台几乎完全被取消了新闻采访权。[2]在这一段时期,地方电台自办的节目很少,几乎全部转播中央电台的节目,而中央电台的节目多数情况下全文照播“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上的报道和文章。广播变成了报纸的有声版,“早上报摘,晚上摘报”成为当时电台形象的真实写照。

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广播电视要“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要求近几年中广播电视要首先着重解决在宣传上“自己走路”的问题。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进一步提出“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宣传业务方针,要求“宣传工作的改革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各地电台开始大规模调整节目,取消了一批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设置的节目,摒弃缺乏信息和主题雷同的“生产稿”和“万岁稿”,增加从消费者、市场角度写的经济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和社会新闻。广东、北京等地电台改变过去地方新闻基本上靠剪报的状况,北京电台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新闻部,采访队伍逐步扩大,到80年代初达到30多人,中央电台自己采写的新闻占到播出比例的50%以上,广东电台自采新闻稿件逐步增加到地方新闻的七成左右,并开始注重音乐与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作用。广播新闻的总量得到扩大,特别是实效性有了提高,具有鲜明风格的广播评论得以回归。在强化新闻和新闻性专题的同时,各地电台相继增加了文艺节目的比重,转播和播出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并相继成立文艺部,文艺编辑自己动手编写制作广播剧,同时从音乐、文学电影美术舞蹈等各个领域广泛取材,丰富音乐、戏曲节目。此外,顺应人民生活和国民生产的需要,广播电台不断增设生活服务类节目,开办不同内容的教育性节目等。从1979年到1985年,北京电台先后多次大幅调整广播节目,做了很多节目上的创新和改革,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目有《北京新闻》《听众之声》《生活顾问》《小说连播》等;广东电台沿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思路,对专题、新闻、文艺、播音等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逐步改革,推出了《大众生活》《大众科学》《农村天地》《小说连播》《新闻之窗》等节目。这一时期,地方电台节目逐步实现了由转播为主到自办为主,恢复和创办了一批较为贴合实际的广播节目,中央电台也在1985年提出“精办节目、提高质量”的改革设想。(www.xing528.com)

这些改革在不同的节目、不同的范围取得一定成效,也赢得部分的听众,但这一时期的广播改革只是有限的、局部的改革,仅限于节目层面,“长期以来,广播电台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规划下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要把宣传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非易事,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转移是艰巨的”[3]。从整体来看,电台的改革意识还没有完全领会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尚未适应工作重心转移的要求,存在着宣传内容与社会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广播的总体结构、节目形式,还没有彻底改变50年代从苏联搬来的旧体例、旧模式。大多数节目是这个台播了那个台播,内容雷同,编播呆板,各台没有自己的特色,与听众的收听要求相差太远”[4]。“及时拓宽对广播功能的认识,从仅仅把广播当作政治宣传工具的狭隘观念中解脱出来,全面发挥广播优势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成为摆在电台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