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族舞蹈文化:芦笙舞、蝴蝶动作与宗教仪式

苗族舞蹈文化:芦笙舞、蝴蝶动作与宗教仪式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芦笙舞在苗族的很多民俗庆典上都有表演,是深受广大苗族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族舞蹈。因此,苗族舞蹈中有大量的模仿蝴蝶的动作。除此之外,祭拜天地等动作也常在苗族舞蹈动律中出现,表达着苗族人民在宗教中寻求依靠的精神状态。苗族仪式性舞蹈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特征。在苗族舞蹈文化中,鼓舞饱含着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之情。对于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来说,鼓舞可以说是宗教性最强、仪式感最突出的舞蹈形式了。

苗族舞蹈文化:芦笙舞、蝴蝶动作与宗教仪式

说起苗族文化,人们马上会想到集美术与工艺为一体的苗族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而更多时候,这些苗族元素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浮现在人们眼前的,那就是穿着繁复、佩戴精美银饰、跳着热情奔放的舞蹈的姑娘们。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人人爱唱歌,人人会跳舞,在苗族社会里,无论是走亲访友、接待宾客还是缔结婚约、丧葬祭祀都少不了歌舞表演,歌舞伴随着苗族人民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古朴的苗族歌舞,既是苗族人民的生活的再现,又是苗族人民淳朴情操的真诚表达。

(一)苗族舞蹈的形态与动律

苗族舞蹈善于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精准定位,舞蹈形态上的一个小小的差异,都是他们对于不同的内心情感的展示和表达。

芦笙舞”是苗族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的演绎多由男子完成,他们在吹芦笙的同时通过腿部各关节的灵活运动来展示舞蹈内容。芦笙舞在苗族的很多民俗庆典上都有表演,是深受广大苗族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族舞蹈。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年轻的苗族女子曾经以会不会跳芦笙舞作为择偶标准之一。“鼓舞”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苗族舞蹈形态,顾名思义,鼓在“鼓舞”表演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具,舞者通过不同形式的敲击来表现力量美,苗族的“鼓舞”有“木鼓舞”“铜鼓舞”“跳年鼓舞”“双人鼓舞”“团圆鼓舞”等多种形式,在“鼓舞”表演过程中,人们要配合时快时慢的击鼓节奏来随机摇摆、绕圈,充分展现了苗族舞蹈的协调性和对比性。

苗族舞蹈是在苗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和娱乐中沉淀积累下来的,他们通过手臂划圆、膝盖屈伸、身体扭转和脚步跳动等动作来展开表达,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苗族舞蹈的动律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苗族舞蹈通过对割草、播种、背水、纺织等生产动作的模仿来再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例如,在踩鼓舞中,舞者通过双手不同幅度地左右摆动来模仿纺线、种地的动作;在花鼓舞的表演中,通过跳跃、击打等动作来表达激昂跳动的心情

2.独特的自然环境

我国苗族人民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世代生活在崎岖的高山地区,这里地理环境复杂且温度差异较大,苗族人民在生活中时常需要通过同手同脚与有节奏地扭转双脚来使生产生活达到最省力。久而久之,在逐渐地融入艺术元素之后,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性的身体姿势就演变成了舞蹈动作,成为表达感情的载体,比如“一顺边”就是非常具有苗族特色的舞蹈动律之一。

3.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

面对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无力感使苗族人民对自然界事物产生了神化的膜拜,他们通过这种信仰来接近自然并由此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比如蝴蝶这种动物,对于生活在山区的苗族人民来说具有较为独特的含义,蝴蝶是苗族神话传说中的先祖,被称为“蝴蝶妈妈”,也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图腾。因此,苗族舞蹈中有大量的模仿蝴蝶的动作。除此之外,祭拜天地等动作也常在苗族舞蹈动律中出现,表达着苗族人民在宗教中寻求依靠的精神状态。

4.不同打法的鼓点节奏

地区差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是苗族舞蹈的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苗族聚集的凯里、松桃、吉首、保靖等地区,鼓点打法以及节奏是担负着体现作品动律智慧以及创作者心情的任务的,比如在一些复杂的节拍中,左手击打2/4的节拍而右手却要做出3/4的节拍,目的就是要让观众能够被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所感染,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www.xing528.com)

(二)苗族仪式舞蹈的文化特征

祭祀性舞蹈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至今日,祭祀性风格也是少数民族舞蹈体系中最具传统意义的舞蹈之一,而苗族仪式舞蹈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仪式功能性舞蹈中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经历过战乱迁徙,定居在我国西南部深山地区,那里环境恶劣,生活物资都匮乏,但是苗族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并没有丢弃乐天达观的心态,他们在舞蹈中自娱自乐,将对生活的憧憬、对神明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渴望都融入了舞蹈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性特点的舞蹈艺术。苗族仪式性舞蹈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特征。

第一,深厚的祭祖文化特征。苗族的鼓舞就是典型的祭祀性舞蹈,由于鼓声的震动能够鼓舞民心激励斗志,因此,鼓在苗族先民的迁徙过程中就被赋予了神圣的功能,苗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少时常踩着节奏整齐的鼓点共同起舞。在苗族舞蹈文化中,鼓舞饱含着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之情。他们通过舞蹈与先祖的神灵进行沟通,既包含了祈祷之意,又兼具了娱神功能。对于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来说,鼓舞可以说是宗教性最强、仪式感最突出的舞蹈形式了。直至今天,有的苗寨在进行鼓舞表演时,还有参与者必须是同宗族亲的要求,这也是鼓舞祭祖动机的鲜明表现。

第二,丰富的民俗文化特征。苗族是一个非常注重节日的民族,每逢节日都有或大或小的庆祝活动,歌舞表演自然是节庆活动的重头戏,因此,苗族舞蹈融合了各种生动多姿的民俗风情。苗族人民十分注重民俗和舞蹈的融合,每个节庆活动都有相应的不同类型的舞蹈表演,比如踩鼓舞,就是在具有欢腾气氛的节庆活动中用来营造火热的场面,有着强烈的民俗风情特色。

第三,特有的图腾文化特征。原始社会中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力使苗族人民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图腾文化,他们向神秘的力量祈求庇佑,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都寄托在了图腾仪式里,这种精神寄托对苗族舞蹈文化的风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苗族人民认为“蝴蝶妈妈”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而“蝴蝶妈妈”是由枫木变化而来的,所以枫树在苗族被称为“妈妈树”。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崇拜枫树,许多仪式性舞蹈中都有膜拜“蝴蝶妈妈”和枫树的内容。

苗族的仪式舞蹈非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接龙舞、水鼓舞、锦鸡舞、扁担舞、铜鼓舞以及反排木鼓舞等。接龙舞是苗族接龙仪式的核心,其舞蹈动作大部分以半圆形步伐为主,衔接跑步、碎步、跳跃等其他舞蹈步伐,呈现出一种或进或退的感觉,以此来塑造出苗族先民因生活而迁徙的形象,寄托了苗族人民对过去艰苦生活的回忆和对先祖的敬仰。锦鸡舞是芦笙舞中最别具一格的苗族传统舞蹈,是一些大型节日活动中苗族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舞蹈形式,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苗族人是通过锦鸡舞来寻找生活伴侣的。水鼓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500年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苗族舞蹈,它结合了“水”和“鼓”这两种苗族文化中比较重要的文化内容,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尊敬和热爱。铜鼓舞是苗族人在每年过苗年和吃新节时都要跳的舞,掌坳苗寨还专门开辟了两个能容纳2000余人的鼓场供人观赏铜鼓舞,这在所有苗寨的铜鼓舞中都是一种十分与众不同的形式。反排木鼓舞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祭祀舞蹈,在各个苗族村寨都有分布,现在,反排木鼓舞已经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的来说,苗族仪式性舞蹈是我国西南苗族人民群众在长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进化中孕育出的智慧结晶,在图腾信仰和民族情感的互相作用下,苗族仪式性舞蹈展现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仪式性舞蹈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苗族历史和苗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最质朴最原始的文化表达形式,苗族舞蹈作为一种传承性的文化载体,不经雕琢仍能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这是其他现代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艺术力量。苗族舞蹈自然奔放,能将神圣的意境表达得十分奔放,扭摆动作和吆喝声是苗族舞蹈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观众能够通过这些动作感受到一种庄严之感,也能在舞蹈中深切地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高敬意。苗族舞蹈的大部分动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舞蹈是将生活进行了艺术性处理[3],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使苗族舞蹈文化更加接近自然,更显古朴和真实。

苗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万物的敬重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他们长期以来居住、生活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态度仍旧是乐观向上的,对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他们善于用舞蹈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各种感受和感情,并将达观乐天的心态融入各种舞蹈。在苗族舞蹈中,无论是娱乐性舞蹈、祭祀性舞蹈还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功能性舞蹈,都表现出大气和谐、欢乐浪漫的艺术气质,这是苗族舞蹈文化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在审美特征上明显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