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设施和策略:利用和改造河流

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设施和策略:利用和改造河流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王朝或政权选择都城,于军事防守之外,最为关心的还要数粮食的供应。解决都城的粮食问题不外两途:一为增加都城附近的粮食产量;二为由富庶地区运输更多的漕粮,由秦汉至于明清殆莫不如此。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就必须利用和都城有关的河流,并加以适当的改造工作。秦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积极增修长安附近农田水利外,就由关东运输粮食,供应关中的不足。

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设施和策略:利用和改造河流

历代王朝或政权选择都城,于军事防守之外,最为关心的还要数粮食的供应。足兵足食,才能期望长治久安,亿万斯年。解决都城的粮食问题不外两途:一为增加都城附近的粮食产量;二为由富庶地区运输更多的漕粮,由秦汉至于明清殆莫不如此。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就必须利用和都城有关的河流,并加以适当的改造工作。

秦汉皆都于关中。关中本来就是一个富庶的地区,素有陆海之称51,可是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咸阳就已经感到粮食的不足。秦国的伐蜀52,并通千里的栈道53,不能说就和运输蜀汉的粮食无关。郑国渠的开凿,更基本上解除了当时在这一方面的顾虑。郑国渠由谷口引泾河水,循北山之下,东流注于洛河,长达三百余里。这条渠道开通以后,四万余顷的土地都能得到灌溉,使关中成为沃野,因而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54。西汉承秦之后,更注意于都城周围农田水利的开发。当时继续引用泾河水,于郑国渠旁开六辅渠,灌溉其旁较为高昂的田地,并开凿白渠,由谷口至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入渭河。当时还曾引用渭河水,开凿了成国渠和漕渠。成国渠由今眉县开始,经扶风、武功、兴平、咸阳等县复入于渭河。漕渠由长安东流,经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入于黄河55。潼关以北,黄河河道经常东西摆动,向西摆动时,渭河入黄河处就向西退缩,反之,又向东伸展。两者记载不同,其原因在此。《元和郡县图志》又说:“永丰仓,在(华阴)县北三十九里。”当时的潼关在今潼关县港口。潼关距渭河口只有四里。永丰仓既置在渭河口,则漕河应在永丰仓近旁,和潼关的距离也不会差得很多。距离这样近的地方,现在应在港口侧畔。汉代漕渠所入的应该是黄河而不是渭河,因为汉代这里的黄河已向西摆动。渭河口不能伸展得太远。唐时这里的河道又有新的变化,故唐漕渠入渭。不论入黄河或是入渭河,渠道还应是一样的。

另外还由今澄城县引洛河水为龙首渠,至大荔县复归于洛河56。这些渠道都发挥了灌溉的作用。漕渠的开凿本是为了运输关东的漕粮,漕粮运毕后,一样可用于灌溉57。这里还应该提到长安附近终南山流下的灞、浐、潏、涝、丰诸河和发源于长安城旁的镐河。这几条河流加上泾渭两河,就是围绕长安的所谓关中八水58。这些河流有的有分支,有的有陂池。其中潏河(泬水)的分支最多,有一条枝津还穿过了长安城。潏河上游的皇子陂,镐水源头的镐池和彪池,都是有名的陂池。以潏河和交河为水源的昆明池,本是武帝为了训练南征的水师而凿成的,可是由昆明池分出的昆明渠,和其他诸河的枝津也相仿佛59,这些河流、枝津、陂池引出的灌溉渠道,纵横交错于其间,共同组成环绕于长安周围的灌溉网。

西汉以后,长安仍间断地做过都城,虽然大多是些分裂时期的政权,都城附近农田水利的兴修却是时有所闻,曹魏时延伸成国渠,使之上承汧河,扩大灌溉的范围60。苻坚也尝开泾河水,通渠引渎61西魏更先后修理过郑国渠和成国渠,置堰引水62。隋唐时长安再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农田水利益发受到重视。这时所谓关中八水中的镐河,久已湮没无闻,其他诸河的引水渠道又复交错于田塍间,再度形成了农田的灌溉网。原来引用泾河水的郑白渠,仍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63。由于渠道分支增多,故又称为三白渠64,还增修了刘公渠和彭城堰65。不过由于豪门贵族在渠旁多置碾硙消耗水力,受益的田亩反而有所减少,唐朝前期还能灌溉一万许顷,到了后期,才得六千余顷66。原来引用渭河水的成国渠,这时也累次修治67。唐代后期,以六门堰为主,又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田两万余顷68,其利和泾白渠不相上下,所以这条渠俗号渭白渠。渭河下游在今华县有利俗渠和罗纹渠,在华阴县有敷水渠,皆引渭河支流灌溉和排水69。就在关中东部的黄河岸边,也有灌溉工程的兴修,韩城县引黄河水溉田六千余顷,朝邑县(今并入大荔县)引河堰洛的通灵陂,也溉田百余顷70

长安附近虽有这样一些农田水利设施,仍是解决不了都城中日益增多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问题,而都城附近驻屯军队的增多,同样需要更多的军糈。这个问题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秦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积极增修长安附近农田水利外,就由关东运输粮食,供应关中的不足。秦时由关东运了多少粮食,确数难得具知。单是敖仓(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一处,秦亡之后还有大量的储存71楚汉战争时,刘邦就取之为军粮,以与项羽相对峙72。敖仓只是当时转运粮食的一个过路站,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知了。西汉初年,由关东运来的粮食每年不过数十万石,后来增加到四百万斛73。唐初每年运到长安的粮食也不过二十万石,到了中叶,最高曾达到四百万石。其后时有损益,大致总在百万石上下74。这样多的粮食,如何运到长安,却也是一个大问题。自来运粮,水运最为便捷。长安位于渭河下游,而渭河又入于黄河,以之运粮就比较方便。可是黄河有砥柱之险,而渭河又水浅沙多,下游河道复多弯曲,船只运行也有一定的困难。从汉时起就设法疏凿砥柱附近的黄河河道75,后来到唐代还不断施工76,效果都不是很好。为了改善渭河的运输能力,西汉中叶,武帝就特意另开一条漕渠,由长安引渭河傍渭河南岸东流,到现在潼关附近入于黄河,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这条漕渠长三百里,要比在渭河中行船省去六百里的路程。渭河沙多,漕渠既用渭河水,自然也带进了泥沙,好在西汉时未曾出现若何故障。西汉之后,再经王莽之乱,长安废不为都,漕渠自无人闻问。后来到隋代,由于漕粮需要迫切,因而旧话重提,再度开凿漕渠。这条新漕渠大体是承袭汉代的旧规。由于泾渭两河上游植被的严重破坏,水中泥沙更多,隋代历年短促,还未遇到很大困难,唐代却时通时阻,漕粮的运输倍感不易77。一直到唐代灭亡,都没有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西汉武帝时,还曾开凿过秦岭山上的褒斜道。开凿褒斜道不是为了便利陆上的交通,而是想利用褒水和斜水通航,因为褒水入沔,斜水入渭。沔水就是现在的汉江,可以和东方各地相联系。如果漕粮由沔水上运,转入褒水,直到秦岭之上,再经过一段陆运,即可沿斜水而下入于渭河,运到长安,就可以避免黄河中砥柱之险。经过一段施工,由于褒斜二水都相当湍急,到底不能行船,只好作罢。虽说没有成功,也可以看出当时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曾经费过一番心机的。

洛阳当伊、洛、瀍、涧四河交汇的地方,洛河流经洛阳城南,伊河更在洛河之南,在偃师县入于洛河。瀍河和涧河分别在洛阳城东和城西入于洛河。这四河之中,涧河的变化最大。涧河本出于新安县东南,又东南流入于洛河78周公始建成周时,就曾经说过:“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79和涧河合流的又有一条穀水,穀水发源于渑池县,流近洛阳时与涧河合流。按一般水道命名的规律说,二水合流,可以互受通称。穀水既和涧河合流,穀水可以称为涧河,涧河也可以称为穀水80。现在由渑池县东流的这条河流,只称涧河,穀水的名称已久不为人所引用。周灵王时发生一次大水,穀水在王城西侧冲入洛河,水势骤涨,王宫都快要被冲,周灵王堵住穀水,才避免了一场灾难81。据说,当时的穀水流经王城之北,东入瀍河,由于发生了大水,才由王城之西,南合于洛河82。后来在洛阳城西有一条死穀,是由穀水分出,南流入洛,由于干涸无水,所以称为死穀83。这当是周灵王时穀水南溢的故道。穀水就是涧河,本来在洛阳城西入于洛河。由这次大水可见穀水改道东流已久,不再在洛阳城西入于洛河。

明了了洛阳附近河流的分布,就可以进而论述东汉建都洛阳及其以后一些王朝对于当地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洛阳位于长安之东,漕粮运输自然较长安为便捷,因为可以不再逾越砥柱之险。这是它的优势之处,不过作为都城,它所需要的漕粮应该不比长安为少。洛阳地处伊洛流域,也是适宜于农业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却远较长安附近为狭小。长安作为都城已经感到当地所产的粮食难以满足需要,洛阳当然更不用说了。洛阳的农田水利事业远在战国后期即已有之,那时东周欲种稻,而西周不下水84。西周居河南,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东周居巩,在今巩县西,皆濒于伊河。伊河流到伊阙东北,右侧流出一条枝津,东北入于洛河,这是人工开凿的渠道,东周种稻就是利用这条渠水85,伊河在这条枝津之下,左侧还流出一条枝津,北流入于洛河86。这条枝津附近虽无有关灌溉的记载,但既然右侧那条枝津能够灌溉,这条枝津用之于灌溉也不是不可能的。(www.xing528.com)

洛阳利用和改造当地河流的最大工程当数东汉的阳渠。阳渠是张纯开凿成功的,据说是引洛河为漕87。在张纯之前,王梁就已经开始着手。王梁曾“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88。王梁引用穀水,张纯引用洛河,两者似乎有所差异。郦道元论此事说:“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是渠今引穀水,盖纯之创也。”89王梁只是引用穀水,张纯更添引了洛河水。增加了穀水的流量,后来堰洛之渠干涸,所以郦道元说:“是渠今引穀水。”洛河有一条枝渎,由石墨山侧引出。石墨山在今宜阳县西三里90。枝渎循洛河左岸东北流,迳汉时河南县王城西,历郏鄏陌而北入于穀水91,汉河南县就是现在的洛阳市,郏鄏陌也当在洛阳市近郊处。这条枝渎显系人工开凿的。如果是一条自然水道,其形成应当是很早的。可是很早的时候,涧河尚由洛阳城西入于洛河,这条枝渎不会越过涧河,再历郏鄏陌而入于穀水。何况郏鄏陌北那时尚无河道,这条枝渎再往北流,也是不会流得过去的。那么这条枝渎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虽记载了这条枝渎,却也只泛泛地说了一句:“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92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皆言洛阳城之西面有阳渠93,和这条枝渎的方位正相符合。陆机和刘澄之还说,乃是周公所制。周公固然经营了成周,却不一定又引这条枝渎,况且周公所见到的涧河还流经成周之西,如何会把这条枝渎引过涧河更向北流?周公之时又怎么会有阳渠这样的名称?不过既然指出这条枝渎的名称为阳渠,自应是张纯所致力的渠道。王梁开渠是没有成功的。他所开的渠是引用穀水,他在什么地方施工?这需要再做考虑。穀水既与瀍河相合,南入于洛,则其施工处当在这两条河水相汇合处或稍下一些的地方。汉洛阳城东北有一座千金堨,为有名的水利工程。这座千金堨屡毁屡修,直到郦道元撰《水经注》时,还能继续发挥作用。郦道元还指出,这就是王梁和张纯的故绩94。按之当地的地形和河流的流向,这样的说法是不错的。千金堨以下,经过洛阳城的渠道,张纯并未遵循王梁的旧规,因而形成两条渠道。王梁的旧渠在洛阳城北,自皋门桥东,历大夏门、广莫门,绕城东北角而南,经建春门石桥下,到这里和张纯所开的渠相会。这座石桥的右柱上有铭说,“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赋,所由而至”,可见也是漕船经常通行的渠道。至于张纯所开的渠则在洛阳城南,自阊阖门南历西阳门、西明门,东曲历津阳门、宣阳门、平昌门、开阳门,再折北历青阳门和东阳门,与王梁所开的渠相合,又东迳偃师城南,而东注于洛。这条阳渠的开凿诚然是为了转运漕粮,可是沿渠各地都获得灌溉的效益。郦道元论述王梁的穿渠,就曾说过,他“将引穀水以溉京师95。渠道绵长,灌溉地区相当广泛,这对洛阳附近的农业发展是会有很大的裨益的。

虽然有这样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和长安比较起来,还是远远不及的。长安作为都城是离不开关东各地运来漕粮的,洛阳对于东方各地的依赖,应该较长安更为迫切。王梁的穿渠在光武帝的建武五年至六年间,这时东汉王朝才刚刚建立。王朝刚一建立就动工穿渠,可知当时的迫切程度。隋唐的洛阳城又在汉魏洛阳城之西,其时阳渠即令尚存,已经难于应用。隋炀帝大业元年所开的通济渠,就起到和阳渠相同的作用。通济渠引穀、洛河自苑西入而东注入洛96,渠道流向的轮廓也大体仿佛阳渠的旧规。炀帝开这条通济渠,虽说是为了巡游扬州,对于漕粮的输入洛阳也并非毫无意义的。唐时洛阳有洛漕新潭,为武则天大足元年所开,是用来停泊租船的97唐高宗季年,久居洛阳。其后武则天于天授元年改唐为周,洛阳已正式成为都城,大足元年上距天授元年只有十年。为了增加漕粮的运输特别开凿这么一个新潭,可知当时于东方漕粮的需要程度和东汉初年一样,都是十分迫切的。通济渠和洛漕新潭的开凿,都说明当时对洛河的利用又有了新的发展。

由洛阳往东就是开封,这是石晋以迄北宋时的古都。都城由长安步步东迁,粮食的供应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愈往东去就愈接近盛产粮食的地区。这一点在石敬瑭由洛阳迁都开封时的诏书中就说得十分清楚,他先指出洛阳漕运的困难:“经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需。”接着又说:“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势,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98汴州就是开封。开封本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作为都城是有一定的缺点的。宋太祖是看到了这一点,可是还留恋不去,也是因为粮食供应的原因99。开封虽位于洛阳之东,却不是一个富庶产粮的地区。这在《隋书》中曾有过明白的论述。开封于隋时为荥阳郡,其邻近的陈留县则隶于梁郡。《隋书》说:“荥阳古之郑地,梁郡梁孝故都,邪僻傲荡,旧传其俗,今则好尚稼穑,重于礼文,其风皆变于古。”100隋时虽已有这样的变化,历经有唐一代,农业却未见有显著的发展。这里见重于当世,充其量是一个过路的粮站。作为都城以后,这里更成为当时全国各方面的漕粮集中地。这是利用自然开凿新的河流所形成的局面。这应从隋炀帝开凿通济渠说起。这在前面已经约略提到过,它由洛阳开始,中间经过一段黄河,到现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分河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安徽眙盱县北入于淮河。荥阳县以下这段通济渠就是唐宋时的汴河。那时江淮之间另有邗沟可以联系。由通济渠东南行,经过淮河、邗沟可以通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富庶产粮地区。那里的漕粮就是通过这样一些水道西运到长安和洛阳的。这中间开封是必经之地,所以说开封是一个过路的粮站。由五代后期到北宋,开封周围又增加了一些人工开凿的水道,主要是蔡河和广济河。蔡河一称惠民河,是引开封西南溱洧诸水,经过开封南流,和颍河相汇合。广济河一称五丈河,乃是由开封城西引金水河水东行,至今山东省西南部注入当时的梁山泊。梁山泊就是以前的大野泽,为古代济水中游所形成的巨大湖泊。后来梁山泊以西的一段济水干涸,只有梁山泊以下至海的一段济水仍然畅通。这畅通一段的济水自然可以和广济河互相联系。开封上距黄河虽然还有一段路程,由于汴河的水是由黄河引来的,所以,黄河上的船只仍可循汴河达到开封城下。这样开封就成了汴河、黄河、蔡河、广济河四河运输的中心,也可以说是以开封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水上交通道路。据北宋初年定制,每年由汴河运来的有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由黄河运来的有粟五十万石,菽二十万石,由惠民河运来的有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由广济河运来的有粟十二万石101,其中仅汴河所运输的米、菽就超过了唐代运到长安漕粮的最高数量。可以说宋代开封的漕粮主要仰给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陈(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和青(治所在今山东益郡县)、齐(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诸州也负担了相当部分。陕西既已不复建都,也得外运部分漕粮。开封城内如果没有这四条河水运输漕粮,那是难以为继的。

北京附近也不是一个盛产粮食的地区,为了能够充分提高当地农业的产量,远在作为都城以前,当地就已经设法利用河流从事灌溉。曹魏时,刘靖引㶟水(今永定河) 造戾陵堰,开车箱渠,自蓟(今北京市)西北迳昌平(今昌平县),东尽渔阳潞县(今通州),灌区有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后来到西晋时还继续维修102北魏时,裴延㑺不仅修复了戾陵诸堰,还修复了旧督亢渠,溉田百万余亩103。所谓旧督亢渠就是战国时燕太子丹使荆轲献秦的督亢陂,乃是膏腴之地。在督亢陂引渠灌溉,自然为利甚丰。北齐时,嵇晔又开督亢旧陂,岁收稻粟数十万石104。唐代最重视地方农田水利,对此却没有再事扩充。唐代河北道修渠不少,冀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县)以北尤多,不过规模都不是很大。能够确知灌溉亩数的,仅有瀛州治所河间县的长丰渠能灌溉五百余顷105。长丰渠是引滹沱河水入于淇河以通漕运的,应是较大的水利设施,可是所能灌溉的仅有这区区五百余顷,其他就无足论了。这样的自然形势和具体条件都充分说明当时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到了最大限度。后来,元、明、清各朝虽然也都在这方面有所致力,却难得超过前代已经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北京附近,像戾陵堰和车箱渠这样巨大的工程,竟然成了绝响,是难于再现的。北京在东汉和唐时都是幽州的治所,为边防的重镇。西汉幽州虽无固定治所,然蓟县承战国时燕国的余风,同样是一方的重镇。汉时这个边防重镇是否仰赖内地粮食的供应,已无由确知。唐代前期为了备边,经常在清河(今河北清河县)储备由江淮运来的大量租布,以供应北军的需要,号为天下北库106。当时幽州一地尚养不起这样多的边防军。若是以之作为都城,粮食供应首先就要成为问题,这不是当时的人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所能够掌握的条件来说,确实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了。

辽国始在今北京建立陪都,就是所谓南京。作为陪都,粮食的问题尚不至于过分迫切。金人建立中都之后,问题就逐渐突出起来。远在隋炀帝时曾在太行山东开凿过一条永济渠,南引沁水入于黄河,而北至于涿郡。涿郡就是后来的幽州,也就是金的中都。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和宋辽的对立,永济渠久已不能通到幽州城下。金人为了解决中都的粮食问题,除了恢复永济渠全线的通航外,还由中都开凿一条运河,通到其东的潞县,和潞水(今白河)相接,然后再和永济渠联系起来107,由永济渠通到黄河流域各地。后来元代在金人的基础上开凿了通惠河。金时的旧河是引用今北京西面玉泉山的水流,元代则引用昌平县白浮村的神山泉,再合北京西面的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泉水。至于河流所经的地方,大致还和金时旧河相同108。在开凿通惠河以前,元人已经凿成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济州河在任城(今山东济宁县)连接汶水和泗水109。因为当时泗水在今江苏徐州市入于黄河,而黄河则在今江苏清江市夺淮入海。这时江淮之间的邗沟和江南运河依然畅通,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粮食就可由江南运河和邗沟北运。由邗沟入于黄河,再由黄河入于泗水和汶水,又由汶水入海,由海道北运。会通河由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安山(今东平县西南,亦称安民山)至临清,南接济州河,北与御河(永济渠)相连110。这样由南方运来的漕粮就可由济州河入于会通河,再由御河北运,入于潞河。通惠河的开凿就是为了接运已达潞河的漕粮。这几条运河相连成为一条运道,就是一般所说的南北大运河。从元时奠定这样的基础以来,明清两代就遵守成规,只是在中间有过若干段落的修整和改造。北京作为都城,粮食的供应不致发生重大的问题,应该说是得力于这条大运河。固然其间也曾借助于海运,运河仍不失为主要的运道。

这样因粮食不足而引起的困难,在长江以南建立的都城是不会成为很大的问题的。南京和杭州就是如此。南京位于长江下游,距太湖并非很远,而杭州就在太湖的南畔,自唐代中叶而后,这个地区就一直是全国富庶的地区,产粮最为丰富。这是由于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河流众多,水道纵横,随处可以就近引用,无需再做更多的改造功夫。它不像长安那样需要千方百计兴修农田水利,更不像洛阳和北京那样适宜于农耕的平原的跼蹐狭小,这不是说这里就不必再讲求水利。这里无需琐琐列举这些王朝兴修水利的措施,单就有关水利的记载和著作就已连篇累牍,可以略觇其中的消息。如宋朝单锷的《吴中水利书》,明朝伍余福的《三吴水利论》,归有光的《三吴水利录》,归子宁的《三吴水利附录》,皆为人所称道。这些著作中论述疏浚反而还要比较多些,其他就不必具论。这个地区粮食产量虽极丰富,可是都城附近还要开凿运河,以运输离都城较远地方的粮食。南京远在孙吴时已经作为都城。南京濒长江,长江源远流长,支流众多,交通颇为便利。不过长江多风涛,漕粮运输难免遭到损失。就在孙吴时,为了漕运的目的,做过改造一些河流的工程。当时曾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111。句容为今江苏句容县,云阳为今江苏丹阳县。这条河道也就是所谓破冈渎112。它的开凿可使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市)两郡的漕船直接达到南京,免蹈长江风涛之险。自孙吴开凿之后,东晋南朝的建康(今南京)都能继续受益。当时开凿这条河道固然是为了便利吴郡、会稽两郡的漕运,也是由于太湖西畔地区不如它的东侧富庶,南京作为都城是不能完全仰赖于当地供应所需的粮食的。后来到明太祖又以南京为都时,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能说是过大,但是原来的破冈渎却早已湮塞不通了。明初两浙的漕粮除一部分循太湖以东的江南运河运到镇江再转入长江运到南京外,其余的大抵是运到太湖再经过宜兴、溧阳西运,运到高淳县的东坝,转入石臼湖,又借陆运到南京。陆运当然辛苦,多费周折。明太祖因而在这里开凿一条胭脂河,沟通石臼湖和秦淮河113。这样由两浙来的漕船就可直抵南京城下。石臼湖水于安徽当涂县流入长江,则由长江中上游来的漕船,也可由当涂转入石臼河,再由胭脂河运到南京。胭脂河不是一条很长的河流,当时只不过开凿了当地的胭脂冈,工程不大,受益却是匪浅。杭州作为都城,在粮食供应方面自然更优于南京。可是南宋在杭州也注意于漕运河道的开凿。钱塘江北,太湖南畔,有许多塘河,这些塘河都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难于考核清楚。可是海宁县的运塘河和二十五里塘河却是南宋时开凿的,而且是和江南运河相联系的114。这些都是小型的河道,可以说是无关大局,不必多论。南宋致力最多的乃是钱塘江以南的运河。本来唐时孟简就曾在这里开凿过新河,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15。宋人接着致力,规模更见宏大。这条运河由萧山县钱塘江畔的西兴镇开始,东经今绍兴、上虞而与姚江相接116

由此可见,都城的粮食问题是历来王朝或政权都可能遇到的难题。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都在设法利用和改造自然。虽然成就大小不同,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若干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