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经营变迁:起源、演进、规律与趋向统计

中国广播经营变迁:起源、演进、规律与趋向统计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省级电视台全部开播,各直辖市、地市级电视台也纷纷成立。在北京,1983~1988年短短五年,电视就超过了广播的覆盖人口。1984年9月底,北京郊区新建电视差转台100座,全市人口的电视收看率达到98%。此时,广播事业发展的内生需求激烈爆发。在北京,当时北京市财政局每年向电台拨款仅200万元,只能勉强维持人力支出,1991年起北京电台入不敷出,开始举债,到1992年共负债170万。外有电视竞争,内有发展后劲不足,广播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中国广播经营变迁:起源、演进、规律与趋向统计

20世纪80年代末,广播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电视的迅速普及,直接冲击了广播收听市场。据商业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统计,1975年底,我国各地电视机仅有46.3万台,到1991年底,全国电视机已达2亿台。全国省级电视台全部开播,各直辖市、地市级电视台也纷纷成立。1989年全国电视台已达410座,到1994年全国兼营广告业务的电视台已高达1985座。在北京,1983~1988年短短五年,电视就超过了广播的覆盖人口。1984年9月底,北京郊区新建电视差转台100座,全市人口的电视收看率达到98%。看电视,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甚至形成了习惯。[2]电视对广播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听广播的人少了,热播电视剧引发的“万人空巷”取代此前几年全家听“戏匣子”的场景;其次是广播媒体的地位被削弱,从风光无限的“小喇叭”变为少有人问津的弱势媒体;最后就是人才流失,许多优秀的广播人才转投电视。

此时,广播事业发展的内生需求激烈爆发。经过上一段时间的积累,广播在电台数量和频率资源上达到了一定程度,而随着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电台的办台成本陡然上升,各地电台面临着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的缺口,事业发展所需经费越来越多,财政拨款不足日益成为广播发展的掣肘。1991年以来,有的地方逐渐对广播电视实行差额预算管理,财政拨款与广播事业支出“剪刀差”逐年扩大,差额不足部分越来越大。地方财政拨款增长有限,只能勉强维持人头费增长的开支,导致广播事业发展的补充资金捉襟见肘。在江苏等地出现了广播电台靠借贷过日子的现象。在天津,电台每年的事业经费不足日常开支经费的1/5,还要承受事业发展、节目录制中心建设的沉重压力。在北京,当时北京市财政局每年向电台拨款仅200万元,只能勉强维持人力支出,1991年起北京电台入不敷出,开始举债,到1992年共负债170万。外有电视竞争,内有发展后劲不足,广播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市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由最初的产品匮乏、供不应求逐渐过渡到物质种类丰富、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明显起来,企业的营销需求不断释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经济进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大开放时期。国家政策的放开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机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崛起,来自企业界的营销传播需要随之不断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媒体的传播价值不断凸显,成为广告市场的稀缺资源。报纸媒体掀起了第二次扩版热潮并大幅度提高广告价格,1994年起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全国首创的“黄金广告资源竞标活动”。媒体竞卖现象的出现不但激发了媒介竞争,而且创造了深化媒介经营的整体氛围。(www.xing528.com)

从1988年到1993年,中央和地方各级电台纷纷掀起了兴办调频广播的高潮,到1990年以后,全国已经有调频立体声电台30多座,主要用来开办音乐文艺交通等节目。新技术革命来得正是时候,恰好给处于困局之中的广播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