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经营:起源与变迁

中国广播经营:起源与变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有两个维度体现:一是自发办网,创建电台自己的网络传播平台;二是向外借力,寻求与其他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的过程中,广播电台尝试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与网络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台网共做节目、台网互动报道、台网联合活动。

中国广播经营:起源与变迁

2009年以来,互联网发展进入快速通道,中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以平均每年41%的速度增长(见图5.1)。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由2009年的3.8亿增加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7.7%,不到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接触互联网。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的融合步伐,广播媒体也不例外。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有两个维度体现:一是自发办网,创建电台自己的网络传播平台;二是向外借力,寻求与其他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内外两种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图5.1:2013~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1]

国内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最初建立简单网页、实现在线直播和点播,到创办网络电台、进行音视频共做,再到跟进移动互联网、开发客户端应用,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第一阶段,着手建立专属广播网站,实现在线直播和点播。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广播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渠道的扩充,从此掀开融合发展的大幕。1996年前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广播网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播网站建设渐成规模,到2009年省会城市以上的电台基本上都建立了广播网站。各地电台不断完善网站的架构和功能,并进行定位上的梳理。以中国广播网为例,自1998年建网20多年的历程里相继完成十多次大型改版,推动广播资源向立体化、多元化、图文视频化展现升级。

第二阶段,创建网络电台,试水网络音频。继广播媒体提供在线直播和点播服务后,国内涌现了一批音频播客、网络电台、音频论坛、音乐流媒体等互联网广播平台,传统广播是其中的主力军。2005年,银河电台、国际在线网络电台、青檬网络电台陆续开通,标志着传统电台开始试水网络广播业务。之后,北京电台的Netfm(外语调频)、大连台的彩虹网络电台,以及安徽网络电台等十余家主流广播媒体的网络电台相继诞生。这些网络电台不同于传统广播,它是针对网络用户生产和传播内容的媒体形态,有专业的频道设置、独立节目单和互动方式,是传统广播进入网络音频领域、开拓新用户市场的一次尝试,一度引发业界学界广泛关注。2011年8月,北京广播网菠萝台上线,成为全国首个支持多路节目混排的“个人化电台”,支持用户自选自定义节目。

第三阶段,进军移动互联网,相继研发移动版网页、移动客户端,并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广播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多地电台积极行动,开发了一批移动客户端产品,如上海电台的“阿基米德FM”、北京电台的“听听FM”、浙江电台的“蓝天云听”等。

随着融合发展推向纵深,广播媒体对新媒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业务布局不断完善。2010年以来,多家电台相继提出“全媒体转型”“多媒体化”发展理念,将新媒体业务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并行推进传统广播升级改造与新媒体业务发展。中央电台提出“实现从单一广播内容生产者到全媒体内容提供商的转变”,积极打造“3台+3网+5社”的资源架构,即传统广播电视台、央广网络广播电视台、央广手机台并行发展。多家广播电台的新媒体业务已涵盖网络、手机、车载等多个领域,形成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电视为依托的新媒体业务格局。(www.xing528.com)

除了积极建设自己的网络平台以外,我国广播顺应传媒发展趋势,有意识地通过与商业网络平台进行多个层面的合作联动,将优秀、优质的音频节目推向移动互联网传播。

广播与商业网络平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发展初期。进入2009年,随着商业网站在中国的成长壮大,广播与这股新兴力量的接洽融通不断增多。广播与商业网络平台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播出渠道的合作,借助商业网络平台进行广播内容的传播;二是播出形式的合作,通过与商业网络平台合作实现重要节目或活动的视频直播;三是互动功能利用,借助商业网络平台的用户人气实现广播节目或活动的广泛互动;四是内容制作,与商业网络平台就某一领域或专题进行资源共享,商业网站可以参与到节目主题策划、节目录制、互动拓展等多个层面;五是宣传推广,借助对方平台进行电台品牌宣传,尤其是举办品牌活动时,往往通过与商业网络平台的合作进行传播和造势;六是战略合作,如2009年8月河南电台与新浪网共同出资3000万元推出新浪河南网,2015年蜻蜓FM与郑州广播电台联合成立河南倾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播与商业网络平台的跨媒体联动不仅指双方有意识的合作,还包括作为普通受众或机构使用对方平台和资源,如对BBS、QQ、MSN、开心网、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和媒体的利用。从当前与广播电台合作较多的商业网络平台来看,广播电台在选择网络平台或网络工具时,主要考虑网络平台与自身需要的匹配度、对方的信誉、成长性等因素。

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的过程中,广播电台尝试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与网络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台网共做节目、台网互动报道、台网联合活动。这不仅是广播和网络两种媒体互动的结果,更是广播与受众互动、受众与受众互动的结果。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广播和网络的关系不断调整变化,由此也带来内外部多种变革,受众角色和地位发生转变,内容生产传播流程得到改造,产品形态不断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在融合互动的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悄无声息地重塑着广播的用户理念和管理模式。

第一,传播通道的拓展。广播与网络融合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传播渠道的拓展,由原来的调频、中波等传统渠道增加了网络收听渠道,网络收听不受地域限制,不受信号覆盖影响,所以对广播而言互联网不仅带来收听方式的丰富,潜在中也无限扩大了广播的覆盖范围。一方面,网站、客户端等网络平台的开发,给电台资源整合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频率资源、节目资源、主持人资源、活动资源都被统一整合到网络传播平台之上;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广播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收听某一家地域电台,广播受众得到了扩展,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收听渠道的不足和局限性。

第二,工作流程改造。台网融合对广播内容生产传播流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采编人员的转型,创新报道方式和报道手段,创建全媒体制播平台,打通前端采编和后端制作播出的各个环节。随着融合不断深入,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积极调动网民力量,争取和采纳他们的有益意见,充实节目内容。在节目策划环节,通过话题预告、征稿征文素材征集等方式,大力发挥自有平台和社交平台的作用,向听众、网友征集他们对节目主题的建议。在节目制作环节,突破以往单一的音频采录模式,尽可能集视频采录、图片拍摄、文字撰写于一体。在传播过程中,广播和网络共享内容产品,对节目进行整合、重构,对不同的信息形态进行转换,进行信息互动。而在技术支撑环节,各地电台纷纷构建融媒体平台,如上海电台的“@Radio广播全媒体制播平台”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打造“零边界直播室”;中央电台的“中国广播云平台”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和定制化服务;湖北电台的“长江云融媒体新闻平台”支持广播记者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全方位立体呈现采访信息。

第三,内容形态的多样化。网络的介入使广播节目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节目往往单指某次节目的播出,广播产品通常表现为音频资源。在台网融合背景下,节目产品一次生成多次发布,借助网络平台,电台产品内涵得以延伸,拓展为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态的产品链条,节目微信、客户端互动社区等都可以视作节目的一部分。

第四,受众地位的演变。在台网融合进程中,不仅广播受众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原有听众基础上新增了网上用户,而且受众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从被动接收到自主收听、建言献策到作为评委,甚至参与节目策划制作,受众位置从幕后到台前不断前移。在传统的广播流程中,听众只是线性传播过程的终端接受者,被动接受节目信息。节目上网,实现点播,使听众获得了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收听喜好选择喜欢的节目,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各种网络互动平台的出现使受众可以便捷地表达对节目的见解和感受,网络投票和评选等活动则使受众从幕后走到台前,担当起评委和裁判员的角色。而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建设完善,受众可以参与到节目的策划环节,为节目提供素材点子,甚至参与节目的制作播出。在当前台网融合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广播节目影响范围不仅表现在传统广播收听效果上,而且进一步衍生到各种不同承载形态的广播节目效果上。网友在发表节目感受、点评主持人表现、推动节目改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频率或节目若能在网络上产生相当的影响力,也是其传播价值的一种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